燃料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9946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包括:极板,极板上设置有第一气体歧管口,第一气体歧管口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凹槽;膜电极,膜电极与极板相互贴合设置,膜电极上设置有第二气体歧管口,第一气体歧管口和第二气体歧管口对应设置并连通形成气体歧管孔,第二气体歧管口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对应连通并限定出液体流道,液体流道延伸出气体歧管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液体流道引导液态水流出气体歧路管孔,避免液态水的集聚,从而减少对涂层的腐蚀,降低了对燃料电池密封性能的要求。能的要求。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料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燃料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料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燃料电池是氢能设备动力单元主体部分,在燃料电池的运行过程中,燃料电池上的进出气口与外部接触,进出气口相对燃料电池的内部温度较低,水蒸气容易在进出气口处冷凝为液态水,集聚的液态水不仅对集聚处的涂层造成一定的腐蚀,同时提高了对燃料电池密封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燃料电池,减少对涂层的腐蚀,同时保证密封性。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极板,所述极板上设置有第一气体歧管口,所述第一气体歧管口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凹槽;膜电极,所述膜电极与所述极板相互贴合设置,所述膜电极上设置有第二气体歧管口,所述第一气体歧管口和所述第二气体歧管口对应设置并连通形成气体歧管孔,所述第二气体歧管口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对应连通并限定出液体流道,所述液体流道延伸出所述气体歧管孔。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燃料电池,通过设置液体流道引导液态水流出气体歧管孔,避免液态水的集聚,从而减少对涂层的腐蚀,降低了对燃料电池密封性能的要求。
[0007]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燃料电池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液体流道为多个,多个所述液体流道周向分布在所述气体歧管孔的内壁上。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设在所述气体歧管孔一侧的多个所述液体流道均匀间隔设置。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极板与所述膜电极上设有加强结构,所述第一气体歧管口与所述第二气体歧管口均设在所述加强结构上。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极板包括阳极板与阴极板,所述膜电极设在所述阳极板与所述阴极板之间。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极板为双极板,所述双极板为多个,两个相邻的所述双极板之间设有所述膜电极,所述双极板在所述膜电极上的投影设在所述膜电极上。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对应齐平;其中,所述第一气体歧管口上设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气体歧管口上设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凸出部对应,所述第一凸出部在所述第二凸出部上的投影处于所述第二凸出部上。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凹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气体歧管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凹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凹槽对应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气体歧管口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与多个所述第二凹槽对应限定出多个所述液体流道。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体歧管孔为多个,所述液体流道设在多个所述气体歧管孔的同一侧。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燃料电池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I处局部放大图;
[0019]图3是图1中燃料电池中双极板的主视图;
[0020]图4是图3中II处局部放大图;
[0021]图5是图1中燃料电池中膜电极的主视图;
[0022]图6是图5中III处局部放大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00、燃料电池;
[0025]10、气体歧管孔;11、液体流道;
[0026]20、极板;21、第一气体歧管口;211、第一凹槽;212、第一凸出部;22、加强结构;
[0027]30、膜电极;31、第二气体歧管口;311、第二凹槽;312、第二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9]下面将参考图1

图6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0]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燃料电池100,燃料电池100包括:极板20与膜电极30。
[0031]极板20上设置有第一气体歧管口21,第一气体歧管口2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凹槽211。
[0032]膜电极30与极板20相互贴合设置,膜电极30上设置有第二气体歧管口31,第一气体歧管口21和第二气体歧管口31对应设置并连通形成气体歧管孔10,第二气体歧管口31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凹槽311,第一凹槽211与第二凹槽311对应连通并限定出液体流道11,液体流道11延伸出气体歧管孔10。
[0033]其中,空气或氢气可以从气体歧管孔10进入极板20与膜电极30之间的空间,从而在极板20与膜电极30之间的空间内发生反应产生电能,第一凹槽211与第二凹槽311对应连通,也就是说液体流道11是由第一凹槽211与第二凹槽311拼接成,液体流道11无需单独加工。
[0034]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100竖直放置,前后左右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一凹槽211与第二凹槽311水平对应连通。为了方便描述,后续描述中出现的水平方向均为前后左右方向,可以理解,前后左右方向为水平方向只是举例,并不代表对技术的限制。
[0035]其中,气体歧管孔10为氢气与空气的进出提供流道。相关技术中气体歧管孔因为与外部空间接触,气体歧管孔的温度较燃料电池内部的温度较低,反应过程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气体歧管孔发生冷凝,冷凝的液态水集聚在气体歧管孔上会对集聚处的涂层产生腐蚀,同时在低温情况下,对该处的密封性能也会造成损害。同时相关技术部分方案对气体歧管孔加热,减小温度变化,从而减少液态水的产生,但是加热装置增加了燃料电池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燃料电池系统的效率。
[0036]本技术通过设置液体流道11引导冷凝的液态水的流动,同时液体流道11沿延伸出气体歧管孔10,借助气体歧管孔10中空气或氢气的流动使得液态水不会集聚在液体流道上,液体流道11延伸出气体歧管孔10,可以使得液态水流出气体歧管孔10,避免液态水的集聚,从而减少对涂层的腐蚀,同时降低了对密封性能的要求,同时可以避免增加燃料电池系统的复杂性,保证燃料电池系统的效率。
[003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燃料电池100,通过设置液体流道11引导液态水的流动,同时液体流道11延伸出气体歧管孔10,使得液态水无法集聚在气体歧管孔10上,减少对涂层的损害,降低对密封性能的要求。
[003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液体流道11为多个,多个液体流道11周向分布在气体歧管孔10的内壁上。通过设置多个液体流道11增大对液态水的控制范围,减小液态水集聚在气体歧管孔10上的概率,且气体歧管孔10的周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极板(20),所述极板(20)上设置有第一气体歧管口(21),所述第一气体歧管口(2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凹槽(211);膜电极(30),所述膜电极(30)与所述极板(20)相互贴合设置,所述膜电极(30)上设置有第二气体歧管口(31),所述第一气体歧管口(21)和所述第二气体歧管口(31)对应设置并连通形成气体歧管孔(10),所述第二气体歧管口(31)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凹槽(311),所述第一凹槽(211)与所述第二凹槽(311)对应连通并限定出液体流道(11),所述液体流道(11)延伸出所述气体歧管孔(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流道(11)为多个,多个所述液体流道(11)周向分布在所述气体歧管孔(10)的内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100),其特征在于,设在所述气体歧管孔(10)一侧的多个所述液体流道(11)均匀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板(20)与所述膜电极(30)上设有加强结构(22),所述第一气体歧管口(21)与所述第二气体歧管口(31)均设在所述加强结构(22)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板(20)包括阳极板与阴极板,所述膜电极(30)设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振宇岳也翟海朋
申请(专利权)人: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