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怀壮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96619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涉及建筑装置技术领域,包括L板,所述L板上设置有抗风机构,且抗风机构包括风孔、风管、支板、轴杆、螺旋桨、弧形壁、扰流板,所述风孔开设在L板的一端正面底部,所述风管的外壁与风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板的数量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板依次固定安装在风管的内壁,并相互对称设置,所述轴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板远离风管内壁的一侧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扰流板优化结构构件,风经过四个弧面进行分散,降低风压的直接冲击力,增强抗风性,通过自然风速吹动螺旋桨旋转,使螺旋桨旋转产生风力,通过风管并发出的风吹反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平衡抗风的作用。作用。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普通隔震装置没有抗风功能,采用的方法通常为在建筑物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通过隔震层的总屈服剪切力以抵抗风荷载。
[0003]根据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11535466B,该专利涉及一种抗风隔震装置,包括:多个支撑板,多个所述支撑板配合限定有容纳腔,多个所述支撑板中的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相对设置;多个抗风隔震板,多个所述抗风隔震板位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多个所述支撑板相对应,每个所述抗风隔震板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板相连,一所述抗风隔震板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相连,一所述抗风隔震板的另一端又一抗风隔震板相连,所述抗风隔震板的一端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抗风隔震板另一端的径向尺寸以在其折断时辅助卸力;连接锚筋,所述连接锚筋的一端与支撑板的一端相连,所述连接锚筋的另一端与建筑物外墙面相连,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抗风隔震板在其连接处变窄处易发生折断,使抗风隔震装置能够起到较好的隔震作用,该抗风隔震装置结构设计简单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建筑物内部提供较大的水平刚度,使隔震建筑上部不发生晃动,能保证较高的安全性能。
[0004]但是我们知道当风吹到建筑物上时,在迎风面上由于空气流动受阻,速度降低,风的部分动能变为静压,使建筑物迎风面上的压力大于大气压,在迎风面上形成正压区,在建筑物的背风面、屋顶和两侧,由于在气流曲绕过程中形成空气稀薄现象,因此该处压力将小于大气压,形成负压区,形成涡流,涡流会形成狭管效应造成两栋高层之间的通道内侧风压增大,造成墙体严重受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包括L板,所述L板上设置有抗风机构,且抗风机构包括风孔、风管、支板、轴杆、螺旋桨、弧形壁、扰流板;
[0007]所述风孔开设在L板的一端正面底部,所述风管的外壁与风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板的数量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板依次固定安装在风管的内壁,并相互对称设置,所述轴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板远离风管内壁的一侧之间,所述螺旋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轴杆的另一端上,所述风管的后端延伸至L板的背面外部,所述弧形壁固定连接在L板的一端右侧,并与L板一体设置,所述扰流板是四个一体的弧面结构,并固定安装在L板的另一端右侧。
[0008]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风孔、风管、轴杆、螺旋桨和两个支板共组成一个单边风推机构,且数量有两个,另一个单边风推机构设置在L板的一端正面顶部,并位于L板正面底部的单边风推机构上方。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螺旋桨在轴杆上旋转,风力越大则螺旋桨的转速越快,并通过风管向风力的反方向形成推力,起到一定的抗风平衡作用。
[0010]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L板上设置有安装机构,且安装机构包括密封条、螺纹槽、限位杆、限位槽,所述密封条的数量有两个,且均是L型结构,两个所述密封条分别固定安装在L板的顶部、底部,并与L板的结构相同,所述螺纹槽的数量有四个,并依次开设在所述L板的左侧,所述限位杆的数量有三个,且各自的一端向下依次固定贯穿上方的密封条,并固定连接在L板的顶部,所述限位槽的数量有三个,三个所述限位槽依次开设在L板的底部,并连通至下方的密封条底部。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密封条保持多个单个抗风装置之间连接密封性。
[0012]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L板上还设置有抗震机构,且抗震机构包括密封框、挡风柱、横铅芯、纵铅芯、横胶板、纵胶板,所述密封框的外壁右侧依次与两个密封条的左侧、L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横铅芯的数量有两个,且各自的一端依次固定连接在密封框的内壁正面,所述纵铅芯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密封框的内壁顶部,且底端依次固定贯穿两个横铅芯,并固定连接在密封框的内壁底部,所述横胶板的数量有两个,并分别固定安装在密封框的内壁前侧、内壁后侧,所述纵胶板固定安装在密封框的内壁,并同时固定连接在两个横胶板之间,所述纵铅芯和两个横铅芯组成一个单边支撑机构,并同时固定贯穿横胶板和纵胶板的内部。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密封框保持与建筑墙面之间的密封连接性,避免风力渗透,横胶板和纵胶板提供减震能力。
[0014]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单边支撑机构的数量有两个,且另一个对称设置在密封框的内壁背面。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横铅芯和纵铅芯加强了装置的支撑力,加固了结构强度。
[001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挡风柱的右侧依次与L板的左侧前端、两个密封条的左侧前端固定连接。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挡风柱采用金属结构,充当迎风面,抵抗风力直接冲击,减轻正面风向对装置本身造成上损伤和影响。
[0018]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两个所述横胶板上均开设有插孔一,且插孔一的数量有两个,两个所述插孔一的内壁是螺纹设置,并与其中两个螺纹槽连通设置。
[00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膨胀栓依次螺纹贯穿插孔一螺纹槽,使L板能稳定的安装在建筑墙壁外侧。
[0020]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纵胶板上依次开设有两个插孔二,两个所述插孔二的内壁是螺纹设置,并与另外两个螺纹槽连通设置。
[00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膨胀栓依次螺纹贯穿插孔二螺纹槽,使L板能稳定的安装在建筑墙壁外侧。
[0022]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L板、抗风机构、抗震机构、两个插孔一、两个插孔二共组成一个单个抗风装置,且单个抗风装置的数量有三个,每个所述单个抗风装置上的限位杆均对应插接在另一个单个抗风装置的限位槽中。
[00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三个限位杆之间形成三角结构,并贯穿限位槽确
保每个装置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产生错位偏移。
[0024]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L板和两个密封条远离弧形壁的一端正面均是斜面结构。
[002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弧形壁和L板的斜面结构表面光滑,对风力进行引导,减少受风面积,并减少风载荷对建筑物造成的风振影响。
[002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27]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采用扰流板优化结构构件,风经过四个弧面进行分散,降低风压的直接冲击力,增强抗风性,通过自然风速吹动螺旋桨旋转,使螺旋桨旋转产生风力,通过风管并发出的风吹反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平衡抗风的作用。
[0028]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采用三个限位杆之间形成三角结构,并贯穿限位槽确保每个装置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膨胀栓贯穿墙壁,并依次螺纹贯穿插孔一、插孔二、螺纹槽,便捷对单个抗风装置在建筑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包括L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L板(1)上设置有抗风机构(2),且抗风机构(2)包括风孔(201)、风管(202)、支板(203)、轴杆(204)、螺旋桨(205)、弧形壁(206)、扰流板(207);所述风孔(201)开设在L板(1)的一端正面底部,所述风管(202)的外壁与风孔(20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板(203)的数量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板(203)依次固定安装在风管(202)的内壁,并相互对称设置,所述轴杆(20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板(203)远离风管(202)内壁的一侧之间,所述螺旋桨(205)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轴杆(204)的另一端上,所述风管(202)的后端延伸至L板(1)的背面外部,所述弧形壁(206)固定连接在L板(1)的一端右侧,并与L板(1)一体设置,所述扰流板(207)是四个一体的弧面结构,并固定安装在L板(1)的另一端右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孔(201)、风管(202)、轴杆(204)、螺旋桨(205)和两个支板(203)共组成一个单边风推机构,且数量有两个,另一个单边风推机构设置在L板(1)的一端正面顶部,并位于L板(1)正面底部的单边风推机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板(1)上设置有安装机构(3),且安装机构(3)包括密封条(301)、螺纹槽(302)、限位杆(303)、限位槽(304),所述密封条(301)的数量有两个,且均是L型结构,两个所述密封条(301)分别固定安装在L板(1)的顶部、底部,并与L板(1)的结构相同,所述螺纹槽(302)的数量有四个,并依次开设在所述L板(1)的左侧,所述限位杆(303)的数量有三个,且各自的一端向下依次固定贯穿上方的密封条(301),并固定连接在L板(1)的顶部,所述限位槽(304)的数量有三个,三个所述限位槽(304)依次开设在L板(1)的底部,并连通至下方的密封条(301)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物抗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板(1)上还设置有抗震机构(4),且抗震机构(4)包括密封框(4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怀壮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吴怀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