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及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9386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及处理工艺,包括管道混合管、混合组件、旋流分离井和智能仪表流量计;管道混合管与混合组件连通,旋流分离井与混合组件连通,智能仪表流量计与旋流分离井连接;原水添加混凝剂后被输入管道混合管被充分混合,混合后进入混合组件,在混合组件内添加微砂,并在混合组件中被沉淀,沉淀后的水排出,沉淀处的微砂和淤泥被输入旋流分离井中,分离出微砂,并投加到混合组件中进行循环使用,解决泥水分离、运营时间长,投资运营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出水不够稳定以及投加药剂复杂的问题,满足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及处理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及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0002]二沉池是污水生物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起着保证出水水质悬浮物含量合格的决定性作用,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关于二沉池尾水的处理方式通常为MBR膜工艺、超滤、滤布(转鼓)滤池、高效沉淀池(普通、加磁、加砂)、深床滤池(V型池、D型池)等。
[0003]但是,采用膜过滤的方式投资成本与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原因:受MBR和超滤使用的PVDF有机材料寿命以及亲水性能逐年递减,造成膜通量持续衰减,需经常更换,这种工艺的另一缺点是使用普通曝气进行吹扫,能耗高);滤池类技术投资低但占地面积大,效果不能保证完全达标(原因:滤池容易板结,滤布滤池需要反冲洗,且反冲洗过程复杂,出水活性污泥浓度偏高且不够稳定);磁混凝和深床反硝化滤池成本高需持续补充药剂,运营起来较复杂(原因:磁混凝会有磁粉流失,需要补充磁粉,如磁粉超量进入污泥系统中,可能会对污泥进行焚烧,焚烧造成结壁),均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及处理工艺,解决了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关于二沉池尾水的处理方式采用膜过滤的方式投资成本与运营成本较高,采用滤池类技术投资低但占地面积大,采用磁混凝和深床反硝化滤池成本高需持续补充药剂,运营起来较复杂,导致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包括管道混合管、混合组件、旋流分离井和智能仪表流量计;
[0006]所述管道混合管与所述混合组件连通,所述旋流分离井与所述混合组件连通,所述智能仪表流量计与所述旋流分离井连接。
[0007]其中,所述旋流分离井包括外井、进水管、出水管和螺线旋流分离构件,所述螺线旋流分离构件位于所述外井的内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混合组件连通,并贯穿所述外井与所述螺线旋流分离构件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螺线旋流分离构件连通。
[0008]其中,所述螺线旋流分离构件包括螺线流道、旋流柱和砂斗,所述旋流柱位于所述外井的内部,并同心被所述螺线流道环绕,所述旋流柱的内部为螺旋管状筒体,并筒体上下均有开口;所述砂斗设置在所述旋流柱的垂直下方,并所述砂斗的外壁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外井内壁表面。
[0009]其中,所述出水管的位置高于所述进水管,所述旋流柱的内部连通所述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延伸至所述外井的内壁。
[0010]其中,所述进水管的内端口与所述螺线流道衔接,所述出水管的内端口与所述外井的内壁平齐。
[0011]其中,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之间的夹角为0
°‑
30
°

[0012]一种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3]原水中添加混凝剂后被输入管道混合器,进行混合;
[0014]混合后的原水进入混凝池中进行搅拌,搅拌后被输入投加池中;
[0015]在投加池中添加微砂,并与输入进的混合原水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然后将搅拌后的混合原水输入熟化池中;
[0016]在熟化池中对混合原水进行搅拌,然后将其输入沉淀池进行沉淀;
[0017]沉淀后的水由所述沉淀池顶部的不锈钢集水槽收集;沉淀后的微砂和污泥被循环泵抽入旋流分离井中,在所述旋流分离井中分离出微砂,并将分离出的微砂投入所述投加池中循环使用。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及处理工艺,首先,原水添加混凝剂后被输入所述管道混合管内,在所述管道混合管内被充分混合,混合后的原水进入所述混合组件,在所述混合组件内添加微砂,可以增加原水中悬浮物凝聚的几率,确保絮状物的密度,以增加絮体形成和沉淀的速度,并在所述混合组件中被沉淀,沉淀后的水排出,沉淀处的微砂和淤泥被输入所述旋流分离井中,通过所述旋流分离井分离出微砂,其中,所述智能仪表流量计与所述旋流分离井连接,并和出水处流量计和泵的流量实现联动,出水少则泵的回流量少,微砂投加到所述混合组件的管道阀门过水面积随着出水流量来控制,短期内出水量需增加则开大阀门,实现峰水期过水量增大,出水量小则节约能耗,并将分离出的微砂投加到所述混合组件中进行循环使用,通过合理布水,然后投加混凝剂,更加高效,并通过加砂这种介质方式,使絮体快速沉降,剩余污泥经过所述旋流分离井的作用下实现砂的分离,砂分离之后即可进行循环利用,解决泥水分离、运营时间长,投资运营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出水不够稳定以及投加药剂(磁粉)复杂的问题,满足用户需求。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工艺的步骤图。
[0024]图中:101

管道混合管、102

智能仪表流量计、103

混凝池、104

投加池、105

熟化池、106

沉淀池、107

循环泵、201

外井、202

进水管、203

出水管、204

螺线流道、205

旋流柱、206

砂斗。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
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6]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为:
[0027]请参阅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包括管道混合管101、混合组件、旋流分离井和智能仪表流量计102;所述混合组件包括混凝池103、投加池104、熟化池105、沉淀池106和循环泵107。通过前述方案解决了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关于二沉池尾水的处理方式采用膜过滤的方式投资成本与运营成本较高,采用滤池类技术投资低但占地面积大,采用磁混凝和深床反硝化滤池成本高需持续补充药剂,运营起来较复杂,导致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方案可以用在污水生物处理使用,还可以用于污水处理节约成本问题的解决上。
[0029]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管道混合管101与所述混合组件连通,所述旋流分离井与所述混合组件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混合管、混合组件、旋流分离井和智能仪表流量计;所述管道混合管与所述混合组件连通,所述旋流分离井与所述混合组件连通,所述智能仪表流量计与所述旋流分离井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分离井包括外井、进水管、出水管和螺线旋流分离构件,所述螺线旋流分离构件位于所述外井的内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混合组件连通,并贯穿所述外井与所述螺线旋流分离构件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螺线旋流分离构件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线旋流分离构件包括螺线流道、旋流柱和砂斗,所述旋流柱位于所述外井的内部,并同心被所述螺线流道环绕,所述旋流柱的内部为螺旋管状筒体,并筒体上下均有开口;所述砂斗设置在所述旋流柱的垂直下方,并所述砂斗的外壁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外井内壁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的位置高于所述进水管,所述旋流柱的内部连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正科赵文斌薛宇爽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威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