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09372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系统及方法,包括:至少一个钢板仓,所述钢板仓的出料口经过输送装置连接至混凝土原灰库,所述原灰库连接分选装置,所述分选装置至少包括原灰入料口、细灰出料口和粗灰出料口,所述原灰入料口与原灰库连接,所述细灰出料口连接至细灰库;粗灰出料口连接至粗灰库;气力输送管道通过切换阀门分别连接至钢板仓和混凝土灰库,每一座灰库的底部分别对称设置卸料设备;卸料设备的出料能够被装车外运。本发明专利技术不再为钢板仓单独设置装车库,而是利用三座灰库作为装车库,实现卸灰装车外运,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既可优化厂内道路设置,减少厂区总平面布置,又可改善厂内运行环境,降低投资。降低投资。降低投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
,尤其涉及一种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0003]现有技术中,大部分火电厂的粉煤灰一般是通过厂内的混凝土或钢结构灰库储存,可储存锅炉BMCR工况下燃用设计煤种约24h

60h的排灰量。为了延长厂内粉煤灰的储存时间,部分电厂会在厂内增设钢板仓,一般可储存锅炉BMCR工况下燃用设计煤种约1

3个月的排灰量。
[0004]灰库和钢板仓的配置一般是3座灰库和1座或2座钢板仓。具体的操作工艺流程为:气力输灰管道既可以将粉煤灰输送至灰库,也可以输送至钢板仓。钢板仓内的灰经底部出料装置将粉煤灰输送至单独的装车库内,然后在装车库下装车外运。此配置和工艺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缺点:
[0005](1)为了将钢板仓内的粉煤灰导出外运,需要单独设置一座装车库(直径为5

10m),且需设置在钢板仓附近,既需要一定的占地面积,又需要为装车库布置运灰道路。此装车库既影响总平面布置,又需额外增加费用。
[0006](2)用于装卸钢板仓内的粉煤灰的装车库一般仅设置一个,此设置只能用于装车外运,无法进行粗细灰分选,为了实现粉煤灰分选,需要分别设置3座装车库,每一座装车库单独存储粗灰或细灰,占地面积较大,投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系统及方法,取消装车库,将原来的灰库同时作为装车库,能够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成本。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系统,包括:
[0009]至少一个钢板仓,所述钢板仓的出料口经过输送装置连接至混凝土原灰库,所述原灰库连接分选装置,所述分选装置至少包括原灰入料口、细灰出料口和粗灰出料口,所述原灰入料口与原灰库连接,所述细灰出料口连接至细灰库;粗灰出料口连接至粗灰库;原灰库内的原灰经过分选装置分选为细灰和粗灰,并分别送至细灰库和粗灰库;
[0010]气力输送管道通过切换阀门分别连接至钢板仓和混凝土灰库,每一座灰库的底部分别对称设置卸料设备;卸料设备的出料能够被装车外运。
[0011]作为进一步地方案,所述卸料设备包括沿灰库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的至少两台干式卸料设备和至少两台湿式卸料设备;灰库顶部分别设有与每一个卸料设备相对应的料位计,所述料位计能够测量并反馈灰库内的干灰料位高度,当各个干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关闭高度最低的料位计对应干式卸料设备,保证高度最高的
料位计对应的卸料设备处于打开状态;判断其余干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是否超过设定阈值,若仍超过,继续关闭高度最低的料位计对应干式卸料设备,依次类推,直至各干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不超过设定的阈值;当各个湿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采用与干式卸料设备相同的控制方法。
[0012]作为进一步地方案,灰库内依次设置气化风机、电加热器和负离子发生器,所述气化风机和电加热器为灰库提供高温的流化风,对干灰进行流化,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能够将高温的流化风电离成负离子,减小干灰与钢仓内壁之间的附着力和摩擦力,使得干灰更容易通过卸料口出料。
[0013]作为进一步地方案,每一座灰库内设有粉煤灰电荷量检测装置,当检测到灰库内的粉尘带电量小于设定值时,反馈给负离子发生器,使得负离子发生器提高能量输出密度,直至灰库内的粉尘带电量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定值。
[0014]作为进一步地方案,每一座灰库的锥斗内壁喷涂高分子纳米涂层。
[0015]作为进一步地方案,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埋刮板输送机和提升机构。
[0016]作为进一步地方案,所述原灰库中灰料自出料口输出,然后经过分选装置分选后分别输送至对应的细灰库或粗灰库。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方法,包括:
[0018]气力输送管道中的粉煤灰通过切换阀门选择输送至钢板仓或混凝土灰库;
[0019]对钢板仓的出料进行粗细灰分选,分选后的粉煤灰分别送入相对应的细灰库或粗灰库内;原灰库中的粉煤灰出料经过分选后分别输送至对应的细灰库或粗灰库内;
[0020]原灰库、细灰库和粗灰库的出料被装车外运。
[0021]作为进一步地方案,原灰库、细灰库和粗灰库的顶部分别设置与灰库内每一个卸料设备相对应的料位计;通过料位计实时测量并反馈灰库内每一个卸料设备的干灰料位高度,当各个干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关闭高度最低的料位计对应干式卸料设备,保证高度最高的料位计对应的卸料设备处于打开状态;判断其余干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是否超过设定阈值,若仍超过,继续关闭高度最低的料位计对应干式卸料设备,依次类推,直至各干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不超过设定的阈值;当各个湿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采用与干式卸料设备相同的控制方法。
[0022]作为进一步地方案,通过负离子发生器将送入每一座灰库的气化风电离成负离子;实时检测每一座灰库内的粉尘带电量,当带电量小于设定值时,提高负离子能量输出密度,直到灰库内的粉尘带电量等于或大于所述设定值。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4](1)本专利技术不再为钢板仓单独设置装车库,而是利用三座灰库作为装车库,实现卸灰装车外运,将原装车库下的卸灰装车区域优化掉,与混凝土灰库下的卸灰装车区域合用,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可节省掉一个卸灰装车区域,既可优化厂内道路设置,减少厂区总平面布置,又可改善厂内运行环境,便于集中管理,降低投资。
[0025](2)本专利技术利用混凝土灰库上设置的粉煤灰分选系统,可实现将钢板仓内的粉煤灰进行粗细灰分选,分选的粉煤灰输送至相对应的灰库内,对灰库内的灰料直接进行装车外运;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分选时需要设置不同的装车库,从而产生较大占地面积的问题。
[0026](3)本专利技术在灰库顶部设置与灰库底部卸料口一一对应的连续料位计,且同一类卸料设备沿灰库中心线斜对角对称安装,通过料位计反馈的干灰料位高度,超过设定的料位差值时交替卸料,实现灰库内干灰料位均匀,防止灰库偏载。
[0027](4)本专利技术为钢灰库设置防堵系统,通过负离子发生器将送入每一座灰库的气化风电离成负离子,解决钢灰库内粉煤灰由于温度降低引起板结粘灰导致落灰不畅现象,保证粉煤灰顺利落灰,实现安全稳定运行。
[0028]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方面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系统结构示意图;
[0030]其中,1.气力输送管道,2.钢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钢板仓,所述钢板仓的出料口经过输送装置连接至混凝土原灰库,所述原灰库连接分选装置,所述分选装置至少包括原灰入料口、细灰出料口和粗灰出料口,所述原灰入料口与原灰库连接,所述细灰出料口连接至细灰库;粗灰出料口连接至粗灰库;原灰库内的原灰经过分选装置分选为细灰和粗灰,并分别送至细灰库和粗灰库;气力输送管道通过切换阀门分别连接至钢板仓和混凝土灰库,每一座灰库的底部分别对称设置卸料设备;卸料设备的出料能够被装车外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设备包括沿灰库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的至少两台干式卸料设备和至少两台湿式卸料设备;灰库顶部分别设有与每一个卸料设备相对应的料位计,所述料位计能够测量并反馈灰库内的干灰料位高度,当各个干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关闭高度最低的料位计对应干式卸料设备,保证高度最高的料位计对应的卸料设备处于打开状态;判断其余干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是否超过设定阈值,若仍超过,继续关闭高度最低的料位计对应干式卸料设备,依次类推,直至各干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不超过设定的阈值;当各个湿式卸料设备对应的料位计高度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采用与干式卸料设备相同的控制方法。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灰库内依次设置气化风机、电加热器和负离子发生器,所述气化风机和电加热器为灰库提供高温的流化风,对干灰进行流化,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能够将高温的流化风电离成负离子,减小干灰与钢仓内壁之间的附着力和摩擦力,使得干灰更容易通过卸料口出料。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粉煤灰的存储与输送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座灰库内设有粉煤灰电荷量检测装置,当检测到灰库内的粉尘带电量小于设定值时,反馈给负离子发生器,使得负离子发生器提高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臣张乐川郑德升刘友张森翟煤源孙鹏刘万超贺瑞雪王殿军吕悦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