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及新风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89029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及新风系统。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气装置包括动力单元,用于驱动气体流动;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差,其中,所述动力单元与所述传感器相连接以获取所述气压差,并根据所述气压差确定气体流动的方向;所述气体流动的方向包括从所述第一空间流向所述第二空间或从所述第二空间流向所述第一空间。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气装置及新风系统,能够避免逆风排气,提高排气效率。提高排气效率。提高排气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气装置及新风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调节
,特别涉及一种换气装置及新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当前的大多数建筑,尤其是写字楼等人员密集的办公区域存在着如下问题:
[0003](1)因采用密闭式设计,使得室内空气不流通,导致居住、办公体验不佳;
[0004](2)因室内人员密度高,容易出现室内CO2浓度高、病菌传播等问题,进而导致室内人员身体不适、健康受损。
[0005]通气换气是解决上述问题最直接的手段。在现有技术中,可以采用窗户换气或是换气装置进行换气。目前市面上的换气装置(换气扇、排气扇及室内新风系统等),一般是单向吹风,或依赖手工开关调节吹风的方向。以上方式存在如下弊端:
[0006]1、逆风排气会影响空气交换效率,甚至达不到排气的效果;
[0007]2、带换向调节的换气装置,需要靠人去识别风向,然后将设备开关调节到相应的排气方向,误操作的概率较大;
[0008]3、很多自动启动的换气装置,无法根据风向去调节排气的方向。
[0009]因此,希望能有一种新的换气装置及新风系统,能够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0]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及新风系统,从而避免逆风排气,提高排气效率。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应用于连通的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包括动力单元,用于驱动气体流动;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差,其中,所述动力单元与所述传感器相连接以获取所述气压差,并根据所述气压差确定气体流动的方向;所述气体流动的方向包括从所述第一空间流向所述第二空间或从所述第二空间流向所述第一空间。
[0012]可选地,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所述第二透气孔分别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连通以获取所述气压差;在所述第一空间的气压大于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时,所述传感器生成第一电信号,并将所述第一电信号发送至所述动力单元;在所述第一空间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时,所述传感器生成第二电信号,并将所述第二电信号发送至所述动力单元;其中,所述动力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电信号后,驱动气体从所述第一空间流向所述第二空间;所述动力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二电信号后,驱动气体从所述第二空间流向所述第一空间。
[0013]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空间的气压大于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时,所述第一空间中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所述第二透气孔流至所述第二空间以产生所述第一电信号;在所述第一空间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时,所述第二空间中的气体依次经过
所述第二透气孔和所述第一透气孔流至所述第一空间以产生所述第二电信号。
[0014]可选地,所述传感器包括电容式咪头传感器,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所述第二透气孔分别连通至所述电容式咪头传感器中构成电容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和/或所述传感器包括MEMS传感器,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所述第二透气孔分别连通至所述MEMS传感器的振膜和背极板,其中,所述传感器根据所述气压差产生电容变化,所述第一电信号包括第一电容信号,所述第二电信号包括第二电容信号。
[0015]可选地,所述换气装置还包括换气通道;所述动力单元安装在所述换气通道中,所述动力单元驱动气体流动以形成换气气流;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换气气流的一侧。
[0016]可选地,所述动力单元包括排风扇,所述排风扇根据所述气压差调整扇叶角度以确定气体流动的方向。
[0017]可选地,所述动力单元根据所述气压差的大小确定气体流动的流量。
[0018]可选地,所述动力单元包括排风扇,调节所述排风扇的转速和/或扇叶角度以调节所述气体流动的流量。
[0019]可选地,所述传感器包括电容式咪头传感器和/或MEMS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根据所述气压差产生电容变化,所述动力单元根据所述电容变化确定所述气体流动的流量,其中,所述气压差越大,所述电容变化越大。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换气装置。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气装置及新风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室内外的空气流动方向,进而自动识别风向,控制换气装置的排风方向,能够避免逆风排气,提高了排气效率。
[0022]进一步地,传感器得到的电信号能够同时反应出气压差的方向和大小,进而能够对排风的方向和流量进行控制,能够达到更好的调节效果,从而提高排风效果。
[0023]进一步地,传感器采用集成安装的方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24]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0025]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0026]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此外,在图中可能未示出某些公知的部分。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下文中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许多特定的细节,例如部件的结构、材料、尺寸、处理工艺和技术,以便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那样,可以不按照这些特定的细节来实现本专利技术。
[0031]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0032]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气装置300应用于连通的第一空间100与第二空间200。第一空间100例如为室外,第二空间200例如为室内。换气装置300用于第一空间100和第二空间200之间的换气(气体交换)。
[0033]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气装置300包括动力单元310和传感器320。
[0034]具体地讲,动力单元310用于驱动气体流动。动力单元310例如包括排风扇、换气扇、鼓风机等可以驱动气体流动的装置。
[0035]传感器320用于获取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图2中未示出)的气压差。
[0036]动力单元310与传感器320相连接以获取气压差,并根据气压差确定气体流动的方向。气体流动的方向包括从第一空间流向第二空间或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气装置,应用于连通的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包括:动力单元,用于驱动气体流动;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差,其中,所述动力单元与所述传感器相连接以获取所述气压差,并根据所述气压差确定气体流动的方向;所述气体流动的方向包括从所述第一空间流向所述第二空间或从所述第二空间流向所述第一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所述第二透气孔分别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连通以获取所述气压差;在所述第一空间的气压大于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时,所述传感器生成第一电信号,并将所述第一电信号发送至所述动力单元;在所述第一空间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时,所述传感器生成第二电信号,并将所述第二电信号发送至所述动力单元;其中,所述动力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电信号后,驱动气体从所述第一空间流向所述第二空间;所述动力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二电信号后,驱动气体从所述第二空间流向所述第一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空间的气压大于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时,所述第一空间中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所述第二透气孔流至所述第二空间以产生所述第一电信号;在所述第一空间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二空间的气压时,所述第二空间中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二透气孔和所述第一透气孔流至所述第一空间以产生所述第二电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瑞勤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