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8333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它包括电路板、壳体组件Ⅰ、壳体组件Ⅱ、防水透气膜和紧固件,壳体组件Ⅱ开设有抛物面反光杯和通气口,防水透气膜盖设在壳体组件Ⅱ的通气口上;电路板上方设置壳体组件Ⅰ,壳体组件Ⅰ嵌设在壳体组件Ⅱ内形成光学气室,壳体组件Ⅱ与壳体组件Ⅰ之间还形成灌胶密封槽;电路板上的探测器穿过壳体组件Ⅰ的探测器限位孔并伸入光学气室设置,电路板上的红外光源穿过壳体组件Ⅰ的光源限位孔设置并伸入光学气室设置;电路板和所述壳体组件Ⅱ分别开设有安装孔,紧固件穿过电路板和壳体组件Ⅱ的安装孔,对电路板、壳体组件Ⅰ和壳体组件Ⅱ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防止装配CO2气体传感器时胶水外溢。溢。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


[0001]本技术涉及气体传感器
,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

技术介绍

[0002]气体传感器是一种将气体的成分、浓度等信息转换成可以被人员、仪器仪表、计算机等利用的信息的器件,其包括: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催化燃烧式气体传感器、热导式气体传感器、红外气体传感器和固体电解质气体传感器等。
[0003]其中,红外气体传感器基于气体的吸收光谱随物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的原理制成的,具有测量范围宽、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逐步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
[0004]现有红外气体传感器在制作过程中,通常需要利用密封胶将组装后各个部件粘接在一起,但在粘接时常常会溢胶,由于溢胶过程随机不可控,需要不断进行调节,影响生产效率,且溢胶合格率低也会导致产品密封性能不好,不利于红外气体传感器的产品合格率。
[0005]另外,现有红外气体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稳定性差及电磁兼容性差的问题,不适合在复杂环境下使用。
[0006]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其包括电路板、壳体组件Ⅰ、壳体组件Ⅱ、防水透气膜和紧固件,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探测器和红外光源,所述壳体组件Ⅰ开设有探测器限位孔和光源限位孔,所述壳体组件Ⅱ开设有通气口,所述防水透气膜盖设在所述壳体组件Ⅱ的通气口上;
[0009]所述电路板上方设置所述壳体组件Ⅰ,所述壳体组件Ⅰ嵌设在所述壳体组件Ⅱ内形成光学气室,所述壳体组件Ⅱ与所述壳体组件Ⅰ之间形成灌胶密封槽及迷宫式防溢胶结构;
[0010]所述电路板上的探测器穿过所述壳体组件Ⅰ的探测器限位孔并伸入所述光学气室设置,所述电路板上的红外光源穿过所述壳体组件Ⅰ的光源限位孔设置并伸入所述光学气室设置;
[0011]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壳体组件Ⅱ分别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壳体组件Ⅱ的安装孔,对所述电路板、所述壳体组件Ⅰ和所述壳体组件Ⅱ进行固定。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1)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在壳体组件Ⅱ与壳体组件Ⅰ之间形成灌胶密封槽及迷宫式防溢胶结构,所述灌胶密封槽在保证传感器密封性的同时,还可以限制密封胶流动范围,所述迷宫式防溢胶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密封胶流入红外气体传
感器的光学气室内,进而避免出现溢胶污染光学反光面而影响红外气体传感器性能的问题;
[0014]2)所述灌胶密封槽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解决了红外气体传感器密封性能不好的问题,使红外气体传感器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可靠的工作,还可以大幅提升红外气体传感器的防尘能力;
[0015]3)所述壳体组件Ⅱ上还包括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穿过所述电路板的定位孔进行可靠的定位,保证了电路板与壳体组件Ⅰ、壳体组件Ⅱ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有效提高了红外气体传感器的产品稳定性;
[0016]4)所述壳体组件Ⅰ和所述壳体组件Ⅱ表面设置有导电涂层,紧固件同时接触电路板、壳体组件Ⅰ和壳体组件Ⅱ,保证了电路板、壳体组件Ⅰ和壳体组件Ⅱ为导通状态,解决了产品电磁兼容不好的问题,保证了红外气体传感器可以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可靠的工作;
[0017]5)本技术通过紧固件对电路板、壳体组件Ⅰ和壳体组件Ⅱ进行固定,采用螺钉压紧的固定方式,结构可靠且安装方便,便于自动化产线批量生产,不但提高了红外气体传感器的产能,还降低了红外气体传感器的生产成本;
[0018]6)本技术所需塑胶结构件数量少,降低了模具开发难度,减少了注塑模具开发成本,降低了加工成本;
[0019]7)本技术具备体积小且重量轻的优点,便于产品集成化使用,适用于空调、新风系统、空气质量监测、农业生产监控以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气体检测。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壳体组件Ⅰ和壳体组件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的壳体组件Ⅰ和壳体组件Ⅱ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防水透气膜;2.壳体组件Ⅱ;201.通气口;202.抛物面反光杯外壁;203.光学气室;204.阶梯状结构;205.定位柱;206.安装孔;
[0027]3.壳体组件Ⅰ;301.探测器限位孔;302.光源限位孔;303.避让槽;304.凸台结构;
[0028]4.电路板;401.定位孔;402.引脚;
[0029]5.探测器;6.红外光源;7.紧固件;8.灌胶密封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31]实施例1
[0032]如附图1、2和5所示,一种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其包括电路板4、壳体组件Ⅰ3、壳体组件Ⅱ2、防水透气膜1和紧固件7,所述电路板4上设置有探测器5和红外光源6,所述壳体组件Ⅰ3开设有探测器5安装孔301和光源限位孔301,所述壳体组件Ⅱ2开设有通气口201,所述防水透气膜1盖设在所述壳体组件Ⅱ2的通气口201上;
[0033]所述电路板4上方设置所述壳体组件Ⅰ3,所述壳体组件Ⅰ3嵌设在所述壳体组件Ⅱ2内形成光学气室203,所述壳体组件Ⅱ2与所述壳体组件Ⅰ3之间形成灌胶密封槽8及迷宫式防溢胶结构;
[0034]所述电路板4上的探测器5穿过所述壳体组件Ⅰ3的探测器5安装孔301并伸入所述光学气室203设置,所述电路板4上的红外光源6穿过所述壳体组件Ⅰ3的光源限位孔301设置并伸入所述光学气室203设置;
[0035]所述电路板4和所述壳体组件Ⅱ2分别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紧固件7穿过所述电路板4和所述壳体组件Ⅱ2的安装孔,对所述电路板4、所述壳体组件Ⅰ3和所述壳体组件Ⅱ2进行固定。
[0036]如附图6所示,所述灌胶密封槽8的其中一个侧壁为壳体组件Ⅱ2的底部边缘内壁,所述灌胶密封槽8的另一个侧壁和底部为所述壳体组件Ⅰ3的底部边缘外壁;
[0037]如附图3所示,所述壳体组件Ⅱ2作为外壳,所述壳体组件Ⅰ3作为内壳,组装后所述壳体组件Ⅰ3位于所述壳体组件Ⅱ2内,使得二者的底部边缘形成环形灌胶密封槽8,所述环形灌胶密封槽8与电路板4之间形成可容纳密封胶的腔体,从而避免电路板4上的密封胶四溢,有效降低溢胶情况的发生几率;
[0038]另外,所述灌胶密封槽8的设置还使得电路板4与壳体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壳体组件Ⅰ、壳体组件Ⅱ、防水透气膜和紧固件,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探测器和红外光源,所述壳体组件Ⅰ开设有探测器限位孔和光源限位孔,所述壳体组件Ⅱ开设有通气口,所述防水透气膜盖设在所述壳体组件Ⅱ的通气口上;所述电路板上方设置所述壳体组件Ⅰ,所述壳体组件Ⅰ嵌设在所述壳体组件Ⅱ内形成光学气室,所述壳体组件Ⅱ与所述壳体组件Ⅰ之间形成灌胶密封槽及迷宫式防溢胶结构;所述电路板上的探测器穿过所述壳体组件Ⅰ的探测器限位孔并伸入所述光学气室设置,所述电路板上的红外光源穿过所述壳体组件Ⅰ的光源限位孔设置并伸入所述光学气室设置;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壳体组件Ⅱ分别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壳体组件Ⅱ的安装孔,对所述电路板、所述壳体组件Ⅰ和所述壳体组件Ⅱ进行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胶密封槽的其中一个侧壁为壳体组件Ⅱ的底部边缘内壁,所述灌胶密封槽的另一个侧壁和底部为所述壳体组件Ⅰ的底部边缘外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胶的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式防溢胶结构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勇郝明亮于高耀赵云祥赵鹏震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