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8082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属于井下运输设备的技术领域,包括搬运机构、主机架、前驾驶室、后驾驶室、液压系统、动力总成和履带底盘总成;搬运机构中,后架安装在主机架的前端;中间架上设置有两组竖向相对的铰接点,两组铰接点分别与后架和前架铰接;中间架由中间架翻转驱动部驱动,绕中间架与后架的铰接点左右翻转;前架由前架翻转驱动部驱动,绕中间架与前架的铰接点左右翻转;支架铲板铰接在前架的前侧,由铲板翻转驱动部驱动上下翻转。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元支架搬运操作复杂、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并且可实现双向驾驶。并且可实现双向驾驶。并且可实现双向驾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井下运输设备的
,具体公开了一种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在沿空留巷支护方案中柔模支护技术是目前比较广泛应用的支护方式一,其本质是在进行沿空留巷时,利用柔模支护技术在巷道采空区一侧形成一个具有较好密封性和稳定性的柔模墙,防止采空区瓦斯涌入巷道,保证矿井的通风要求和留巷的围岩稳定性,进而确保矿井安全,提高煤炭回采率。
[0003]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支护技术通常采用“一梁四柱”的支护形式,存在支护形式单一,巷道围岩支护强度低,安全性差的问题。
[0004]单元支架具有支护强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能有效防护柔模墙。单元支架在沿空巷道的应用中,最关键的技术保证单元支架的快速移架。但目前单元支架搬运通常采用绞车牵引的方式,操作复杂、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单元支架搬运的问题成为了限制单元支架在沿空留巷工艺上推广的关键因素。
[0005]同时,在狭窄的巷道或煤矿顺槽内进行运输作业时,单向运输设备无法调头或者需要很大的转弯场地才能调头,可操作性差、存在视野盲区、安全性低、运输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0007]1、单元支架搬运采用绞车牵引,操作复杂、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
[0008]2、在狭窄的巷道或煤矿顺槽内进行运输作业时,单向运输设备无法调头或者需要很大的转弯场地才能调头,可操作性差、安全性低、运输效率低。
[0009]上述一种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包括搬运机构、主机架、前驾驶室、后驾驶室、液压系统、动力总成和履带底盘总成;搬运机构、前驾驶室、后驾驶室、液压系统和动力总成均布置在主机架上,履带底盘总成布置在主机架的两侧;前驾驶室和后驾驶室分别位于主机架的前后两侧,用于进行双向驾驶;动力总成以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液压系统由动力总成提供动力;搬运机构和履带底盘总成由液压系统提供动力;搬运机构包括后架、中间架、中间架翻转驱动部、前架、前架翻转驱动部、支架铲板和铲板翻转驱动部;后架安装在主机架的前端;中间架上设置有两组竖向相对的铰接点,两组铰接点分别与后架和前架铰接;中间架由中间架翻转驱动部驱动,绕中间架与后架的铰接点左右翻转,最小翻转角度为0,最大翻转角度为90
°
;前架由前架翻转驱动部驱动,绕中间架与前架的铰接点左右翻转,最小翻转角度为0,最大翻转角度为90
°
;支架铲板铰接在前架的前侧,由铲板翻转驱动部驱动上下翻转,最小翻转角度为0,最大翻转角度为90
°

[0010]进一步地,后架的底部设置有伸缩支腿,伸缩支腿由支腿伸缩部驱动向下伸出支
撑在地面上或向上收缩处于悬空状态。
[0011]进一步地,中间架与后架通过铰耳和铰轴连接,前架与中间架通过铰耳和铰轴连接,支架铲板与前架通过铰耳和铰轴连接。
[0012]进一步地,中间架翻转驱动部、前架翻转驱动部、铲板翻转驱动部和支腿伸缩部均为油缸。
[0013]进一步地,中间架与后架的顶部设置有避让槽,避让槽上安装有油缸安装耳Ⅰ,中间架翻转油缸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油缸安装耳Ⅰ铰接;前架的中部设置有避让孔,避让孔的顶部和中间架的前侧设置有油缸安装耳Ⅱ,前架翻转油缸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油缸安装耳Ⅱ铰接;避让孔的底部和支架铲板上设置有油缸安装耳Ⅲ,铲板翻转油缸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油缸安装耳Ⅲ铰接。
[0014]进一步地,上述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还包括乳化液系统,乳化液系统用于为单元支架补液以及接受单元支架的回液,包括乳化液箱、乳化液泵站和操作阀;乳化液箱和乳化液泵站均布置在主机架上,乳化液箱和乳化液泵站通过乳化液管连接,乳化液泵站由动力总成驱动;操作阀用于控制乳化液泵站。
[0015]进一步地,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油箱、液压泵、多路阀和先导操作手柄;履带底盘总成中的驱动件为液压马达;液压泵与动力总成连接,用于将液压油箱中的液压油泵送至多路阀;多路阀通过先导操作手柄进行进出油换向,将液压油分别送至中间架翻转油缸、前架翻转油缸、铲板翻转油缸、支腿伸缩油缸和液压马达中。
[0016]进一步地,主机架上还设置有用于一键启停及手动遥控自动切换的电控系统,电控系统包括电控箱、仪表显示器和报警器,报警器具有人员接近报警功能;前驾驶室和后驾驶室中均设置有座椅,前驾驶室和后驾驶室中均布置有先导操作手柄和仪表显示器。
[0017]进一步地,主机架包括前主机架、后主机架和配重块;前主机架与后主机架通过螺栓连接,配重块布置在后主机架下方;履带底盘总成、乳化液系统、前驾驶室、液压油箱、多路阀、电控箱、报警器布置在前主机架上,后驾驶室、液压泵和动力总成布置在后主机架上。
[0018]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1、上述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具备中间架和前架左右翻转、支架铲板上下翻转的功能,可快速对单元支架进行叉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元支架搬运采用绞车牵引,操作复杂、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0020]2、搬运机构的整体结构简单,当支架铲板、前架、中间架完全收拢时体积小;
[0021]3、可实现双向行驶,在狭窄的巷道或煤矿顺槽内不需要掉头,不需要另外建设转弯场地,操作简便,可操作性强,车辆安全性高,运输效率高;
[0022]4、在后架的底部设置支腿,对单元支架进行叉装时,支腿伸出支撑在地面上,保证叉装过程的稳定性,行驶时,支腿可收起远离地面;
[0023]5、可以为单元支架补充乳化液,且具有手动遥控切换、人员接近报警等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单元支架搬运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达到自动化减员增效的目的,对推广单元支架在煤矿井下的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0024]6、采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避免了柴油机类车辆尾气对井下环境的污染,极大改善了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的主视图;
[0027]图2为图1的轴视图;
[0028]图3为搬运机构向右翻转的示意图;
[0029]图4为搬运机构向左翻转的示意图;
[0030]图5为主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1

搬运机构;1.1

后架;1.2

中间架;1.3

前架;1.4

支架铲板;1.5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搬运机构、主机架、前驾驶室、后驾驶室、液压系统、动力总成和履带底盘总成;所述搬运机构、前驾驶室、后驾驶室、液压系统和动力总成均布置在主机架上,履带底盘总成布置在主机架的两侧;所述前驾驶室和后驾驶室分别位于主机架的前后两侧,用于进行双向驾驶;所述动力总成以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所述液压系统由动力总成提供动力;所述搬运机构和履带底盘总成由液压系统提供动力;所述搬运机构包括后架、中间架、中间架翻转驱动部、前架、前架翻转驱动部、支架铲板和铲板翻转驱动部;所述后架安装在主机架的前端;所述中间架上设置有两组竖向相对的铰接点,两组铰接点分别与后架和前架铰接;所述中间架由中间架翻转驱动部驱动,绕中间架与后架的铰接点左右翻转,最小翻转角度为0,最大翻转角度为90
°
;所述前架由前架翻转驱动部驱动,绕中间架与前架的铰接点左右翻转,最小翻转角度为0,最大翻转角度为90
°
;所述支架铲板铰接在前架的前侧,由铲板翻转驱动部驱动上下翻转,最小翻转角度为0,最大翻转角度为90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后架的底部设置有伸缩支腿,伸缩支腿由支腿伸缩部驱动向下伸出支撑在地面上或向上收缩处于悬空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中间架与后架通过铰耳和铰轴连接,前架与中间架通过铰耳和铰轴连接,支架铲板与前架通过铰耳和铰轴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中间架翻转驱动部、前架翻转驱动部、铲板翻转驱动部和支腿伸缩部均为油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矿用蓄电池履带式双驾驶室单元支架搬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中间架与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波闫飞谢学斌杨喜闫殿华宋涛郑毅王琦张银星贺克伟张少鹏国建会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