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林麝转运箱,涉及林麝养殖转运技术领域,包括箱体,箱体底部固定连通有且盒体,盒体内水平设有第一支撑板,盒体左右两内侧壁上位于第一支撑板处均水平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一滑槽内与盒体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盒体左右两内侧壁位于第一支撑板上方处均水平开设有第二滑槽,还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可通过第二滑槽位于盒体内滑动连接,盒体前表面设有盒门,盒门下侧与盒体铰接,箱体前表面设有箱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避免林麝与生人接触造成应激反应前提下,对转运箱内的卫生进行打扫,从而提高林麝在转运过程中的存活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林麝转运箱
[0001]本技术涉及林麝养殖转运
,具体涉及一种林麝转运箱。
技术介绍
[0002]林麝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俗称獐子,是一类小型鹿类动物。体长600~800mm,尾长30~50mm,肩高700mm,平均体重7kg左右。它生性胆小,性情怯弱孤独,很少成群结伙,喜凉爽、耐寒,惧怕强光曝晒,野外多选择阴坡栖息,圈养状态下仍然喜欢独自卧息。行动敏捷,善爬悬崖陡壁。林麝其主要产品麝香,是一种名贵中药材与高级香水生产的重要原料。近年来,人们对麝香的需求大量增加,使林麝的人工养殖备受重视,大大促进了行业发展。随着行业的扩大,林麝的转运也随着增多,因此,提升转运箱的卫生条件,使得林麝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显得突出重要,同时,因林麝生性胆小,性情怯弱孤独,在转运过程中减少林麝出现应激反应也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林麝转运箱。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0005]一种林麝转运箱,包括箱体与盒体,所述箱体位于所述盒体上方,所述箱体无底部,所述盒体无顶部,所述箱体与所述盒体固定连通,所述盒体内水平设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盒体左右两内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处均水平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与所述盒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盒体左右两内侧壁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方处均水平开设有第二滑槽,还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可通过所述第二滑槽位于所述盒体内滑动连接,所述盒体前表面设有盒门,所述盒门下侧与所述盒体铰接,所述箱体前表面设有箱门。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下表面的左右两侧处,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盒体内的后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搭接在所述固定块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
[0008]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沿着右侧壁固定连接有水槽,所述箱体的右侧壁位于所述水槽上方处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内塞有第一塞子。
[0009]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沿着左侧壁固定连接有食槽,所述箱体的左侧壁位于所述食槽上方处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内塞有第二塞子。
[0010]进一步地,所述箱体顶壁透明设置,所述箱体顶部水平设有第一遮阳板,所述第一遮阳板空心设置,且所述第一遮阳板上水平方向依次间隔开设有若干矩形的第一透光孔,所述第一遮阳板内水平设有第二遮阳板,所述第二遮阳板位于所述第一遮阳板内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遮阳板上水平方向依次间隔开设有若干矩形的第二透光孔,所述第一透光孔与所述第二透光孔尺寸大小相同;所述第一透光孔的宽度≤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透光孔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第二透光孔的宽度≤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透光孔之间的最小距离。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遮阳板的左侧位于所述第二遮阳板处水平开设有螺孔,所述螺孔内螺纹连接有水平的螺杆,所述螺杆左端固定连接有手轮,所述螺杆右端插入所述第二遮阳板的左侧面内转动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箱门上从上到下依次水平开设有若干矩形的第三透光孔,若干所述第三透光孔在所述箱门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三透光孔的宽度≤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透光孔之间的最小距离。
[0013]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后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风孔。
[0014]本技术技术方案,可以在避免林麝与生人接触造成应激反应前提下,对转运箱内的卫生进行打扫,从而提高林麝在转运过程中的存活率。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A处结构放大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遮阳板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B处结构放大图。
[0021]在以上图中:1、箱体;2、盒体;3、第一支撑板;4、第一滑槽;5、第一通孔;6、第二滑槽;7、第二支撑板;8、盒门;9、箱门;10、固定块;11、水槽;12、进水口;13、第一塞子;14、食槽;15、进料口;16、第二塞子;17、第一遮阳板;18、第一透光孔;19、第二遮阳板;20、第二透光孔;21、螺孔;22、螺杆;23、手轮;24、第三透光孔;25、通风孔;26、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3]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24]参考图1与图3,一种林麝转运箱,包括箱体1与盒体2,箱体1位于盒体2上方,箱体1无底部,盒体2无顶部,箱体1与盒体2固定连通,盒体2内水平设有第一支撑板3,盒体2左右两内侧壁上位于第一支撑板3处均水平开设有第一滑槽4,第一支撑板3位于第一滑槽4内与盒体2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板3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5;盒体2左右两内侧壁位于第一支撑板3上方处均水平开设有第二滑槽6,还包括第二支撑板7,第二支撑板7可通过第二滑槽6位于盒体2内滑动连接,盒体2前表面设有盒门8,盒门8下侧与盒体2铰接,箱体1前表面设有箱门9。
[0025]以上实施例中,使用时,先打开箱门9,将林麝从箱门9处进入箱体1内,使林麝站在
盒体2内的第一支撑板3上,然后关闭箱门9,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对转运箱内进行打扫时,不需要工作人员打开箱门9,以免惊吓到林麝,只需打开盒门8,将第二支撑板7顺着盒体2内的第二滑槽6慢慢放入,当第二支撑板7离林麝越来越近时,林麝会自动站在第二支撑板7上,将第二支撑板7安装完成后,再将第一支撑板3从盒体2内抽出,然后对第一支撑板3上的粪便与尿液进行清理,清理完成后再将第二支撑板7抽出,使林麝回到第一支撑板3上,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在不与林麝接触同时,对转运箱内林麝排出的粪便与尿液进行清理,以此既可以保持转运箱内的卫生情况,又可以避免林麝与生人接触造成应激反应,从而提高林麝在转运过程中的存活率,其中,通过设置在第一支撑板3上的第一通孔5,可以使林麝在转运途中排出的大量粪便与尿液,可以顺着第一通孔5落入到盒体2底部,使得在转运途中尽量保持第一支撑板3上的干净整洁情况,在转运途中短暂停留时,可以对第一支撑板3与盒体2底部同时进行清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林麝在转运箱内的卫生情况。
[0026]进一步地,参考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林麝转运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与盒体(2),所述箱体(1)位于所述盒体(2)上方,所述箱体(1)无底部,所述盒体(2)无顶部,所述箱体(1)与所述盒体(2)固定连通,所述盒体(2)内水平设有第一支撑板(3),所述盒体(2)左右两内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处均水平开设有第一滑槽(4),所述第一支撑板(3)位于所述第一滑槽(4)内与所述盒体(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3)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5);所述盒体(2)左右两内侧壁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上方处均水平开设有第二滑槽(6),还包括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二支撑板(7)可通过所述第二滑槽(6)位于所述盒体(2)内滑动连接,所述盒体(2)前表面设有盒门(8),所述盒门(8)下侧与所述盒体(2)铰接,所述箱体(1)前表面设有箱门(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麝转运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固定块(10),所述固定块(10)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下表面的左右两侧处,所述固定块(10)与所述盒体(2)内的后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3)搭接在所述固定块(1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麝转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7)上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2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麝转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沿着右侧壁固定连接有水槽(11),所述箱体(1)的右侧壁位于所述水槽(11)上方处开设有进水口(12),所述进水口(12)内塞有第一塞子(1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麝转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沿着左侧壁固定连接有食槽(14),所述箱体(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庚,
申请(专利权)人:宁陕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