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可变电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690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37
得到静电电容偏差较小的层叠可变电阻。层叠可变电阻具有:第1内部电极突起部(26),在第1侧面(17)与第1可变电阻区域(24)之间从第3内部电极(23)朝向第1端面(13);和第2内部电极突起部(27),在第1侧面(17)与第2可变电阻区域(25)之间从第3内部电极(23)朝向第2端面(15)。第1内部电极突起部(26)延伸至比将第1可变电阻区域(24)的最接近于第1端面(13)的点(P)和第3外部电极(19)的最接近于第1端面(13)的点(Q)连结的线更靠近第1端面(13)的位置。第2内部电极突起部(27)延伸至比将第2可变电阻区域(25)的最接近于第2端面(15)的点(T)和第3外部电极(19)的最接近于第2端面(15)的点(U)连结的线更靠近第2端面(15)的位置。的线更靠近第2端面(15)的位置。的线更靠近第2端面(15)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层叠可变电阻


[0001]本公开涉及各种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层叠可变电阻(varistor)。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在家电产品、车载电子设备中正在进行小型化,作为其部件的可变电阻也需要小型化。此外,关于家电产品、车载电子设备中使用的电信号,也使用频率较高的电信号。若电信号的高频化发展,则可变电阻的静电电容对家电产品、车载电子设备的性能有影响。因此,需要确保规定的可变电阻电压、同时静电电容较小、并且静电电容的偏差较小的可变电阻。此外,在成对使用可变电阻的情况下,为了减小成对之间的静电电容之差,提出了在1个元件中形成2个可变电阻。另外,作为该现有的可变电阻所涉及的技术文献,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8/0226194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但是,在现有的可变电阻中,不仅在发挥可变电阻性能的内部电极之间,在内部电极与其他外部电极之间也产生杂散电容。因此,特别是由于外部电极的偏差而容易发生静电电容的偏差。
[0007]鉴于上述问题,本公开的层叠可变电阻具有以下的结构。即,本公开的层叠可变电阻具备:烧结体、第1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第3外部电极、第4外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第3内部电极、第1可变电阻区域、第2可变电阻区域、第1内部电极突起部和第2内部电极突起部。烧结体具有可变电阻层。烧结体通过可变电阻层被层叠并烧成而形成。此外,烧结体具有长方体的形状。进一步地,烧结体具有第1侧面、第2侧面、第1端面、第2端面。第1侧面沿着长方体的长边方向而被配置。第2侧面与第1侧面平行地配置。此外,第2侧面从第1侧面来看被配置于夹着长方体的位置。第1端面相对于长方体的长边方向垂直地配置。第2端面与第1端面平行地配置。此外,第2端面从第1端面来看被配置于夹着长方体的位置。第1外部电极被设置于第1端面。第2外部电极被设置于第2端面。第3外部电极被设置于第1侧面。第4外部电极被设置于第2侧面。第1内部电极被设置于烧结体的内部。此外,第1内部电极与第1外部电极电连接。第2内部电极被设置于烧结体的内部。此外,第2内部电极与第2外部电极电连接。第3内部电极被设置于烧结体的内部。此外,第3内部电极与第3外部电极以及第4外部电极电连接。第1可变电阻区域通过第1内部电极和第3内部电极在可变电阻层的层叠方向具有重叠而形成。第2可变电阻区域通过第2内部电极和第3内部电极在层叠方向具有重叠而形成。在从层叠方向观察烧结体时,第1内部电极突起部位于第1侧面与第1可变电阻区域之间。此外,在从层叠方向观察烧结体时,第1内部电极突起部从第3内部电极向第1端面延伸。第1内部电极突起部越过将第1可变电阻区域的最接近于第1端面的点和第3
外部电极的最接近于第1端面的点连结的线而延伸到第1端面侧。在从层叠方向观察烧结体时,第2内部电极突起部位于第1侧面与第2可变电阻区域之间。此外,在从层叠方向观察烧结体时,第2内部电极突起部从第3内部电极向第2端面延伸。第2内部电极突起部越过将第2可变电阻区域的最接近于第2端面的点和第3外部电极的最接近于第2端面的点连结的线而延伸到第2端面侧。
[0008]根据上述结构,本公开的层叠可变电阻能够减小由于外部电极的偏差所导致的杂散电容的偏差。因此,本公开的层叠可变电阻能够减小可变电阻的成对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偏差。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层叠可变电阻的立体图。
[0010]图2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层叠可变电阻的透视图。
[0011]图3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层叠可变电阻的剖视图。
[0012]图4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层叠可变电阻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层叠可变电阻。
[0014]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层叠可变电阻的立体图,图2是从该层叠可变电阻的层叠方向来看的透视图,图3是该层叠可变电阻的、在通过图1所示的III

III线的平面切割的剖视图。各附图中,将烧结体12的长度的方向设为x轴,将宽度的方向设为y轴,将高度的方向设为z轴,来定义xyz正交坐标系。高度的方向与可变电阻层11的层叠方向一致。各图中,不仅图示与层叠可变电阻有关的图,也一并图示xyz坐标系。该层叠可变电阻的除外部电极以外的烧结体12设为长度1.6mm、宽度0.8mm、高度0.6mm的长方体的形状。
[0015]烧结体12通过将可变电阻层11层叠并烧结而形成。烧结体12具有:第1端面13、第2端面15、第1侧面17、第2侧面18、下表面28以及上表面29。第1侧面17沿着长方体的长边方向即烧结体12的长度的方向而被配置。第2侧面18与第1侧面17平行并且被配置于从第1侧面17来看夹着长方体的位置。第1端面13与长方体的长边方向垂直配置。第2端面15与第1端面13平行并且被配置于从第1端面13来看夹着长方体的位置。
[0016]第1端面13以及第2端面15平行于yz平面。此外,第1侧面17以及第2侧面18平行于xz平面。下表面28以及上表面29平行于xy平面。此外,通过图1所示的III

III线的平面与xz平面平行。
[0017]构成烧结体12的可变电阻层11以ZnO为主成分,作为副成分,包含Bi2O3、Co2O3、MnO2、Sb2O3等或者Pr6O
11
、Co2O3、CaCO3、Cr2O3等。烧结体12成为ZnO烧结并在其晶界析出其他副成分的形式。在烧结体12中,在被层叠的各个可变电阻层11之间形成第1内部电极21、第2内部电极22以及第3内部电极23。更具体地说,如图3的剖面构造所示,烧结体12具有6层的可变电阻层11即第1可变电阻层11a、第2可变电阻层11b、第3可变电阻层11c、第4可变电阻层11d、第5可变电阻层11e、第6可变电阻层11f被依次层叠的构造。在第1可变电阻层11a与第2可变电阻层11b之间设置第1内部电极21和第2内部电极22。此外,在第2可变电阻层11b与第3可变电阻层11c之间设置第3内部电极23。在第3可变电阻层11c与第4可变电阻层11d
之间设置第1内部电极21和第2内部电极22。在第4可变电阻层11d与第5可变电阻层11e之间设置第3内部电极23。在第5可变电阻层11e与第6可变电阻层11f之间设置第1内部电极21和第2内部电极22。第1可变电阻层11a的与配置第2可变电阻层11b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与下表面28一致。此外,第6可变电阻层11f的与配置第5可变电阻层11e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与上表面29一致。
[0018]在烧结体12的第1端面13设置第1外部电极14。第1外部电极14跨越第1侧面17的一部分、第2侧面的一部分、下表面28的一部分以及上表面29的一部分而设置。第1外部电极14与第1内部电极21电连接。此外,在第2端面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层叠可变电阻,具备烧结体,所述烧结体层叠有可变电阻层并具有长方体的形状,所述烧结体具有:沿着所述长方体的长边方向而配置的第1侧面、被配置于与所述第1侧面对置的位置的第2侧面、被配置于夹着所述第1侧面以及所述第2侧面的位置的第1端面、和被配置于与所述第1端面对置的位置的第2端面,所述层叠可变电阻具备:第1外部电极,被设置于所述第1端面;第2外部电极,被设置于所述第2端面;第3外部电极,被设置于所述第1侧面;第4外部电极,被设置于所述第2侧面;第1内部电极,被设置于所述烧结体的内部,并且与所述第1外部电极电连接;第2内部电极,被设置于所述烧结体的内部,并且与所述第2外部电极电连接;第3内部电极,被设置于所述烧结体的内部,并且与所述第3外部电极以及所述第4外部电极电连接;第1可变电阻区域,通过所述第1内部电极和所述第3内部电极在所述可变电阻层的层叠方向具有重叠而形成;第2可变电阻区域,通过所述第2内部电极和所述第3内部电极在所述层叠方向具有重叠而形成;第1内部电极突起部,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所述烧结体时,在所述第1侧面与所述第1可变电阻区域之间从所述第3内部电极向所述第1端面延伸;和第2内部电极突起部,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所述烧结体时,在所述第1侧面与所述第2可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村真史矢内剑渡边沙也佳村石智光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