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6594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的另一侧设置有自动控制箱,所述壳体顶部的一侧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底部设置有初效过滤网,所述初效过滤网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隔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吸附风机、初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球、气缸组、混合液出口阀、高效换热器、冻水流量计、自来水入口、冷冻水机组、CO2浓度检测器、吸收液泵、高分子吸附剂、CO2储存罐、CO2压缩机组和气液分离罐的配合使用,能够起到对工业烟气的CO2进行捕集再利用,达到二氧化碳资源的重复再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的目的,解决现有的双碳治理是直接从空气中进行碳捕捉,空气中碳元素含量较少,设备处理效率不高,处理周期长的问题。期长的问题。期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
,尤其涉及为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测算,若实现《巴黎协定》2℃控温目标,全球必须在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又称“碳中和”),即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其通过植树等方式减排的抵消量;在2067年达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又称“温室气体中和或气候中性”),即除二氧化碳外,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抵消量平衡。
[0003]我国提出“碳中和”目标,既体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责任担当,也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相比,我国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可以说是:“压力大、任务重、时间紧”,如果按照之前按部就班地推进碳减排是远远不够的,未来需要以更大的决心与魄力,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去推动实现。
[0004]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0005]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0006]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0007]建立低碳发展规划目标体系是对企业低碳发展具有方向性、全局性、长期性、可行性的谋划,是企业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在节能减排的过程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0008]1、建设、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管理体系
[0009]建设、完善与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管理体系,是节能减碳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借鉴成熟管理模式,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单位) 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建立覆盖能源利用和碳排放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对促进各单位构建节能减碳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010]2、建立能源监测管控中心
[0011]能源监测管控中心是以自动化控制及信息化为技术基础,以能源供需优化为主导方针,最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解决用能单位在日常运维过程中的能源资
源管理问题,切实降低用能单位的能源运行成本,实现“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量化节能管控信息化工具。
[0012]3、做好新的节能技术改造和应用工作
[0013]通过碳排放核查和能源审计等工作,找出节能潜力,利用新的技术做好主要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
[0014]4、淘汰国家规定的高耗能机电设备
[0015]对现有的主要用能设备进行梳理,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持续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
[0016]5、完善自身节能减排管理模式
[0017]通过植树造林、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0018]目前国内外针对双碳治理技术主要有:
[0019]1、溶剂吸收技术
[0020]使用溶剂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和解吸,二氧化碳浓度可达98%以上。该法只适合于从低浓度二氧化碳废气中回收二氧化碳,且流程复杂,操作成本高。
[0021]2、变压吸附技术
[0022]采用固体吸附剂吸附混合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达60%以上。该法只适合于从化肥厂变换气中脱除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浓度太低不能作为产品使用。
[0023]3、有机膜分离技术
[0024]利用中空纤维膜在高压下分离二氧化碳,只适用于气源干净、需用二氧化碳浓度不高于90%的场合。
[0025]4、催化燃烧技术
[0026]利用催化剂和纯氧气把二氧化碳中的可燃烧杂质转换成二氧化碳和水。该法只能脱除可燃杂质,能耗和成本高,已被淘汰。
[0027]5、低温蒸馏技术
[0028]适用于气源中二氧化碳浓度90%以上,且产品纯度要求高、设备庞大,能耗较高,而且还需要液化储运的场合。
[0029]6、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
[0030]地下盐水层是公认的未来大规模埋存二氧化碳的理想地点,但是目前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还缺乏可靠性及长期性,二氧化碳一旦泄露会造成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0031]7、“化石能源+CCUS”低碳排放技术
[0032]目前关于低碳排放技术很多还在实验室阶段,由于投资成本高,政策支持力度差异等原因,CCUS在全球的整体发展进程比较缓慢。
[0033]8、直接空气中碳捕获技术
[0034]指直接从空气中进行碳捕捉,而不是从工厂烟囱中捕获碳被称为“直接空气捕获”。该技术面临碳排放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因直接从空气中进行碳捕捉,空气中碳元素含量较少,设备处理效率不高,处理周期长等。
[0035]针对上述碳排放的技术缺点,本专利技术是将工厂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通过对药剂投加系统、多效烟气过滤单元、初效脱硫脱硝反应器、陶瓷中空纤维吸附基、冷却
催化单元、高温裂解单元、循环曝气搅拌系统、 CO2纯化复合遴选塔、CO2深度纯化单元等构建高效复合处理系统,对工业烟气的CO2进行捕集再利用,达到二氧化碳资源的重复再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的目的,为加快实现全球碳中和、碳达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003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能够便于对工业烟气的CO2进行捕集再利用,重复再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的目的,以解决现有的双碳治理是直接从空气中进行碳捕捉,空气中碳元素含量较少,设备处理效率不高,处理周期长的问题。
[003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的另一侧设置有自动控制箱,所述壳体顶部的一侧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底部设置有初效过滤网,所述初效过滤网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两端均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底部的一侧设置有高效过滤球,所述高效过滤球的一侧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高效过滤球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另一侧设置有自动控制箱(2),所述壳体顶部的一侧开设有进风口(7),所述进风口的底部设置有初效过滤网(9),所述初效过滤网(9)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两端均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底部的一侧设置有高效过滤球,所述高效过滤球的一侧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高效过滤球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于第一隔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内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高效过滤球配合使用,所述高效过滤球的表面设置有喷雾结构;所述第二隔板的另一侧设置有吸附箱,所述吸附箱的底部与壳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吸附箱的内部设置有冲孔筛网板,所述冲孔筛网板的内部设置有高分子吸附剂(26),所述吸附箱的顶部与另一侧的底部均设置有气缸组(18);所述吸附箱的底部通过第一导管连通有气液分离罐(29),所述气液分离罐(29)的一端通过第二导管连通有废液排放口(30),所述气液分离罐(29)的另一侧通过第三导管连通有高效换热器(20);所述高效换热器(20)的另一侧固定连通有冻水流量计(21),所述高效换热器(20)的一端与吸附箱连通,且中间设置有混合液出口阀(19),所述冻水流量计(21)远离高效换热器(20)的一侧固定连通有冷冻水机组(23),所述冷冻水机组(23)的一侧通过第四导管连接有自来水入口(22),所述冷冻水机组(23)的一侧通过第五导管与高效换热器(20)的另一侧连通,所述第四导管的一侧通过第六导管连通有蒸汽机构;所述吸附箱的一侧通过导管连通有吸附风机(1),所述吸附风机(1)的输出端与壳体顶部的另一侧配合,所述气液分离罐(29)的一侧通过第七导管固定连通有压缩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结构包括吸收液泵(25)和收集箱,所述吸收液泵(25)的底部与第一隔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吸收液泵(25)的输入端与收集箱的一侧固定连通,所述吸收液泵(25)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螺旋高效喷头(16),所述螺旋高效喷头(16)的喷雾端与高效过滤球的表面配合使用,所述收集箱的底部与壳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收集箱和吸附箱的底部均连通有废液排放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鹏坤彭瑛徐姣龙陈文福李桂文吴文静黄瑞文陈静雯张仰梓
申请(专利权)人:产学研广州环境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