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6320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构件及辅助安装结构;固定构件为“厂”字型,包括上部的定位板及下部的连接板,定位板顶部固定设有第一定位钩,连接板一端与定位板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板另一端间隔固定安装若干弹性抵紧片;辅助安装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位于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上,且第一限位槽的侧壁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钩伸入第一限位槽及第一定位槽的内部且结构匹配,通过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对定位板限位,使得弹性抵紧片实现对元件的抵紧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更好的实现固定元件的效果,且使得元件散热更好。且使得元件散热更好。且使得元件散热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动车控制器
,尤其涉及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控制器是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其内部元器件众多,对于功率管等类似的较大的电子元件,不仅要考虑它们在安装时的固定,更要考虑在控制器运行过程中功率管的散热的问题。目前,对于控制器运行过程中功率管的散热的问题,通常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将功率部件贴紧外壳内壁,使其产生的热量能被快速导出;将功率管固定在壳体内壁上一般是采用卡簧固定或者通过外接结构采用螺栓固定,但这两种方式均会占用较大的空间,造成控制器体积过大,而且也会占用很多的控制器内部空间,占用了电子元件的空间,致使电子元件在控制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导出,降低了控制器的使用寿命。
[0003]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提供一种能减少占用控制器内部空间,从而降低控制器的高度,并且安装方便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减少占用控制器内部空间,从而降低控制器的高度,并且安装方便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构件及辅助安装结构;
[0007]所述固定构件为“厂”字型,包括上部的定位板及下部的连接板,所述定位板顶部固定设有第一定位钩,所述连接板一端与定位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另一端间隔固定安装若干弹性抵紧片;
[0008]所述辅助安装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位于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上,且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侧壁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定位槽;
[0009]所述第一定位钩伸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及第一定位槽的内部且结构匹配,通过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对定位板限位,使得弹性抵紧片实现对元件的抵紧固定。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钩向所述定位板未与连接板连接的一侧延伸。
[0011]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板的顶部表面与所述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压紧接触,实现所述定位板的限位。
[0012]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上还设有凸出的定位台,所述定位台抵住所述定位板未与连接板连接的一端从而对其限位。
[0013]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板未与连接板连接的一端形成第二定位钩,且所述第二定位钩与所述第一定位钩的延伸方向一致。
[0014]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上设有第二限位槽,且所述第二限位槽的侧壁向内延伸形成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钩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及第二定位槽的内部结构匹配。
[0015]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板未与连接板连接的一端折弯形成安装板。
[0016]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抵紧片的末端形成弹片凸起,所述弹片凸起与元件接触面为圆滑过渡结构。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钩及第二定位钩均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第一定位钩或第二定位钩沿所述定位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001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若干装配孔。
[0019]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20]本技术结构紧凑,能配合控制器内结构对控制器内的功率元件进行固定,减少了传统弹性构件对控制器内部空间的占用,降低了控制器的高度,更好的实现固定元件的效果,且使得元件散热更好。
附图说明
[0021]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技术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的固定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2的俯视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的固定构件的侧视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的固定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的固定构件的侧视图;
[00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的固定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技术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更多其他实施例。另外,为了简化图面起见,相同或相类似的技术特征在同一附图中可能仅在一处进行标示。
[00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
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4]下面就结合图1

9来具体说明本技术。
[0035]实施例1
[0036]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构件及辅助安装结构;
[0037]所述固定构件为“厂”字型,包括上部的定位板1及下部的连接板2,所述定位板顶部固定设有第一定位钩101,所述连接板一端与定位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另一端间隔固定安装若干弹性抵紧片201;
[0038]所述辅助安装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槽3,所述第一限位槽位于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上,且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侧壁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定位槽4;
[0039]所述第一定位钩伸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及第一定位槽的内部且结构匹配,通过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对定位板限位,使得弹性抵紧片实现对元件的抵紧固定。
[004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钩为折弯结构,并向所述定位板未与连接板连接的一侧延伸,相应的,第一定位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定位钩延伸方向一致,如图1,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钩伸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及第一定位槽的内部且结构匹配,并且,为了使得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构件及辅助安装结构;所述固定构件为“厂”字型,包括上部的定位板及下部的连接板,所述定位板顶部固定设有第一定位钩,所述连接板一端与定位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另一端间隔固定安装若干弹性抵紧片;所述辅助安装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位于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上,且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侧壁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钩伸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及第一定位槽的内部且结构匹配,通过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对定位板限位,使得弹性抵紧片实现对元件的抵紧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钩向所述定位板未与连接板连接的一侧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的顶部表面与所述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压紧接触,实现所述定位板的限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器内元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外壳体的内顶壁上还设有凸出的定位台,所述定位台抵住所述定位板未与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在辉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松正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