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62902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包括多个浮筒、多个水槽、多个MBBR反应器及气控系统;多个浮筒及多个水槽固定设置在一起,多个水槽之间相互平行且共面;气控系统包括若干个气泵及输气管路;每个MBBR反应器均包括容器及设置在容器内的多个生物填料;容器的底端开设有进水口,顶端开设有出水口,MBBR反应器用于在气控系统的控制下,容器内的生物填料上下翻腾,以对从进水口进入容器的污水进行处理,并使处理后的水从出水口排出;每个水槽的下方均固定设置有多个MBBR反应器,且在水槽底端开设有多个与MBBR反应器的出水口相对应的开口,使得从MBBR反应器的出水口排出的水排至对应的水槽的上方;每个水槽均在同一端开设有排水口,另一端封闭。另一端封闭。另一端封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流化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是近年来颇受研究者重视的一种革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它是为解决固定床反应器需定期反冲洗、流化床需使载体流化、淹没式生物滤池堵塞需清洗滤料和更换曝气器的复杂操作而发展起来的。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工艺适用于中、小型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集中处理。然而,现有的流化床生物膜反应装置在使用时受地域、安装条件和设备限制,必须配合附属的固定沉淀、管道设施和固定动力加压曝气设施,不适合于城乡小型分散污染水体使用。用于污染水体的原位修复需要更便捷、可移动和有效的设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用于污染水体的原位修复。包括多个浮筒、多个水槽、多个MBBR反应器及气控系统;
[0004]多个所述浮筒及多个所述水槽固定设置在一起,多个所述水槽之间相互平行且共面,多个所述浮筒用于保证装置整体能够浮在水面上;
[0005]所述气控系统包括若干个气泵及输气管路,所述气泵设置在装置整体上方;
[0006]每个所述MBBR反应器均包括容器及设置在容器内的适量的生物填料;
[0007]所述容器的底端开设有进水口,顶端开设有出水口,所述MBBR 反应器用于在所述气控系统的控制下,容器内的生物填料上下翻腾,以对从进水口进入容器的污水进行处理,并使处理后的水从出水口排出;
[0008]每个所述水槽的下方均固定设置有多个所述MBBR反应器,且在所述水槽底端开设有多个与所述MBBR反应器的出水口相对应的开口,使得从所述MBBR反应器的出水口排出的水排至对应的水槽的上方;
[0009]每个所述水槽均在同一端开设有排水口,另一端封闭,使得水槽中的水仅能从设有排水口的一端流出,以对装置整体产生反向的推力,使装置整体朝向所述水槽的封闭端的方向前进。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MBBR反应器还包括内管、外管、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第一曝气件及第二曝气件;
[0011]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侧,所述内管及外管均安装在所述容器内,所述内管及外管的顶端均固定在所述容器的顶端,所述内管及外管的底端均固定在所述容器的底端;
[0012]所述生物填料设置在所述容器与外管之间的区域;
[0013]所述容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容器与外管之间的区域以及所述容器外;所述外管的顶端的外周侧开设有上水口,所述内管的底端的外周侧开设有下水口;所述容器的出水口
开设在容器顶端与所述内管对应的位置;
[0014]所述第一进气管与第一曝气件连通,第二进气管与第二曝气件连通,且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均与所述气控系统的气泵连通;
[0015]所述第一曝气件设置在容器与外管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一进气管穿过容器的外壳进入容器内并与所述第一曝气件连通,所述水槽及容器的外壳上均开设有供第一进气管穿过的孔;
[0016]所述第二曝气件设置在所述内管中,所述第二进气管从出水口伸入内管中并与所述第二曝气件连通;
[0017]所述第一曝气件及第二曝气件能够在对应的气泵的控制下工作,使得污水从进水口进入容器后,容器内的生物填料上下翻腾,生物填料释放出生物菌絮体与待处理污水混合,以帮助实现水的净化处理,并使处理后的水依次经过反应器的上水口、下水口到达反应器内管,通过第二曝气件的水汽调节和升腾作用,从出水口排出到水槽上。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曝气件为环状结构并环绕所述外管,所述第二曝气件为块状结构,且所述第一曝气件与第二曝气件均设置在接近于所述容器的底端的位置。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射流管和第二射流管,第一射流管和第二射流管分别设置在装置的左右两端,且第一射流管和第二射流管的喷射方向均与所述水槽的排水口方向相同,所述气控系统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射流管及第二射流管的工作,以进一步控制装置整体的转向。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控系统包括两个气泵、两个换向阀及两个气管分配器,所述气控系统的输气管路包括两个主气管及多个气管;每个气泵均与一个换向阀连通,每个换向阀的后端均分为两路,分别与一个主气管及一个气管分配器连通;两个主气管分别与第一射流管和第二射流管连通,用于控制第一射流管和第二射流管的工作;多个MBBR反应器分为两组,两组MBBR反应器分别通过气管与两个气管分配器连通。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浮筒的两端均通过堵盖封闭,且部分堵盖上设置有水位调节阀。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整体的上方还设置有若干个太阳能电池板,用于为所述气控系统供电。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梁,多个所述浮筒及多个所述水槽的两端均分别与至少一个连接梁固定连接。
[002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5]本技术提供的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通过多个MBBR 反应器对污水进行原位处理,且处理后的水体从水槽的一端汇流出水以提供整个装置的推力,设计巧妙,将曝气和行进协调统一,减少装置的复杂性和能源浪费,且装置在污水区中不断的缓慢移动,从而能在较大的水域范围内有效实现污水原位处理。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0027]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0028]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的底端的外周侧开设有下水口27;容器20的出水口21开设在容器 20顶端与内管25对应的位置;第一进气管13与第一曝气件14连通,第二进气管15与第二曝气件16连通,且第一进气管13与第二进气管15均与气控系统的气泵11连通;第一曝气件14设置在容器20与外管24之间的区域,第一进气管13穿过容器20的外壳进入容器20 内并与第一曝气件14连通,水槽5及容器20的外壳上均开设有供第一进气管13穿过的孔;第二曝气件16设置在内管25中,第二进气管15从出水口21伸入内管25中并与第二曝气件16连通;第一曝气件14及第二曝气件16能够在对应的气泵11的控制下工作。
[0041]优选地,第一曝气件14为环状结构并环绕外管24,第二曝气件 16为块状结构,且第一曝气件14与第二曝气件16均设置在接近于容器20的底端的位置。
[0042]优选地,生物填料23上培养有喜氧菌、兼氧菌和厌氧菌。
[0043]优选地,该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射流管1和第二射流管7,第一射流管1和第二射流管7分别设置在装置的左右两端,且第一射流管1和第二射流管7的喷射方向均与水槽5的排水口5

1方向相同,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浮筒(3)、多个水槽(5)、多个MBBR反应器(2)及气控系统;多个所述浮筒(3)及多个所述水槽(5)固定设置在一起,多个所述水槽(5)之间相互平行且共面,多个所述浮筒(3)用于保证装置整体能够浮在水面上;所述气控系统包括若干个气泵(11)及输气管路,所述气泵(11)设置在装置整体上方;每个所述MBBR反应器(2)均包括容器(20)及设置在容器(20)内的多个生物填料(23);所述容器(20)的底端开设有进水口(22),顶端开设有出水口(21),所述MBBR反应器(2)用于在所述气控系统的控制下,容器(20)内的生物填料(23)上下翻腾,以对从进水口(22)进入容器(20)的污水进行处理,并使处理后的水从出水口(21)排出;每个所述水槽(5)的下方均固定设置有多个所述MBBR反应器(2),且在所述水槽(5)底端开设有多个与所述MBBR反应器(2)的出水口(21)相对应的连接开口,使得从所述MBBR反应器(2)的出水口(21)排出的已处理污水排至对应的水槽(5)的上方,与待处理的水体相对分割;每个所述水槽(5)均在同一端开设有排水口(5

1),另一端封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生物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MBBR反应器(2)还包括内管(25)、外管(24)、第一进气管(13)、第二进气管(15)、第一曝气件(14)及第二曝气件(16);所述外管(24)套设在所述内管(25)的外侧,所述内管(25)及外管(24)均安装在所述容器(20)内,所述内管(25)及外管(24)的顶端均固定在所述容器(20)的顶端,所述内管(25)及外管(24)的底端均固定在所述容器(20)的底端;所述生物填料(23)设置在所述容器(20)与外管(24)之间的区域;所述容器(20)的进水口(22)连通所述容器(20)与外管(24)之间的区域以及所述容器(20)外;所述外管(24)的顶端的外周侧开设有上水口(26),所述内管(25)的底端的外周侧开设有下水口(27);所述容器(20)的出水口(21)开设在容器(20)顶端与所述内管(25)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进气管(13)与第一曝气件(14)连通,第二进气管(15)与第二曝气件(16)连通,且第一进气管(13)与第二进气管(15)均与所述气控系统的气泵(11)连通;所述第一曝气件(14)设置在容器(20)与外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军陈锐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康司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