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6202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装置,包括:夹持机构,用以夹持两个端子和外管;以及装配机构,包括至少一根顶针,用以将所述夹持部上的端子装配顶入所述夹持部上的外管内。通过分别设置装配机构和夹持机构,实现了热缩管加工生产的全程自动化,而且装配过程精密可控。而且装配过程精密可控。而且装配过程精密可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热缩管生产加工领域,特别指一种装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防水热缩焊锡端子的生产方式是通过用半自动生产设备将锡环、胶环和外管通过多道工序装配在一起,再将装配后的半成品放在半自动的成型收缩设备中进行成型收缩。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工作效率较低,而且设备占用面积大,从而导致生产成本较高。究其原因,乃是没有一种能够将端子和外管同时夹持并同时完成装配的设备。
[000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全自动加工的装配装置,成为了业内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装置,旨在提供一种解决现有方案无法实现热缩管加工生产全程自动化的方案。
[0005]技术方案:一种装配装置,包括:
[0006]夹持机构,包括可活动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包括嵌套设置的外夹持部和内夹持部,所述外夹持部内依次设有分别容纳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第一端子容纳腔和第二端子容纳腔,所述外夹持部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实现对端子的夹持和释放,所述内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一端子容纳腔和所述第二端子容纳腔之间,且所述内夹持部内部设有外管容纳腔,所述内夹持部通过第二驱动组件实现对外管的夹持和释放;
[0007]装配机构,用以将所述夹持部上的端子装配顶入所述夹持部上的外管内,所述装配机构包括两根所述顶针和分别驱动所述两根顶针沿相向方向作直线往复运动的第三驱动组件,所述两根顶针分设于所述夹持部两侧;
[0008]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四驱动组件,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夹持部,用以驱动所述夹持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夹持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夹持部接收供料,当所述夹持部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装配机构将所述端子装配顶入所述夹持部所加持的外管内。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外夹持部内还设有用以容纳第三端子的第三端子容纳腔,所述第三端子容纳腔设于所述第一端子容纳腔和所述外管容纳腔之间,所述外夹持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实现对第三端子的同步夹持和释放。
[0010]进一步地,所述装配机构设于一输送机构上,所述输送机构包括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转盘,所述转盘包括相对设置且同步运动的两个,所述转盘上设有用以容纳装配后工件的若干工位,当其中一个工位运动到位于第二位置的所述夹持部时,该工位被设定为接收工位,用以接收装配的工件,所述装配机构设于所述接收工位旁。
[0011]进一步地,每所述工位包括分别设于两个所述转盘上且相对应设置的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所述第一基座上设有可向所述第二基座方向伸出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二基座上设有可向所述第一基座方向伸出的第二转轴,当所述工位运动到所述接收工位时,所述第
二转轴和所述第一转轴分别受所述顶针作用顶出并将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穿入外管内。
[0012]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工位的基座转轴和第二转轴中的至少一个驱动连接有第五驱动组件,所述第五驱动组件驱动第一转轴转轴和/或第二转轴转动。
[0013]进一步地,在位于所述接收工位之前的一个工位被设定为脱出工位,所述脱出工位两侧还设有分别用以将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复位的复位机构。
[0014]进一步地,所述脱出工位上方设有用以抓取已成型工件并移动至收集器的收料机构,当所述收料机构抓取已成型工件时,复位机构驱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复位。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驱动组件设置于第六驱动组件上,当顶针被第六驱动组件顶出时,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同时打开,再通过第三驱动组件将端子顶入外管内。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臂和驱动所述转动臂转动的动力组件,所述夹持部可拆装地连接所述转动臂。
[0017]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组件驱动连接所述转动臂中间部位,所述夹持部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设于所述转动臂两端。
[0018]有益效果:本技术装配装置,通过设置可针对多个端子及外管进行夹持的夹持机构和与夹持机构配套设置的装配机构,可以自动完成将多个端子装配进外管的工作,工作效率较高,且空间设置合理,占地面积小,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0019]附图1为本技术装配装置所加工工件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2为本技术装配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3为图2所示装配装置的装配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4为图3所示装配机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5为图2所示装配装置的夹持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6为图5所示夹持机构的夹持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本技术装配装置用以加工得到的工件参见图1所示,包括第一端子101、第二端子102、第三端子103和套设于第一端子101、第二端子102、第三端子103外的外管100。
[0028]参见图2至6所示的本技术装配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夹持机构1和装配机构2。夹持机构1包括可活动的夹持部11,所述夹持部11包括嵌套设置的外夹持部111和内夹持部112,所述外夹持部111内依次设有分别容纳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第一端子容纳腔1111和第二端子容纳腔1112,所述外夹持部111通过第一驱动组件113实现对端子的夹持和释放,所述内夹持部112设于所述第一端子容纳腔1111和所述第二端子容纳腔1112之间,且所述内夹持部112内部设有外管容纳腔1121,所述内夹持部112通过第二驱动组件114实现对外管的夹持和释放。
[0029]装配机构2用以将所述夹持部11上的端子装配顶入所述夹持部11上的外管内,所述装配机构2包括两根所述顶针23和分别驱动所述两根顶针23沿相向方向作直线往复运动的第三驱动组件22,所述两根顶针23分设于所述夹持部11两侧。
[0030]所述夹持机构1还包括第四驱动组件12,所述第四驱动组件12驱动连接所述夹持部11,用以驱动所述夹持部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机构,包括可活动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包括嵌套设置的外夹持部和内夹持部,所述外夹持部内依次设有分别容纳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第一端子容纳腔和第二端子容纳腔,所述外夹持部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实现对端子的夹持和释放,所述内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一端子容纳腔和所述第二端子容纳腔之间,且所述内夹持部内部设有外管容纳腔,所述内夹持部通过第二驱动组件实现对外管的夹持和释放;装配机构,用以将所述夹持部上的端子装配顶入所述夹持部上的外管内,所述装配机构包括两根所述顶针和分别驱动所述两根顶针沿相向方向作直线往复运动的第三驱动组件,所述两根顶针分设于所述夹持部两侧;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四驱动组件,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夹持部,用以驱动所述夹持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夹持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夹持部接收供料,当所述夹持部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装配机构将所述端子装配顶入所述夹持部所加持的外管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夹持部内还设有用以容纳第三端子的第三端子容纳腔,所述第三端子容纳腔设于所述第一端子容纳腔和所述外管容纳腔之间,所述外夹持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实现对第三端子的同步夹持和释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机构设于一输送机构上,所述输送机构包括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转盘,所述转盘包括相对设置且同步运动的两个,所述转盘上设有用以容纳装配后工件的若干工位,当其中一个工位运动到位于第二位置的所述夹持部时,该工位被设定为接收工位,用以接收装配的工件,所述装配机构设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俊灵钟国才温火生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鼎元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