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行位的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5477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行位的模具结构。其技术方案包括:底部模具以及上部模具,所述底部模具的上侧横向滑动安装有带斜通孔的移动模块a,所述移动模块a的上侧横向滑动安装有带折弯形通孔的移动模块b,所述斜通孔的宽度大于折弯形通孔的宽度,所述底部模具的上侧开设有与斜通孔适配的避让槽,所述上部模具的下侧安装有贯穿折弯形通孔与斜通孔且延伸至避让槽内的折弯形推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移动模块b将会由于挤动件的弹力首先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使得L形子模块脱离产品的凸起部,然后通过折弯形推杆使得L形子模块与竖子模块向外侧移动,完成脱模,可避免了对产品的凸起部造成损坏。避免了对产品的凸起部造成损坏。避免了对产品的凸起部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次行位的模具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二次行位的模具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模具是指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其中,控制模具的各个部分的动作顺序是模具设计的重要一环,现有技术中,模具内部通过行位夹或弹簧类的结构去控制模具的运动顺序,即在模具中的其中一滑块运动到指定位置时,通过行位夹或弹簧类的结构去令另外一个滑块与该滑块锁紧,实现模具中的多个滑块的不同行位顺序的移出,申请公布号为CN111958915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二次行位模具,虽然具有仅需要一个驱动油缸,即可实现开模及两次抽芯动作,节约了模具制造成本,减小了机台的操作难度,但该专利中,仅仅适用于竖直的模块向外侧移动,不可对具有L形结构的模块向外侧拉动,对应产品的制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二次行位模具仅仅适用于竖直的模块向外侧移动,不可对具有L形结构的模块向外侧拉动,对应产品的制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可对L形结构的模块进行二次行位的模具结构。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二次行位的模具结构,包括底部模具以及上部模具,所述底部模具的上侧横向滑动安装有带斜通孔的移动模块a,所述移动模块a的上侧横向滑动安装有带折弯形通孔的移动模块b,所述斜通孔的宽度大于折弯形通孔的宽度,所述底部模具的上侧开设有与斜通孔适配的避让槽,所述上部模具的下侧安装有贯穿折弯形通孔与斜通孔且延伸至避让槽内的折弯形推杆,所述移动模块a的内侧固定有竖子模块,所述移动模块b的内侧固定有L形子模块,所述移动模块a与移动模块b共同设置有可使得移动模块b自动向上移动的挤动件。
[0005]优选的,所述挤动件包括开设于移动模块b底部的内槽a,所述内槽a内设置有固定于移动模块a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上侧固定有滑顶块,所述滑顶块与移动模块a之间设置有套设于伸缩杆的弹簧。
[0006]优选的,所述移动模块b的底部开设有内槽b,所述内槽b内设置有固定于底部模具的限制杆。
[0007]优选的,所述折弯形通孔由竖孔部与竖孔部下侧连通的斜孔部组成,所述折弯形推杆是由竖杆部与斜杆部组成,所述折弯形通孔的横向尺寸大于折弯形推杆的横向尺寸。
[0008]优选的,所述底部模具与上部模具的外侧均开设有导向内孔,所述底部模具的上侧通过连接块固定有延伸至导向内孔内的导向杆。
[0009]优选的,所述移动模块b外端的上侧边设置有斜面a,所述上部模具的下侧固定有抵块,所述抵块的内侧加工有与斜面a适配的斜边b。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1]使用时,移动模块b将会由于挤动件的弹力首先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使得L形子模块脱离产品的凸起部,然后通过折弯形推杆使得L形子模块与竖子模块向外侧移动,完成脱模,可避免了对产品的凸起部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0012]图1给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图1中移动模块a与移动模块b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图1中移动模块b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1、底部模具;2、上部模具;3、移动模块a;31、斜通孔;4、移动模块b;41、折弯形通孔;5、折弯形推杆;61、斜面a;62、抵块;71、L形子模块;27、竖子模块;8、挤动件;81、内槽a;82、伸缩杆;83、弹簧;84、滑顶块;91、内槽b;92、限制杆;10、导向杆;11、导向内孔;12、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0018]实施例一
[0019]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二次行位的模具结构,参照图1,包括底部模具1以及上部模具2,底部模具1的上侧横向滑动安装有带斜通孔31的移动模块a3,移动模块a3的上侧横向滑动安装有带折弯形通孔41的移动模块b4,斜通孔31与折弯形通孔41的位置对应,同时斜通孔31的宽度大于折弯形通孔41的宽度,底部模具1的上侧开设有与斜通孔31适配的避让槽12,上部模具2的下侧安装有贯穿折弯形通孔41与斜通孔31且延伸至避让槽12内的折弯形推杆5,折弯形推杆5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上部模具2的下侧,折弯形通孔41由竖孔部与竖孔部下侧连通的斜孔部组成,折弯形推杆5是由竖杆部与斜杆部组成,折弯形通孔41的横向尺寸大于折弯形推杆5的横向尺寸,在折弯形推杆5向上移动的前一段尺寸时,折弯形推杆5将不会带动移动模块b4横向移动;
[0020]参照图1,底部模具1与上部模具2的外侧均开设有导向内孔11,底部模具1的上侧通过连接块固定有延伸至导向内孔11内的导向杆10,导向杆10与导向内孔11的设置可对移动模块a3与移动模块b4的滑动进行导向的作用,移动模块a3的内侧固定有竖子模块72,竖子模块72的形状与产品的结构而定,移动模块b4的内侧固定有L形子模块71,L形子模块71为产品所需的模块结构,移动模块b4的底部开设有内槽b91,内槽b91内设置有固定于底部模具1的限制杆92,限制杆92可在内槽b91内进行移动,而限制移动模块b4最大的移动行程;
[0021]参照图2,移动模块a3与移动模块b4共同设置有可使得移动模块b4自动向上移动的挤动件8,挤动件8包括开设于移动模块b4底部的内槽a81,内槽a81在横向尺度上具有一定的长度,内槽a81内设置有固定于移动模块a3的伸缩杆82,伸缩杆82的上侧固定有滑顶块84,滑顶块84可为与内槽a81的顶部横向滑动安装,滑顶块84与移动模块a3之间设置有套设于伸缩杆82的弹簧83,由于弹簧83的弹力,移动模块b4在不受到上部模具2的压力时,将会自动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
[0022]本实施例中,上部模具2向上移动时,会带动折弯形推杆5同步移动,此时折弯形推杆5不会带动移动模块b4横向移动,且移动模块b4将会由于弹簧83的弹力向上下移动一定的距离,进而带动L形子模块71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使得L形子模块71的高度超过产品的外部凸出的高度,待折弯形推杆5与折弯形通孔41内侧壁接触时,折弯形推杆5继续向上移动将会带动移动模块b4与L形子模块71向外侧移动,待折弯形推杆5与斜通孔31的上内侧壁接触时,折弯形推杆5将会推动移动模块a3向外侧移动,使得竖子模块72向外侧移动。
[0023]实施例二
[0024]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二次行位的模具结构,参照图2,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还包括移动模块b4外端的上侧边设置有斜面a61,上部模具2的下侧固定有抵块62,抵块62的内侧加工有与斜面a61适配的斜边b,在上部模具2向下移动时,会带动折弯形推杆5向下移动,折弯形推杆5会插入至折弯形通孔41、斜通孔31与避让槽12内,移动模块a3与移动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行位的模具结构,包括底部模具(1)以及上部模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模具(1)的上侧横向滑动安装有带斜通孔(31)的移动模块a(3),所述移动模块a(3)的上侧横向滑动安装有带折弯形通孔(41)的移动模块b(4),所述斜通孔(31)的宽度大于折弯形通孔(41)的宽度,所述底部模具(1)的上侧开设有与斜通孔(31)适配的避让槽(12),所述上部模具(2)的下侧安装有贯穿折弯形通孔(41)与斜通孔(31)且延伸至避让槽(12)内的折弯形推杆(5),所述移动模块a(3)的内侧固定有竖子模块(72),所述移动模块b(4)的内侧固定有L形子模块(71),所述移动模块a(3)与移动模块b(4)共同设置有可使得移动模块b(4)自动向上移动的挤动件(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行位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动件(8)包括开设于移动模块b(4)底部的内槽a(81),所述内槽a(81)内设置有固定于移动模块a(3)的伸缩杆(82),所述伸缩杆(82)的上侧固定有滑顶块(84),所述滑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应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永恒建欣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