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井下管路自动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53412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煤矿井下管路自动修复装置,包括轨道、移动平台、转动机构、除锈机构,所述轨道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移动平台沿轨道往复行走,移动平台上设置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支撑并转动管路的支撑轮组,支撑轮组包括两组水平设置的主动轮和被动轮,上层轨道端头设置电机,端尾设置卡座,电机输出轴分别与两个主动轮连接,卡座中部设置环形槽,环形槽两侧各设置一个从动轮,除锈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轨道一侧的电动角磨机,电动角磨机操作端朝向管路伸出,操作端的工作面与管路表面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自动化作业替代手工作业,提高井下管路修复效率,提高管道防腐蚀性能,减小人员劳动强度,同时减小作业对人体呼吸道和环境的危害。境的危害。境的危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矿井下管路自动修复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钢管外表面除锈清理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煤矿井下管路自动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井下巷道内建立了许多管网系统进行排水、供水、排送风,这些管网系统需要大量的金属管道,为节约成本,通常需要对废弃管路进行回收复用,由于井下环境潮湿,管路在回收复用前要进行除锈刷漆。目前的除锈刷漆工作一直沿用纯手工对管路进行打磨、刷漆,不仅存在除锈不彻底和刷漆不均匀的问题,导致管道的防腐蚀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使得人工的劳动强度增高,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同时铁锈飞溅容易溅伤人体,产生的灰尘对环境也造成危害,容易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煤矿井下管路自动修复装置,通过自动化作业方式替代手工作业,提高井下管路修复效率,提高管道防腐蚀性能,减小人员劳动强度,同时减小作业对人体呼吸道和环境的危害。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煤矿井下管路自动修复装置,包括轨道、移动平台、转动机构、除锈机构,所述轨道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所述移动平台沿轨道往复行走,所述移动平台上设置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支撑并转动管路的支撑轮组,支撑轮组包括两组水平设置的主动轮和被动轮,所述移动平台端头设置电机,端尾设置卡座,电机输出轴分别与两个主动轮连接,卡座中部设置环形槽,环形槽两侧各设置一个从动轮,所述除锈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轨道一侧的电动角磨机,电动角磨机操作端朝向管路伸出,操作端的工作面与管路表面接触。
[0005]进一步的,所述轨道侧边间隔设置两个定滑轮,两定滑轮间隔大于等于移动平台长度,两定滑轮之间绕设有钢丝绳,钢丝绳上设置绳卡,绳卡与移动平台端头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的,还包括除尘机构,所述除尘机构包括轴流式风机、护罩、可伸缩风筒、灰尘收集箱,所述护罩覆盖在角磨机上方,护罩上开设窗口,用于安装轴流式风机,所述轴流式风机和灰尘收集箱之间连接可伸缩风筒。
[0007]进一步的,所述电动角磨机为两台,并排设置在轨道同侧。
[0008]进一步的,还包括喷漆机构,所述喷漆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轨道一侧的安装座、喷漆头、漆管,所述喷漆头与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与漆管连接。
[0009]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且油漆涂抹均匀,提高该装置的良品率,满足矿井下管路的复用需求:并且能保证修复质量,完全满足矿井对复用管路的质量和数量需求。(2)减小人员劳动强度:该装置全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操作,大幅度减小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提高职工幸福感。(3)减少对人身的危害:作业过程全程处于封闭状态,避免了铁锈飞溅溅伤人体的可能;灰尘通过风机和风筒排除并收集,避免了灰尘
对人体的直接伤害。(4)环保:作业产生的灰尘全部进行收集,避免直接进入空气中,污染作业环境。
附图说明
[0010]图1 、本技术煤矿井下管路自动修复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3]如图1所示,一种煤矿井下管路自动修复装置,包括轨道1、移动平台2、转动机构、除锈机构,除尘机构,喷漆机构。
[0014]轨道1用方钢制成,焊接固定在底座13上,移动平台2用方钢为框架、托辊为滑动部分骑在轨道1上,沿轨道1往复行走,轨道1侧边间隔设置两个定滑轮3,两定滑轮3间隔大于等于移动平台2长度,两定滑轮3之间绕设有钢丝绳,钢丝绳上设置绳卡,绳卡与上移动平台2端头固定连接,转动把手4即可带动移动平台2行走。
[0015]移动平台2上设置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支撑并转动管路的支撑轮组,支撑轮组包括两组水平设置的主动轮7和被动轮,主动轮和被动轮高度相同,使放置其上的管路处于水平,移动平台2端头设置电机6,端尾设置卡座5,电机6输出轴分别与两个主动轮7连接,卡座5中部设置环形槽,环形槽两侧各设置一个从动轮。
[0016]除锈机构包括并排固定设置在轨道1一侧的两台电动角磨机8,电动角磨机8操作端朝向管路伸出,操作端的工作面与管路表面接触。
[0017]除尘机构包括轴流式风机10、护罩9、可伸缩风筒11、灰尘收集箱12,护罩9覆盖在角磨机8上方,护罩9上开设窗口,用于安装轴流式风机10,轴流式风机10和灰尘收集箱12之间连接可伸缩风筒11。
[0018]喷漆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轨道1一侧的安装座、喷漆头、漆管,喷漆头与安装座固定连接,安装座与漆管连接。
[0019]工作过程:具体实际应用中,轨道用18#槽钢焊接制作,考虑到矿井下使用管路长度大多为4.5m,为保证管路尾端至首端行程,总长设计为9米;轨道用40*40mm方钢制成,移动平台用40*40mm方钢为框架、159*465托辊为滑动部分骑在轨道上,将管路水平放置在支撑轮组上,启动电机6,在主动轮7带动下,管路开始沿径向转动;被动轮也随之转动,调整电动角磨机8高度,使钢丝刷可以与管路表面紧密接触为宜,盖上护罩9,启动电动角磨机8开关,同时匀速转动把手4,使管路可以由端头移动至端尾,即可实现电动角磨机8与管路表面
的全覆盖接触。除尘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可通过轴流式风机10吸入收集箱12中,避免铁锈溅伤人体,污染周围环境。
[0020]同样,喷漆作业与除锈作业原理相同,作业人员将喷漆头打开,启动电机6,同时匀速转动把手4,即可实现全覆盖喷漆。由于管路作圆周运动,不会留下死点,也不会出现喷漆不匀的现象,保证了喷漆的质量,其中漆层的厚度可以通过控制管路的移动速度来调整。
[0021]本煤矿井下管路自动修复装置效用显著,以4.5m长4寸无缝钢管复用为例,原先手工作业,修复一根至少需30

35分钟,且效果欠佳;用此装置作业,一根只需15分钟,效率至少提高了1倍,并且能保证修复质量,完全满足煤矿对复用管路的质量和数量需求。截至目前,采用本装置每修复一根4寸管(每根4.5m)节省费用676.5元,每修复一根6寸管(每根4.5m)可节省费用947.5元,目前共修复4寸管710根,产生效益479960元,修复6寸管125根,产生效益118437.5元,总产生效益59.8万元。
[0022]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矿井下管路自动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移动平台、转动机构、除锈机构,所述轨道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所述移动平台沿轨道往复行走,所述移动平台上设置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支撑并转动管路的支撑轮组,支撑轮组包括两组水平设置的主动轮和被动轮,所述移动平台端头设置电机,端尾设置卡座,电机输出轴分别与两个主动轮连接,卡座中部设置环形槽,环形槽两侧各设置一个从动轮,所述除锈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轨道一侧的电动角磨机,电动角磨机操作端朝向管路伸出,操作端的工作面与管路表面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管路自动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侧边间隔设置两个定滑轮,两定滑轮间隔大于等于移动平台长度,两定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曙辉和卫红张学锋王瑶王高伟王敏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慈林山煤业有限公司李村煤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