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4641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包括炉体、炉栅、出炭绞龙、燃气管和引风机,所述炉体内具有炉腔,炉体上开设有与炉腔连通的进料口,所述炉栅固定设置在炉体内,炉栅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出炭绞龙和燃气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炉腔内并位于所述炉栅的下方,所述燃气管与所述引风机连接,所述炉体包括位于内层的炉壁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炉壁外层的金属外壳搭建而成,炉体的炉壁通过耐火砖堆砌,所述炉体的侧壁底部开设有操作孔,炉体外侧铰接有用于对操作孔打开或关闭的操作门,所述安全门上安装有用于检测炉腔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述炉体的底部的中间位置形成向下凹陷的出炭槽,所述出炭绞龙固定安装在所述出炭槽内。述出炭绞龙固定安装在所述出炭槽内。述出炭绞龙固定安装在所述出炭槽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质燃气生产领域,具体是一种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

技术介绍

[0002]生物质秸秆新柴是无限循环的粮食、树木的下脚料,是相伴人类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随着工业化技术不断发展,生物质借助于空气(或氧气)、水蒸汽可以经过热化学反应最终转化为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低分子烃类可燃气体。
[0003]我国可用的固体生物质数量巨大,生物质气化主要以农业、木材废弃物为主。生物质分布广泛,就地取材是生物质开发利用的广阔天地。然而,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日趋红火的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因燃气中的焦油而失去市场,究其致命原因为生物质燃气中的焦油堵塞管网、灶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包括炉体、炉栅、出炭绞龙、燃气管和引风机,所述炉体内具有炉腔,炉体上开设有与炉腔连通的进料口,所述炉栅固定设置在炉体内,炉栅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出炭绞龙和燃气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炉腔内并位于所述炉栅的下方,所述燃气管与所述引风机连接。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炉体包括位于内层的炉壁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炉壁外层的金属外壳搭建而成,炉体的炉壁通过耐火砖堆砌。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炉体的侧壁底部开设有操作孔,炉体外侧铰接有用于对操作孔打开或关闭的操作门,所述安全门上安装有用于检测炉腔压力的压力传感器。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炉体的底部的中间位置形成向下凹陷的出炭槽,所述出炭绞龙固定安装在所述出炭槽内。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炭绞龙包括出炭筒、转轴、螺旋叶片和端板,所述转轴转动穿设在所述炉体内,所述螺旋叶片固定安装在转轴上并沿转轴的轴向螺旋延伸,所述出炭筒穿设在所述炉体上并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出炭筒的筒身上设置有出炭口。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炉栅为脊型炉栅,所述脊型炉栅的两侧边缘与所述炉体之间保留间距并形成下料通道。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拔炭机,所述拔炭机设置于炉体内并位于所述下料通道的正下方,以使下料通道处下落的炭料由边缘两侧朝向位于中间的出炭绞龙方向进行拔炭。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拔炭机包括转轴和固定安装在转轴周侧的拔杆,所述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炉体内并通过电机驱动旋转。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燃气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炉体之外,两根所述连接管的端部固连以使燃气管、连接管形成闭合管路,所述闭合管路通过汇流管与所述引风机连接。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汇流管上通过燃烧管连接有燃烧机。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专利技术的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通过在炉体内具有炉腔,炉体上开设有与炉腔连通的进料口,炉栅固定设置在炉体内,炉栅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出炭绞龙和燃气管分别设置于炉腔内并位于炉栅的下方,燃气管与引风机连接,进而使堆积在炉栅内的生物质燃料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干馏裂解并形成燃气、生物质炭和焦油,焦油被堆积的生物质燃料进行过滤,粘连有焦油的生物质燃料能够大幅度提高热值,从而提高炭化速度,同时提高生物质燃气的产出效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的俯视图;
[0020]图3为图2中B

B向剖视图;
[0021]图4为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的侧视图;
[0022]图5为图4中A

A向剖视图;
[0023]图6为燃气管与引风机的管路连接图;
[0024]图7为出炭绞龙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炉体100、进料口11010、工作平台120、护栏121、爬梯122、操作孔130、安全门131、出炭槽140;炉栅200、出炭绞龙300、出炭口310、出炭筒320、螺旋叶片330、转轴340、端板350;燃气管400;拔炭机500;引风机600;汇流管610、连接管620、水封器621、燃烧机700、燃烧管7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7]请参阅图1~6,本实施例,一种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用于对生物质燃料例如树枝秸秆等进行碳化以生成清洁燃气,包括炉体100、炉栅200、出炭绞龙300、燃气管400和引风机600。炉体100内具有炉腔,炉体100上开设有与炉腔连通的进料口110,生物质燃料由进料口110进入炉腔中,所述炉栅200固定设置在炉体100内,炉栅200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炉栅200的两侧与炉体100之间保留间距并形成下料通道,所述出炭绞龙300和燃气管400分别设置于所述炉腔内并位于所述炉栅200的下方,所述燃气管400与所述引风机600连接。
[0028]生物质燃料由进料口110进入炉腔中并堆积在炉栅200上,位于下层的生物质燃料在上层生物质燃料的层叠无氧环境下进行高温裂解生成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炭以及焦油。下层的生物质燃料逐渐碳化而生成的生物质炭由炉栅200上的通孔下落至炉腔底部,并由
出炭绞龙300运输至炉体100之外,引风机600使燃气管400内产生负压并对炉体100内产生的生物质燃气抽出,位于上层的生物质燃料向下填充并逐层裂解碳化,产生的焦油被粘连在生物质燃料上,进而使焦油在无需外部设备的情况下自动过滤,粘连有焦油的生物质燃料能够大幅度提高热值,从而提高炭化速度,同时提高生物质燃气的产出效率。
[0029]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炉体100为立式矩形炉体100,炉体100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110,所述炉体100包括位于内层的炉壁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炉壁外层的金属外壳搭建而成,炉体100的炉壁通过耐火砖堆砌。
[0030]所述炉体100的四个侧壁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固定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工作平台120,工作平台120形成环向封闭的平台,用于使工作人员站在工作平台120上对炉体100进行上料或维护。工作台平的一侧固定安装爬梯122,工作台平的周侧边缘环绕设置有护栏121,护栏121在位于爬梯122处开设有进入工作平台120的开口。
[0031]工作人员在对炉体100进行检修时,通过爬梯122进入工作平台120,护栏121对工作平台120的四周进行阻挡,以防止工作人员由工作平台120跌落,提高安全性。
[0032]炉体100的侧壁底部开设有操作孔130,炉体100外侧铰接有用于对操作孔130打开或关闭的操作门。操作孔130的位置靠近炉体100的底部,其作用在于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包括炉体、炉栅、出炭绞龙、燃气管和引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具有炉腔,炉体上开设有与炉腔连通的进料口,所述炉栅固定设置在炉体内,炉栅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出炭绞龙和燃气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炉腔内并位于所述炉栅的下方,所述燃气管与所述引风机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包括位于内层的炉壁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炉壁外层的金属外壳搭建而成,炉体的炉壁通过耐火砖堆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侧壁底部开设有操作孔,炉体外侧铰接有用于对操作孔打开或关闭的操作门,所述安全门上安装有用于检测炉腔压力的压力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底部的中间位置形成向下凹陷的出炭槽,所述出炭绞龙固定安装在所述出炭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枝气炭联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炭绞龙包括出炭筒、转轴、螺旋叶片和端板,所述转轴转动穿设在所述炉体内,所述螺旋叶片固定安装在转轴上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佳奇邹彪贾训强吴兴亚吴俊豪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林农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