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4167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包括外壳、第一伸缩杆和限位杆,所述外壳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操控箱,所述外壳和操控箱的底部安装有支撑座,所述操控箱上半部分设置有热冲击箱,所述热冲击箱的底部安装有冷冲击箱,所述热冲击箱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加热结构,所述加热结构的一侧安装有加热管。该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设置有限位杆、底板、拉伸弹簧和夹板,使得该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拉伸弹簧能够拉动夹板在限位杆上进行滑动,从而便于对地板上放置的发动机进行夹持固定,能够防止发动机在进行冷热冲击检测场景切换的过程中产生晃动,提高了该装置对发动机检测工作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检测
,具体为一种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发动机检测的过程中,会通过冷热冲击试验对发动机进检测,而冷热冲击试验是发动机可靠性测试中的重要一环,它通过发动机运行温度的循环剧烈变化,来测试发动机承受交变机械负荷和极限热负荷的可靠性,然而现有的冷热冲击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以下缺点:
[0003]1、在对发动机进行冷热冲击检测的过程中,现有的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只是将发动机简单的摆放在装置的内部,使得在对发动机进行升降切换冷热冲击场景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发动机产生晃动,影响该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的检测效果和检测稳定性;
[0004]2、该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在对发动机进行循环检测的过程中,冷冲击箱与热冲击箱之间没有很好的间隔结构,会导致冷冲击箱内部的冷气产生泄漏和浪费,会降低该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的环保效果。
[0005]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在对发动机进行升降切换冷热冲击场景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发动机产生晃动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包括外壳、第一伸缩杆和限位杆,
[0008]所述外壳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操控箱,所述外壳和操控箱的底部安装有支撑座,所述操控箱上半部分设置有热冲击箱,所述热冲击箱的底部安装有冷冲击箱;
[0009]所述热冲击箱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加热结构,所述加热结构的一侧安装有加热管;
[0010]所述冷冲击箱的一侧内部固定安装有制冷结构,所述制冷结构的一侧安装有制冷管,所述冷冲击箱的两侧内部开设有贴合槽,所述贴合槽与制冷管相贴合,所述制冷管的一侧贴合有导板,所述导板与冷冲击箱固定连接;
[0011]所述冷冲击箱的顶面贴合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一侧安装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与外壳固定连接;
[0012]所述挡板的两侧固定安装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贯穿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两端与外壳固定连接;
[0013]所述外壳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底部连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限位杆的表面缠绕有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夹板,所述夹板的内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
连接孔与限位杆相贴合,所述底板和夹板的内部开设有通槽。
[0014]优选的所述加热管关于加热结构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加热管在热冲击箱的内部两侧呈循环分布。
[0015]采用上述结构的设计,使得加热管能够对热冲击箱的内部进行均匀且快速的升温工作,有利于提高该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的检测效率。
[0016]优选的,所述制冷管通过贴合槽与冷冲击箱紧密贴合,且制冷管通过贴合槽在冷冲击箱的两侧内部呈循环分布。
[0017]采用上述结构的设计,方便配合导板对冷冲击箱的内部进行快速和均匀的降温效果,提高了该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降温效率。
[0018]优选的,所述挡板、第一伸缩杆和第一气缸关于冷冲击箱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且第一伸缩杆与外壳滑动连接。
[0019]采用上述结构的设计,使得第一气缸能够通过第一伸缩杆带动挡板进行滑动,有利于在对发动机进行单独的热冲击和冷冲击检测的过程中对热冲击箱和冷冲击箱进行分隔,能够有效的避免热量和冷气的泄漏,提高了该装置的环保效果。
[0020]优选的,所述挡板通过连接块和滑槽与定位杆滑动连接,且滑槽的尺寸与定位杆的尺寸相吻合。
[0021]采用上述结构的设计,使得定位杆能够通过滑槽对连接块和挡板的滑动进行限位,避免挡板在滑动的过程中产生晃动,提高了挡板对热冲击箱和冷冲击箱之间分隔工作的稳定性。
[0022]优选的,所述夹板通过连接孔与限位杆滑动连接,且夹板通过拉伸弹簧与连接座构成伸缩结构。
[0023]采用上述结构的设计,使得拉伸弹簧能够带动夹板通过连接孔在限位杆上进行滑动,从而便于使夹板配合底板对发动机进行夹持定位工作,避免发动机在热冲击和冷冲击检测的场景切换中产生晃动,提高了该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检测工作的稳定性。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
[0025]1、设置有加热结构、加热管、制冷结构和制冷管,在对该冷热冲击装置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加热管和制冷管的循环设置有利于对热冲击箱和冷冲击箱的内部进行均匀的升温和降温,有利于提高该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的使用效果;
[0026]2、设置有挡板、第一气缸、连接块和定位杆,在对发动机进行单独的热冲击和冷冲击检测的过程中,第一气缸能够推动挡板对热冲击箱和冷冲击箱之间进行分隔,有利于防止热量的流失和冷气的流失,避免了该冷热冲击装置产生热量和冷气的泄漏和浪费,提高了该冷热冲击装置的环保效果;
[0027]3、设置有限位杆、底板、拉伸弹簧和夹板,使得该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拉伸弹簧能够拉动夹板在限位杆上进行滑动,从而便于对地板上放置的发动机进行夹持固定,能够防止发动机在进行冷热冲击检测场景切换的过程中产生晃动,提高了该装置对发动机检测工作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技术侧视外观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冷冲击箱侧剖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技术挡板与定位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技术制冷结构与制冷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2]图5为本技术限位杆与夹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1、外壳;2、操控箱;3、支撑座;4、热冲击箱;5、冷冲击箱; 6、加热结构;7、加热管;8、制冷结构;9、制冷管;10、贴合槽;11、导板;12、挡板;13、第一伸缩杆;14、第一气缸;15、连接块;16、滑槽; 17、定位杆;18、第二气缸;19、第二伸缩杆;20、固定板;21、限位杆; 22、连接座;23、底板;24、拉伸弹簧;25、夹板;26、连接孔;27、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请参阅图1

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包括外壳1、第一伸缩杆13和限位杆21,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热冲击装置,包括外壳(1)、第一伸缩杆(13)和限位杆(2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操控箱(2),所述外壳(1)和操控箱(2)的底部安装有支撑座(3),所述操控箱(2)上半部分设置有热冲击箱(4),所述热冲击箱(4)的底部安装有冷冲击箱(5);所述热冲击箱(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加热结构(6),所述加热结构(6)的一侧安装有加热管(7);所述冷冲击箱(5)的一侧内部固定安装有制冷结构(8),所述制冷结构(8)的一侧安装有制冷管(9),所述冷冲击箱(5)的两侧内部开设有贴合槽(10),所述贴合槽(10)与制冷管(9)相贴合,所述制冷管(9)的一侧贴合有导板(11),所述导板(11)与冷冲击箱(5)固定连接;所述冷冲击箱(5)的顶面贴合有挡板(12),所述挡板(12)的一侧安装有第一伸缩杆(13),所述第一伸缩杆(13)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气缸(14),所述第一气缸(14)与外壳(1)固定连接;所述挡板(12)的两侧固定安装有连接块(15),所述连接块(15)的内部开设有滑槽(16),所述滑槽(16)的内部贯穿有定位杆(17),所述定位杆(17)的两端与外壳(1)固定连接;所述外壳(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18),所述第二气缸(18)的底部连接有第二伸缩杆(19),所述第二伸缩杆(1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0),所述固定板(20)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限位杆(21),所述限位杆(21)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云飞孔德慧李启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瑞灏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