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牮拨正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4154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古建筑修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打牮拨正工艺,包括,步骤S1:于大木构架的两侧边相贴的各个木柱与桁的交界处分别缠绕固定第一钢丝绳且第一钢丝绳的一端朝向与大木构架倾斜方向相反的地面处延伸;步骤S2:于地面处固定一钢管;步骤S3:于钢管处固定连接第二钢丝绳;步骤S4:将第一钢丝绳的一端以及第二钢丝绳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一调节机构处;步骤S5:操作调节机构使得调节机构通过钢管、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实现对大木构架的牵拉直至大木构架恢复原位;本申请在原有木柱以及桁的前提下对整个大木构架进行姿态的修正,较佳地利用原材料,同时通过对工艺的优化使得能够有效保证原始大木构架的完整性。化使得能够有效保证原始大木构架的完整性。化使得能够有效保证原始大木构架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打牮拨正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古建筑修复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打牮拨正工艺。

技术介绍

[0002]中国传统古建筑,尤其是木结构古建筑经历数千年演化、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及艺术形态;由于木结构古建筑较难保存的先天不利因素以及存在后期战争或日常使用等人为破坏的情况,导致此类建筑保存情况不容乐观,亟待保护修缮,以便在确保安全和恢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使这些建筑为社会继续创造价值。
[0003]目前,常通过打牮拨正工艺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但现有打牮拨正工艺在对大木构架的姿态修正的过程中不能够保证大木构架的完整性。
[0004]鉴于此,提出一种打牮拨正工艺,在优化工艺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其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材料,且能够有效保证原始大木构架的完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打牮拨正工艺。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07]一种打牮拨正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S1:于大木构架的两侧边相贴的各个木柱与桁的交界处分别缠绕固定第一钢丝绳且所述第一钢丝绳的一端朝向与大木构架倾斜方向相反的地面处延伸;
[0009]步骤S2:于所述地面处固定一钢管;
[0010]步骤S3:于所述钢管处固定连接第二钢丝绳;
[0011]步骤S4:将第一钢丝绳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钢丝绳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一调节机构处;
>[0012]步骤S5:操作所述调节机构使得调节机构通过钢管、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实现对所述大木构架的牵拉直至大木构架恢复原位。
[0013]作为优选,步骤S1中,对第一钢丝绳的缠绕处进行勘察并对薄弱处进行针对性修缮。
[0014]作为优选,步骤S1中,于第一钢丝绳的缠绕处设置替木以保护该缠绕处。
[0015]作为优选,步骤S1中,处于同一侧的第一钢丝绳与地面之间的角度保持一致。
[0016]作为优选,步骤S1中,第一钢丝绳与地面之间的角度在30
°
~45
°
之间。
[0017]作为优选,步骤S2中,钢管露出地面的端部朝向远离大木构架的方向倾斜且钢管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在60
°
~70
°
之间。
[0018]作为优选,步骤S4中,调节机构为花篮螺栓,第一钢丝绳的一端与第二钢丝绳的一端分别固定于花篮螺栓的两端。
[0019]作为优选,步骤S5中,牵拉大木构架前于需要牵拉的所述木柱的两个牵拉方向上设置防护装置以避免对木柱造成损伤。
[0020]作为优选,步骤S5中还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1]步骤S51、人员分配,设置两人为一组的操作人员,其一人负责操作调节机构,其另一人负责观测牵拉状态;
[0022]其中,操作人员的组数与调节机构的数量相对应,并另设一指挥人员负责多组操作人员的工作;
[0023]步骤S52、牵拉施工,首先牵拉单个倾斜幅度较大的木柱,使得所有的木柱的倾斜幅度保持基本一致,再同时牵拉所有的木柱,重复操作,直至大木构架恢复正常角度。
[0024]作为优选,步骤S5结束后,钢管、第一钢丝绳、花篮螺栓和第二钢丝绳保持至少90日待大木构架稳定后进行拆除,且需持续测量大木构架角度至少90日,若大木构架再次出现偏移则重复步骤S1至步骤S5。
[0025]本专利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6]1、本申请在原有木柱以及桁的前提下对整个大木构架进行姿态的修正,较佳地利用原材料,同时通过对工艺的优化使得能够有效保证原始大木构架的完整性。
[0027]2、由于多个第一钢丝绳与地面的角度保持一致,故而在牵拉的过程中,多个第一钢丝绳的施力方向大致相同,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对木柱与桁进行牵拉,提高施工效率。
[0028]3、多个操作人员的协作下能够较佳地保证工艺的有序进行,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进一步增设指挥人员,能够在同时牵拉多个木柱与桁时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一方面提高施工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安全性,进一步对大木构架有效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申请中第一钢丝绳同时缠绕木柱、桁以及梁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申请中第一钢丝绳同时缠绕木柱与桁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申请中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调节机构和钢管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申请中打牮拨正工艺的流程图;
[0033]图5为本申请中步骤S5的具体操作流程图。
[0034]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
[0035]100、大木构架;110、木柱;120、梁;130、桁;140、第一钢丝绳;310、钢管;320、第二钢丝绳;330、调节机构;340、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0037]如图1

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牮拨正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0038]步骤S1:于大木构架100的两侧边相贴的各个木柱110与桁130的交界处分别缠绕固定第一钢丝绳140且所述第一钢丝绳140的一端朝向与大木构架100倾斜方向相反的地面340处延伸;
[0039]步骤S2:于所述地面340处固定一钢管310;
[0040]步骤S3:于所述钢管310处固定连接第二钢丝绳320;
[0041]步骤S4:将第一钢丝绳140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钢丝绳32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一调
节机构330处;
[0042]步骤S5:操作所述调节机构330使得调节机构330通过钢管310、第一钢丝绳140和第二钢丝绳320实现对所述大木构架100的牵拉直至大木构架100恢复原位。
[0043]本实施例中,因先对现场进行勘察,确认现场的大木构架100的倾斜方向以及斜率,在大木构架100的倾斜之斜率不大于3%的情况下采用打牮拨正工艺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在施工前根据实际需要对瓦片、望砖以及砂浆层等载荷进行拆除,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0044]施工时,首先取多个第一钢丝绳140并缠绕于相应的木柱110与桁130的交界处,之后分别在与相应木柱110倾斜方向相反的地面340上固定安装钢管310,并在钢管310上固定连接第二钢丝绳320,之后分别将相应位置的第一钢丝绳140的一端以及第二钢丝绳32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调节机构330上;此时,操作调节机构330,使得在调节机构330的作用下,第一钢丝绳140和第二钢丝绳320能够逐渐张紧并对木柱110产生一定的牵拉力且牵拉力随着调节机构330的运作逐渐增大,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二钢丝绳320的另一端固定于钢管310上,故而在钢管310、第一钢丝绳140和第二钢丝绳320的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牮拨正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于大木构架的两侧边相贴的各个木柱与桁的交界处分别缠绕固定第一钢丝绳且所述第一钢丝绳的一端朝向与大木构架倾斜方向相反的地面处延伸;步骤S2:于所述地面处固定一钢管;步骤S3:于所述钢管处固定连接第二钢丝绳;步骤S4:将第一钢丝绳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钢丝绳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一调节机构处;步骤S5:操作所述调节机构使得调节机构通过钢管、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实现对所述大木构架的牵拉直至大木构架恢复原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打牮拨正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对第一钢丝绳的缠绕处进行勘察并对薄弱处进行针对性修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打牮拨正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于第一钢丝绳的缠绕处设置替木以保护该缠绕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打牮拨正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处于同一侧的第一钢丝绳与地面之间的角度保持一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打牮拨正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第一钢丝绳与地面之间的角度在30
°
~45
°
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打牮拨正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钢管露出地面的端部朝向远离大木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伟张鹏周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