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3797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其设于内底板、旁桁材和底边舱斜板之间;其包括连接型材,连接型材包括主体部,主体部上设有第一板状部、第二板状部和第三板状部;在连接型材的横剖面上,第一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第二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和第三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相交于一点;第一板状部第二板状部的相邻的侧面通过第一弧形面连接;第二板状部和第三板状部的相邻的侧面通过第二弧形面连接;第三板状部和第一板状部的相邻的侧面通过第三弧形面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提高建造效率、提高生产质量和提高建造友好度。提高生产质量和提高建造友好度。提高生产质量和提高建造友好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
,特别涉及一种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散货船或油船的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以及旁纵桁主要采用焊接的方法连接在一起。其在建造过程中,由于建造精度不够,容易产生不对中现象,加剧焊接接头处应力高的现象,极易产生疲劳损伤。
[0003]另外也有少数船舶采用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的过渡采用折弯形式,折弯工艺分冷弯工艺和热弯工艺,无论哪种折弯工艺都可能产生细小裂纹从而削弱结构强度,同时易加剧腐蚀影响结构强度。折弯形式对船厂的设备能力和精度也都有更高要求。
[0004]以上连接形式在应用方面存在各种技术缺陷,依赖工厂的经验,由于建造精度不够,容易产生不对中现象,同时由于焊接接头处应力高,极易产生疲劳损伤,且折弯、焊接、打磨等耗费了大量的人工成本、机械损耗成本、场地成本和进度成本,不利于节能增效,不利于智能化设备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
[0006]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7]一种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其设于内底板、旁桁材和底边舱斜板之间;其包括连接型材,连接型材包括主体部,主体部上设有用于连接内底板的第一板状部、用于连接旁桁材的第二板状部和用于连接底边舱斜板的第三板状部;在连接型材的横剖面上,第一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第二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和第三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相交于一点;主体部、第一板状部、第二板状部和第三板状部为一体成型。
[0008]第一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第二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和第三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的交点为三线交点,三线交点位于主体部内。
[0009]第一板状部的用于与内底板连接的端部到三线交点的距离、第二板状部的用于与旁桁材连接的端部到三线交点的距离、第三板状部的与底边舱斜板连接的端部到三线交点的距离均相同。
[0010]第一板状部的厚度、第二板状部的厚度和第三板状部的厚度均相同。
[0011]第一板状部第二板状部的相邻的侧面通过第一弧形面连接;第二板状部和第三板状部的相邻的侧面通过第二弧形面连接;第三板状部和第一板状部的相邻的侧面通过第三弧形面连接。
[0012]第一板状部的底面和第二板状部的右侧面均与第一弧形面相切;第二板状部的左侧面和第三板状部的底面均与第二弧形面相切;第三板状部的顶面和第一板状部的顶面均与第三弧形面相切。
[0013]第二弧形面的半径和第三弧形面的半径相同。
[0014]第一弧形面的半径小于第二弧形面的半径;第一弧形面的半径小于第三弧形面的半径。
[0015]第一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垂直于第二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
[0016]第三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和第二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之间的夹角、第三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和第一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节点型材化将建造节点从船厂前移至钢材生产厂家,形成流水线作业,船厂建造时只进行简单的对接焊接操作,可大幅提高提高建造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型材能精确成型,避免了折弯工艺固有的回弹、测量误差,从根本上有效保证建造精度,提高建造质量。本专利技术的型材化可有效降低建造门槛,解决船厂因弯板能力不足导致的接单瓶颈,提高市场接单能力,提高建造友好度。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横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0]如图1所示,一种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其设于内底板10、旁桁材20和底边舱斜板30之间;其包括连接型材40,连接型材40包括主体部50,主体部50上设有用于连接内底板10的第一板状部51、用于连接旁桁材20的第二板状部52和用于连接底边舱斜板30的第三板状部53。
[0021]主体部50、第一板状部51、第二板状部52和第三板状部53为一体成型。
[0022]在连接型材40的横剖面上,第一板状部51的板厚中心线71、第二板状部52的板厚中心线72和第三板状部53的板厚中心线73相交于一点。
[0023]第一板状部51的板厚中心线71、第二板状部52的板厚中心线72和第三板状部52的板厚中心线73的交点为三线交点,三线交点位于主体部50内。
[0024]第一板状部51的用于与内底板10连接的端部到三线交点的距离、第二板状部52的用于与旁桁材20连接的端部到三线交点的距离、第三板状部53的与底边舱斜板30连接的端部到三线交点的距离均相同。
[0025]第一板状部51的厚度、第二板状部52的厚度和第三板状部53的厚度均相同。
[0026]第一板状部51和第二板状部52的相邻的侧面通过第一弧形面61连接;第二板状部52和第三板状部53的相邻的侧面通过第二弧形面62连接;第三板状部53和第一板状部51的相邻的侧面通过第三弧形面63连接。
[0027]第一板状部51和第二板状部52的相邻的侧面均与第一弧形面61相切;第二板状部52和第三板状部53的相邻的侧面均与第二弧形面62相切;第三板状部53和第一板状部51的相邻的侧面均与第三弧形面63相切。
[0028]第二弧形面62的半径和第三弧形面63的半径相同。
[0029]第一弧形面61的半径小于第二弧形面62的半径;第一弧形面61的半径小于第三弧形面63的半径。
[0030]第一板状部51的板厚中心线71垂直于第二板状部52的板厚中心线72。
[0031]第三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73和第二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72之间的夹角、第三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73和第一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71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
[0032]连接型材和内底板之间、连接型材和旁桁材之间、连接型材和底边舱斜板之间均以对接焊接的形式连接。
[0033]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内底板和底边舱斜板以及旁桁材之间连接节点的型材结构,即由钢材生产厂家直接按照剖面形式直接生产为型材,其特点在于一体化成型。
[0034]本专利技术可以提高建造效率、提高生产质量和提高建造友好度。其优点具体如下:
[0035]1.提高建造效率。通过节点型材化将建造节点从船厂前移至钢材生产厂家,形成流水线作业,船厂建造时只进行简单的对接焊接操作,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0036]2.提高生产质量。由于节点是型材化能精确成型,避免了折弯工艺固有的回弹、测量误差,从根本上有效保证建造精度,提高建造质量。
[0037]3.提高建造友好度。很多船厂受弯板机生产能力的限制,不能实现厚板的弯板。因此该节点的型材化可有效降低建造门槛,解决船厂因弯板能力不足导致的接单瓶颈,提高市场接单能力。
[0038]虽然以上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其设于内底板、旁桁材和底边舱斜板之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连接型材,连接型材包括主体部,主体部上设有用于连接内底板的第一板状部、用于连接旁桁材的第二板状部和用于连接底边舱斜板的第三板状部;在连接型材的横剖面上,第一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第二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和第三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相交于一点;主体部、第一板状部、第二板状部和第三板状部为一体成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第二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和第三板状部的板厚中心线的交点为三线交点,三线交点位于主体部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板状部的用于与内底板连接的端部到三线交点的距离、第二板状部的用于与旁桁材连接的端部到三线交点的距离、第三板状部的与底边舱斜板连接的端部到三线交点的距离均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板状部的厚度、第二板状部的厚度和第三板状部的厚度均相同。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边舱和内底板连接处的替代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肃张青敏邵波刘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