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轧机辊系换辊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3610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3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轧机辊系换辊小车,包括底座组件、托辊车和两个升降托架;托辊车固定连接于底座组件的中间位置;两个升降托架分别设置于托辊车的两侧,且升降托架包括水平移动部和升降组件;水平移动部设置于底座组件,且水平移动部的输出端与升降组件的底端固定连接;升降组件的顶端能够与待换的轧辊的轴承座卡接;升降组件的底端与底座组件之间滚动连接,能够在水平移动部的驱动下沿着底座组件的长度方向移动。本申请实现了对轧辊中心处进行主要受力支撑,通过设置的升降托架满足两侧轴承座出现高低不同的情况,保证连侧同步,同时能够对轴承座下平面处进行支撑定位,避免两侧轴承座受力不均,减少对轴承的损伤,整体操作简单快捷。简单快捷。简单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轧机辊系换辊小车


[0001]本申请涉及冷轧板带轧机
,尤其涉及一种轧机辊系换辊小车。

技术介绍

[0002]冷轧板带轧机能轧制更薄的钢带,较高硬度的材料,以及具有较高轧制速度的特点。冷轧机辊系是冷轧机的核心部件,工作中轧辊表面磨损,其精度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生产过程中需要频繁地将新旧辊系从轴承座上拆解后进行更换,以满足产品质量。因冷轧牌坊轧机的各辊系轴承座外形差异及重量大,导致拆解安装效率低,而且所需要的装置体积大、种类多。拆解过程中如果辊子支撑的两侧轴承座受力不均匀往往会导致对轧辊的磨损、变形,从而使产品质量下降。
[0003]现有的冷轧机换辊小车有V形槽手动换辊小车和辊系辊环支撑处换辊小车。由于V形槽手动换辊时间长,换辊效率低,不易操作,现已很少用。因而,常用的换辊小车为辊系辊环支撑处换辊小车(如图1)。辊系辊环支撑处换辊小车是将辊系6放入托辊装置7后锁紧,两侧的托架装置9由在底座10上的液压缸驱动下横移到工作位,通过带偏心手轮调整的托板8把两侧轴承座拆除后拉离轧辊完成换辊。辊系辊环支撑处换辊小车换辊是将辊系的两侧辊环位置作为支撑点,对两侧轴承座下方支撑板支撑进行工作。如图2、3所示,牌坊轧机的辊系都是大型辊系,换辊托架为重型结构,对辊环进行支撑起不到安全作用。操作侧和传动侧上、下轴承座的结构不同,在轴承座下平面两处支撑不能定位,辊系的平行度不好调整,当辊系不平时换辊,两侧轴承座手里不均,对轴承损伤大,操作也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轧机辊系换辊小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换辊小车在进行换辊时对辊环进行支撑起不到安全作用,在轴承座下平面两处支撑不能定位,辊系的平行度不好调整,当辊系不平时换辊,两侧轴承座受力不均,对轴承损伤大,操作也繁琐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轧辊中心处进行主要受力支撑,通过设置的升降托架满足两侧轴承座出现高低不同的情况,保证连侧同步,同时能够对轴承座下平面处进行支撑定位,避免两侧轴承座受力不均,减少对轴承的损伤,整体操作简单快捷。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轧机辊系换辊小车,包括底座组件、托辊车和两个升降托架;所述托辊车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组件的中间位置,且待换的轧辊能够放置于所述托辊车的顶端;两个所述升降托架分别设置于所述托辊车的两侧,且所述升降托架包括水平移动部和升降组件;所述水平移动部设置于所述底座组件,且所述水平移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升降组件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组件的顶端能够与待换的所述轧辊的轴承座卡接;所述升降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座组件之间滚动连接,能够在所述水平移动部的驱动下沿着所述底座组件的长度方向移动。
[000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液压马达、螺旋升降机、车架面板、垫板和滚轮;所述螺旋升降机的机体的底面设置有所述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底座组件之
间滚动连接;所述螺旋升降机的机体的底面与所述水平移动部的输出端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液压马达设置于所述螺旋升降机的一侧,能够驱动所述螺旋升降机升降;所述车架面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螺旋升降机的升降端;所述垫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车架面板的顶面。
[000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微调机构;所述微调机构包括螺旋套、螺栓、旋转手柄和支撑板;所述螺旋套固定连接于所述车架面板的一端;所述支撑板的顶端与所述垫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垫板的底面与所述车架面板之间滑动连接;所述螺栓的一端伸入至所述螺旋套并与所述螺旋套的内侧螺纹连接,所述螺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撑板并与所述支撑板的侧面卡接;所述旋转手柄与所述螺栓的端部之间固定连接。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座组件包括第一底座和两个第二底座;两个所述第二底座处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底座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托辊车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底座之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水平移动部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升降组件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底座之间滚动连接。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面平行设置有平轨道和止口轨道;所述升降组件的底端分别与所述平轨道和所述止口轨道滚动连接。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托辊车包括托辊车架和衬板;所述托辊车架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衬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托辊车架的顶端。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托辊车架的底端设置为马鞍形结构,且所述托辊车架的顶端设置为V形结构。
[0012]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13]本申请通过采用底座组件、托辊车和两个升降托架;所述托辊车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组件的中间位置,使得待换的轧辊能够放置于所述托辊车的顶端,实现对待换的轧辊的中间位置进行主要的受力支撑,避免对两侧的辊环进行支撑;
[0014]将两个所述升降托架分别设置于所述托辊车的两侧,且所述升降托架包括水平移动部和升降组件;所述水平移动部设置于所述底座组件,且所述水平移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升降组件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座组件之间滚动连接;通过设置所述升降组件的顶端能够与待换的所述轧辊的轴承座卡接,实现对轴承座下平面处进行支撑定位,在换辊时,通过调整升降组件进行升降,使得升降组件的输出端的高度能够满足两侧轴承座高度不同的情况,进而通过水平移动部的输出端的伸缩动作,从而带动升降组件整体沿着底座组件的长度方向移动,最终实现对两侧轴承座的拆卸与安装,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换辊小车在进行换辊时对辊环进行支撑起不到安全作用,在轴承座下平面两处支撑不能定位,辊系的平行度不好调整,当辊系不平时换辊,两侧轴承座受力不均,对轴承损伤大,操作也繁琐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轧辊中心处进行主要受力支撑,通过设置的升降托架满足两侧轴承座出现高低不同的情况,保证连侧同步,同时能够对轴承座下平面处进行支撑定位,避免两侧轴承座受力不均,减少对轴承的损伤,整体操作简单快捷。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
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辊系辊环支撑处换辊小车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辊系辊环支撑处换辊小车换辊时轴承座操作侧和驱动侧的换辊支撑图;
[0019]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轧机辊系换辊小车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4中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升降组件上升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升降组件下降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图6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轧机辊系换辊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组件(1)、托辊车(2)和两个升降托架(3);所述托辊车(2)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组件(1)的中间位置,且待换的轧辊(4)能够放置于所述托辊车(2)的顶端;两个所述升降托架(3)分别设置于所述托辊车(2)的两侧,且所述升降托架(3)包括水平移动部(31)和升降组件(32);所述水平移动部(31)设置于所述底座组件(1),且所述水平移动部(31)的输出端与所述升降组件(3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组件(32)的顶端能够与待换的所述轧辊(4)的轴承座卡接;所述升降组件(32)的底端与所述底座组件(1)之间滚动连接,能够在所述水平移动部(31)的驱动下沿着所述底座组件(1)的长度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机辊系换辊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32)包括液压马达(321)、螺旋升降机(322)、车架面板(323)、垫板(324)和滚轮(325);所述螺旋升降机(322)的机体的底面设置有所述滚轮(325),所述滚轮(325)与所述底座组件(1)之间滚动连接;所述螺旋升降机(322)的机体的底面与所述水平移动部(31)的输出端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液压马达(321)设置于所述螺旋升降机(322)的一侧,能够驱动所述螺旋升降机(322)升降;所述车架面板(323)固定连接于所述螺旋升降机(322)的升降端;所述垫板(324)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车架面板(323)的顶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机辊系换辊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32)还包括微调机构(5);所述微调机构(5)包括螺旋套(51)、螺栓(52)、旋转手柄(53)和支撑板(5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春婵王茜黄引团刘楷勤
申请(专利权)人: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