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滇池高背鲫繁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3056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滇池高背鲫繁殖池,涉及三倍体鲫鱼养殖技术领域,包括:繁殖池和多个塞体,繁殖池内腔中设置有隔断将繁殖池内腔分隔为雄鱼养殖腔和滇池高背鲫养殖腔,隔断上开设有多个能够使雄鱼穿过的通孔,塞体能够塞入通孔中并封闭通孔,根据雄鱼会自发涌向滇池高背鲫处的习性,当一批雄鱼和滇池高背鲫达到性成熟后,将封闭通孔的塞体取出,雄鱼会通过通孔进入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中,使性成熟的滇池高背鲫受到雄鱼刺激后产卵,再将雄鱼捞回雄鱼养殖池中,经过反复,使得滇池高背鲫分批次集中产卵,且无需捕捞滇池高背鲫,滇池高背鲫不易流产,保证了繁殖效率,无需通过人工捕捞雄鱼进入滇池高背鲫养殖池,省时省力。省时省力。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滇池高背鲫繁殖池


[0001]本技术涉及三倍体鲫鱼养殖
,特别是涉及一种滇池高背鲫繁殖池

技术介绍

[0002]滇池高背鲫原产于滇池,是云南特有的土著鱼类之一,隶属鲤形目、鲤亚科、鲫属,是“云南省六大名鱼”之一,属滇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滇池高背鲫为在滇池及其水系自然形成的三倍体全雌性鱼类,成熟的雌鱼只要有其它雄鱼的刺激就能产卵繁殖,以孤雌繁殖的生殖方式繁殖后代,通常将滇池高背鲫与雄鱼进行混养,但是因为个体之间的性成熟时间有差异,因此滇池高背鲫个体产卵时间也具有差异,产卵时间分散,不便于收集鱼卵,现有技术中有将雄鱼和滇池高背鲫分开养殖,待到一批个体性成熟时,将性成熟的滇池高背鲫人工捕捞入雄鱼池,人工捕捞不仅费时费力,并且将滇池高背鲫捕捞入雄鱼池的过程容易使得滇池高背鲫流产,影响繁殖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滇池高背鲫繁殖池,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使得滇池高背鲫分批次集中产卵,保证繁殖效率且省时省力。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滇池高背鲫繁殖池,包括:繁殖池和多个塞体,所述繁殖池具有一上部开口的繁殖池内腔,所述繁殖池内腔中设置有隔断将所述繁殖池内腔分隔为雄鱼养殖腔和滇池高背鲫养殖腔,所述雄鱼养殖腔的上部具有开口,所述雄鱼养殖腔用于养殖雄鱼,所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的上部具有开口,所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用于养殖滇池高背鲫;所述隔断上开设有多个能够使雄鱼穿过的通孔,各所述通孔能够将所述雄鱼养殖腔与所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连通,所述塞体能够塞入所述通孔中并封闭所述通孔。
[0006]优选的,所述雄鱼养殖腔和所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均对应设置有进水管路和排水管路,各所述进水管路靠近所述繁殖池的一端为繁殖池进水端,所述繁殖池进水端均设置所述繁殖池池沿上方并与所述繁殖池池沿之间具有间隙。
[0007]优选的,所述繁殖池进水端设置在所述繁殖池池沿上方40

60厘米处。
[0008]优选的,各所述通孔的横截面的中心距离所述通孔横截面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厘米。
[0009]优选的,各所述通孔沿所述隔断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塞体为横截面与所述通孔的横截面相同的实心水泥块。
[0011]优选的,还包括增氧机,所述雄鱼养殖腔与所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均设置有一增氧机。
[0012]优选的,滇池高背鲫繁殖池还包括鱼巢,所述鱼巢设置在所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中。
[0013]优选的,所述鱼巢为养殖在所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中的水生植物。
[0014]优选的,所述塞体表面设置有扶手。
[0015]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6]本技术提供的滇池高背鲫繁殖池,将滇池高背鲫与雄鱼分别养殖在滇池高背鲫养殖腔和雄鱼养殖腔中,根据雄鱼会自发涌向滇池高背鲫处的习性,当一批雄鱼和滇池高背鲫达到性成熟后,将封闭通孔的塞体取出,雄鱼会通过通孔进入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中,使用者根据繁殖需要将塞体堵住通孔,使性成熟的滇池高背鲫受到雄鱼刺激后产卵,再将雄鱼捞回雄鱼养殖池中,当一批个体性成熟后,再次重复上述动作,经过反复,使得滇池高背鲫分批次集中产卵,且无需捕捞滇池高背鲫,滇池高背鲫不易流产,保证了繁殖效率,无需通过人工捕捞雄鱼进入滇池高背鲫养殖池,省时省力。因此,本技术能够使得滇池高背鲫分批次集中产卵,保证孵化率且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滇池高背鲫繁殖池示意图;
[0019]图中:1

繁殖池、2

雄鱼养殖腔、3

滇池高背鲫养殖腔、4

通孔、5

塞体、6

隔断。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滇池高背鲫繁殖池,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使得滇池高背鲫分批次集中产卵,保证受精率孵化率且省时省力。
[002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滇池高背鲫繁殖池,如图1所示,包括:繁殖池1和多个塞体5,繁殖池1具有一上部开口的繁殖池1内腔,繁殖池1内腔中设置有隔断6将繁殖池1内腔分隔为雄鱼养殖腔2和滇池高背鲫养殖腔3,雄鱼养殖腔2上部具有一开口,雄鱼养殖腔2用于养殖雄鱼,滇池高背鲫养殖腔3上部具有一开口,滇池高背鲫养殖腔3用于养殖滇池高背鲫;隔断6上开设有多个能够使雄鱼穿过的通孔4,各通孔4能够将雄鱼养殖腔2与滇池高背鲫养殖腔3连通,塞体5能够塞入通孔4中并封闭通孔4,在无需繁殖时,保证了两腔的独立性,在繁殖时,将能够封闭通孔4的塞体5取出,将滇池高背鲫与雄鱼分别养殖在滇池高背鲫养殖腔3和雄鱼养殖腔2中,根据雄鱼会自发涌向滇池高背鲫处的习性,当一批雄鱼和滇池高背鲫达到性成熟后,将封闭通孔的塞体5取出,雄鱼会通过通孔4进入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3中,使用者根据繁殖需要将塞体5堵住通孔4,使性成熟的滇池高背鲫受到雄鱼刺激后产卵,再将雄鱼捞回雄鱼养殖腔2中,当一批个体性成熟后,重复上述动作,经过反复,使得滇池高背鲫分
批次集中产卵,且无需捕捞滇池高背鲫,滇池高背鲫不易流产,保证了孵化率,无需通过人工捕捞雄鱼进入滇池高背鲫养殖池,省时省力。因此,本技术能够使得滇池高背鲫分批次集中产卵,保证孵化率且省时省力。
[0024]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式中,雄鱼养殖腔2和滇池高背鲫养殖腔3均对应设置有进水管路和排水管路,进水管路用于雄鱼养殖腔2和滇池高背鲫养殖腔3的进水,排水管路用于用于雄鱼养殖腔2和滇池高背鲫养殖腔3的排水,雄鱼养殖腔2和滇池高背鲫养殖腔3均对应设置有进水管路和排水管路,使用者能够根据需要分别为两腔进行换水,各进水管路靠近繁殖池1的一端为繁殖池进水端,繁殖池进水端均设置在繁殖池1池沿上方并与繁殖池1池沿之间具有间隙,较为优选的,繁殖池进水端设置在繁殖池1池沿上方40

60厘米处,水流从繁殖池进水端流出时能够曝光在空气中,以增加水中溶氧。
[0025]在本实施例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滇池高背鲫繁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繁殖池和多个塞体,所述繁殖池具有一上部开口的繁殖池内腔,所述繁殖池内腔中设置有隔断将所述繁殖池内腔分隔为雄鱼养殖腔和滇池高背鲫养殖腔,所述雄鱼养殖腔的上部具有开口,所述雄鱼养殖腔用于养殖雄鱼,所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的上部具有开口,所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用于养殖滇池高背鲫;所述隔断上开设有多个能够使雄鱼穿过的通孔,各所述通孔能够将所述雄鱼养殖腔与所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连通,所述塞体能够塞入所述通孔中并封闭所述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池高背鲫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雄鱼养殖腔和所述滇池高背鲫养殖腔均对应设置有进水管路和排水管路,各所述进水管路靠近所述繁殖池的一端为繁殖池进水端,所述繁殖池进水端均设置在所述繁殖池池沿上方并与所述繁殖池池沿之间具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滇池高背鲫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繁殖池进水端设置在所述繁殖池池沿上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丽媛赵忠杨剑虹范姝云田敏王慧熊清海曲品蒋荣明刘立国李晶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