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1608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包括:脉冲信号输出电路、功率回路主开关管、隔离驱动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以及给所述的第二电容泄放电压的第二电容放电回路。通过利用隔离变压器去磁过程中变压副边产生的反向电压来控制电子开关管导通,对第二电容进行放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原边脉冲信号占空比变化或丢失时通过放电管对副边第二电容进行放电,能有效解决因占空比丢失而触发开关管误导通的问题。且该磁隔离驱动电路结构简单,有效提高电源在稳态和瞬态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驱动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磁隔离驱动电路广泛应用于驱动浮地开关管,其作用是用来驱动主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常用磁隔离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C1是输入侧隔直电容,C2是输出侧电平转移电容,T1是磁隔离变压器,二极管D1与功率回路主开关管并联。
[0003]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当输入侧丢失脉冲信号时,输出侧电容C2两端的电压由于无法快速放电,导致电容C2两端的电压下降缓慢,这势必会使得输出电压上升,当输出电压上升到功率回路主开关管导通阀值时,将会导致功率回路主开关管误操作,这可能造成电源失效损坏。
[0004]公开号为CN103051160B的中国专利提出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包括脉冲信号输出电路、隔离驱动变压器T1、功率回路主开关管、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还包括给所述的第二电容C2泄放电压的放电回路,所述放电回路包括连接于隔离驱动变压器副边的电子开关和连接于隔离驱动变压器原边的控制电路,通过所述控制电路对隔离驱动变压器原边脉冲信号进行取样,控制电路将触发电子开关导通,对输出侧回路中的第二电容C2实施放电,该电路可以实现在占空比变化或丢失时通过放电管对副边第二电容C2进行放电,能够解决因占空比丢失而触发开关管误导通的问题。但是该电路复杂,通过利用光耦来控制电子开关管,在需要多个驱动时,导致PCB布局困难,成本较高,且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控制电路的供电,若控制电路的供电不足以支撑对第二电容C2的放电,则该控制电路失去作用,同时该电路在为保证光耦工作的可靠性,需要提供较多的能量给光耦,损耗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无需额外的控制电路,易于设计,电路简单,成本低廉。
[0006]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作为本技术的第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包括:脉冲信号输出电路、功率回路主开关管、隔离驱动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脉冲信号输出电路与所述第一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入绕组串联组成输入侧回路;所述功率回路主开关管与所述第二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出绕组串联组成输出侧回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正输出端连接;
[0008]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三电容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
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包括:脉冲信号输出电路、功率回路主开关管、隔离驱动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脉冲信号输出电路与所述第一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入绕组串联组成输入侧回路;所述功率回路主开关管与所述第二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出绕组串联组成输出侧回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正输出端连接;
[0010]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三电容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的第三种技术方案,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包括:脉冲信号输出电路、功率回路主开关管、隔离驱动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脉冲信号输出电路与所述第一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入绕组串联组成输入侧回路;所述功率回路主开关管与所述第二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出绕组串联组成输出侧回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正输出端连接;
[0012]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三电容、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并联在第一电容的两端,且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输入侧回路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的第四种技术方案,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包括:脉冲信号输出电路、功率回路主开关管、隔离驱动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脉冲信号输出电路与所述第一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入绕组串联组成输入侧回路;所述功率回路主开关管与所述第二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出绕组串联组成输出侧回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正输出端连接;
[0014]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三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二二开关管的一端与所述输入侧回路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二开关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输入侧回路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三电阻的另一端
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PN三极管,第一开关管的一端为NPN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开关管的另一端为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NPN三极管的基极。
[0016]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关管为PNP三极管,第二开关管的一端为PNP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开关管的另一端为PNP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PNP三极管的基极。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8]1、本技术包括给输出侧回路的第二电容泄放电压的放电回路,通过利用隔离驱动变压器去磁过程中变压器副边产生的负电压使放电回路中的第一开关管工作,使得第二电容上的电压可以泄放,避免出现在脉冲信号丢失后,主功率开关管误导通的问题。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包括:脉冲信号输出电路、功率回路主开关管、隔离驱动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脉冲信号输出电路与所述第一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入绕组串联组成输入侧回路;所述功率回路主开关管与所述第二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出绕组串联组成输出侧回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正输出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三电容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2.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包括:脉冲信号输出电路、功率回路主开关管、隔离驱动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脉冲信号输出电路与所述第一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入绕组串联组成输入侧回路;所述功率回路主开关管与所述第二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出绕组串联组成输出侧回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正输出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三电容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3.一种磁隔离驱动电路,包括:脉冲信号输出电路、功率回路主开关管、隔离驱动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一二极管;所述脉冲信号输出电路与所述第一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入绕组串联组成输入侧回路;所述功率回路主开关管与所述第二电容、所述隔离驱动变压器输出绕组串联组成输出侧回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输出侧回路的正输出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三电容、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志鹏张岳荣苏朝发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