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0620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属于地源热泵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包括桩体和设置在桩体内部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外螺旋管、内螺旋管和保温管,所述外螺旋管和所述内螺旋管通过螺旋管连接件固定在所述桩体的内部,所述保温管放置在所述外螺旋管和所述内螺旋管的中心,所述保温管底部通过底部接头与所述外螺旋管和内螺旋管焊接,所述保温管顶部与出口通道焊接,所述外螺旋管和所述内螺旋管顶部通过顶部接头与进口通道焊接,所述进口通道与机组循环水进口管道连接,所述出口通道与机组循环水出口管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提高换热性能、又能降低热应变。应变。应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属于地源热泵


技术介绍

[0002]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的新技术,其有效利用地下可再生能源,对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地源热泵埋设需要占用较大的土地面积且埋设成本高,因此其经济性较差。能量桩将地源热泵施工与常规建筑桩基础施工结合在一起,在兼顾换热功能的同时也承担了建筑荷载。省去了专门的钻孔埋设传热管,降低了地源热泵系统的耗资与操作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且施工方便便捷,现在得到了相关行业的广泛关注。
[0003]然而,现有的传统U形管绑扎在钢筋笼上,并埋设在混凝土中,与桩身一起受力变形,容易造成管道的变形和损坏,增大了钢筋笼被腐蚀的风险,从而影响桩基承载力和耐久性,并且钢筋笼热导率较高,对换热器的热干扰较强。除此之外,虽然解决了传统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占用地下空间的缺点,但桩内埋置换热管长度有限,不能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量桩,在提高能量桩稳定性与安全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1)和设置在桩体(1)内部的换热器(2),所述换热器(2)包括外螺旋管(3)、内螺旋管(4)和保温管(5),所述外螺旋管(3)和所述内螺旋管(4)通过螺旋管连接件(6)固定在所述桩体(1)的内部,所述保温管(5)放置在所述外螺旋管(3)和所述内螺旋管(4)的中心,所述保温管(5)底部通过底部接头(7)与所述外螺旋管(3)和内螺旋管(4)焊接,所述保温管(5)顶部与出口通道(10)焊接,所述外螺旋管(3)和所述内螺旋管(4)顶部通过顶部接头(8)与进口通道(9)焊接,所述进口通道(9)与机组循环水进口管道连接,所述出口通道(10)与机组循环水出口管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连接件(6)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且均匀布置在所述桩体(1)内部,各所述螺旋管连接件(6)上均开设有供所述外螺旋管(3)和所述内螺旋管(4)贯穿的固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接头(7)包括底部主管(71)、底部第一支管(72)和底部第二支管(73),所述底部主管(71)套设在所述保温管(5)上,所述底部第一支管(72)和所述底部第二支管(73)的一端固连在所述底部主管(71)上,所述底部第一支管(72)另一端与所述外螺旋管(3)连接,所述底部第二支管(73)另一端与所述内螺旋管(4)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茜茜杨卫波李星孙倩云孙坤鹏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