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属于地源热泵
技术介绍
[0002]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的新技术,其有效利用地下可再生能源,对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地源热泵埋设需要占用较大的土地面积且埋设成本高,因此其经济性较差。能量桩将地源热泵施工与常规建筑桩基础施工结合在一起,在兼顾换热功能的同时也承担了建筑荷载。省去了专门的钻孔埋设传热管,降低了地源热泵系统的耗资与操作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且施工方便便捷,现在得到了相关行业的广泛关注。
[0003]然而,现有的传统U形管绑扎在钢筋笼上,并埋设在混凝土中,与桩身一起受力变形,容易造成管道的变形和损坏,增大了钢筋笼被腐蚀的风险,从而影响桩基承载力和耐久性,并且钢筋笼热导率较高,对换热器的热干扰较强。除此之外,虽然解决了传统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占用地下空间的缺点,但桩内埋置换热管长度有限,不能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量桩,在提高能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1)和设置在桩体(1)内部的换热器(2),所述换热器(2)包括外螺旋管(3)、内螺旋管(4)和保温管(5),所述外螺旋管(3)和所述内螺旋管(4)通过螺旋管连接件(6)固定在所述桩体(1)的内部,所述保温管(5)放置在所述外螺旋管(3)和所述内螺旋管(4)的中心,所述保温管(5)底部通过底部接头(7)与所述外螺旋管(3)和内螺旋管(4)焊接,所述保温管(5)顶部与出口通道(10)焊接,所述外螺旋管(3)和所述内螺旋管(4)顶部通过顶部接头(8)与进口通道(9)焊接,所述进口通道(9)与机组循环水进口管道连接,所述出口通道(10)与机组循环水出口管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连接件(6)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且均匀布置在所述桩体(1)内部,各所述螺旋管连接件(6)上均开设有供所述外螺旋管(3)和所述内螺旋管(4)贯穿的固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接头(7)包括底部主管(71)、底部第一支管(72)和底部第二支管(73),所述底部主管(71)套设在所述保温管(5)上,所述底部第一支管(72)和所述底部第二支管(73)的一端固连在所述底部主管(71)上,所述底部第一支管(72)另一端与所述外螺旋管(3)连接,所述底部第二支管(73)另一端与所述内螺旋管(4)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等径双螺旋形钢纤维混凝土能量桩,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茜茜,杨卫波,李星,孙倩云,孙坤鹏,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