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连墙门洞开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99331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连墙门洞开设方法,采用静力切割方式,过程中减少震动,避免结构产生无法修复的裂缝,另一方面,分段切割,小范围切割,大大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在开洞的过程中,采用钢柱及钢梁等早强结构支撑形式,提高洞口开设过程中施工安全性,同时采用钢柱及钢梁等高强度材料作为门洞的洞口框架受力体系,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在开洞切割地连墙之前通过承托件和回顶支撑加固门洞上方的墙体,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避免地连墙的沉降和坍塌。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地连墙开设较大的门洞后,过梁上方的墙体容易发生沉降的问题。上方的墙体容易发生沉降的问题。上方的墙体容易发生沉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连墙门洞开设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地连墙门洞开设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原有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常发生变化,需要对既有建筑物进行改造,其中就常常遇到需要在地连墙上开设较大的洞口以连通新建地下结构。
[0003]现有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在门窗洞口顶部的墙体上开设过梁孔洞,在过梁口内安装过梁,从而对门窗洞口上方的墙体进行支撑。
[0004]当开设较大的门洞后,墙体的自身荷载较大,在过梁上方的墙体容易发生沉降或塌陷。
[0005]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地连墙门洞开设方法,以解决现有地连墙开设较大的门洞后,过梁上方的墙体容易发生沉降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地连墙门洞开设方法,包括:
[0008]于地连墙的上下连续的两门洞的预设位置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穿孔;
[0009]于每一所述穿孔中穿设承托件,并将所述承托件的两端分别吊设于所述地连墙的环梁的相对两侧;
[0010]于所述地连墙的相对两侧安装回顶支撑,使得所述回顶支撑支撑于所述环梁;
[0011]于所述地预设位置的在所述门洞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开设分别竖洞口;
[0012]于所述竖洞口中安装柱钢骨以令所述柱钢骨支撑于所述竖洞口的顶部内壁;
[0013]分段割除上层门洞范围内的地连墙以形成上层洞口,于所述上层洞口中同轴逐段安装多段钢骨节段以形成上层梁钢骨,并将所述上层梁钢骨连接于两所述柱钢骨的上部;
[0014]于所述上层梁钢骨的外侧包覆灌浆料以固结形成上层过梁;
[0015]割除下层门洞范围内的地连墙以形成下层洞口,于所述下层洞口中一次性架设下层梁钢骨,并将所述下层梁钢骨连接于两所述柱钢骨的中部;
[0016]于所述下层梁钢骨和所述柱钢骨的外部包覆灌浆料以形成边柱和下层过梁。
[0017]进一步的,在实施于所述上层洞口中同轴逐段安装多段钢骨节段以形成上层梁钢骨的步骤时,在割除一段所述上层门洞范围内的地连墙后,将一段所述钢骨节段设置于所述上层洞口的顶部,并于所述钢骨节段的底部安装支撑柱。
[0018]进一步的,所述穿孔的底部与所述上层洞口相连通。
[0019]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梁钢骨、所述下层梁钢骨和所述柱钢骨为型钢。
[0020]进一步的,所述承托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吊杆,所述吊杆的上端通过植筋锚固于所述环梁中。
[0021]进一步的,所述地连墙的割除采用静力割除。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地连墙门洞开设方法,采用静力切割方式,过程中减少震动,避免结构产生无法修复的裂缝,另一方面,分段切割,小范围切割,大大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在开洞的过程中,采用钢柱及钢梁等早强结构支撑形式,提高洞口开设过程中施工安全性,同时采用钢柱及钢梁等高强度材料作为门洞的洞口框架受力体系,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在开洞切割地连墙之前通过承托件和回顶支撑加固门洞上方的墙体,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避免地连墙的沉降和坍塌。
附图说明
[002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4]图1至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地连墙门洞开设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7]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连墙门洞开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8]S1:于地连墙A的上下连续的两门洞的预设位置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穿孔。
[0029]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地连墙开设有较大的门洞,门洞的上部对应于负一楼,门洞的下部对应于负二楼,所以,该门洞是上下连续设置的两个门洞组合而成的大门洞。
[0030]在地连墙上开洞施工之前,先开设一排穿孔。一排穿孔包括多个穿孔。多个穿孔沿大门洞的上沿位置间隔设置。
[0031]由于穿孔沿大门洞的上沿设置,故在后续大门洞内的地连墙割除后,穿孔的底部与上层洞口5相连通。
[0032]S2:于每一穿孔中穿设承托件1,并将承托件1的两端分别吊设于地连墙A的环梁3的相对两侧。
[0033]继续参阅图1,在开设穿孔后,于每个穿孔中穿设承托件,使得承托件的两端分别伸至地连墙的内外两侧的外部。
[0034]具体的,承托件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吊杆11。吊杆11的上端通过植筋锚固于环梁3中。
[0035]S3:于地连墙A的相对两侧安装回顶支撑2,使得回顶支撑2支撑于环梁3。
[0036]继续参阅图1,环梁的底部设置回顶支撑,回顶支撑的下端伸至基础中。
[0037]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承托件之间的间距为1.5m,相邻的回顶支撑之间的间距为1.5m。回顶支撑于承托件交替设置。
[0038]S4:于地预设位置的在门洞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开设分别竖洞口4。
[0039]参阅图2,为了清楚的显示其他部件,图中未显示回顶支撑。在回顶支撑安装后,于
门洞的预设位置的相对两侧,即门洞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竖洞口,竖洞口沿门洞的高度方向设置。
[0040]竖洞口的宽度大于门洞边柱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竖洞口的宽度为1m,边柱的宽度0.8m。竖洞口的长度适配于门洞的高度。
[0041]S5:于竖洞口4中安装柱钢骨8以令柱钢骨8支撑于竖洞口4的顶部内壁。
[0042]参阅图3,在竖洞口开设后,在竖洞口中安装柱钢骨,柱钢骨的支撑于竖洞口的上部内壁和下部内壁之间。
[0043]S6:分段割除上层洞口5范围内的地连墙A以形成上层洞口5,于上层洞口5中同轴逐段安装多段钢骨节段以形成上层梁钢骨6,并将上层梁钢骨6连接于两柱钢骨8的上部。
[0044]参阅图4和图5,在实施于上层洞口5中同轴逐段安装多段钢骨节段以形成上层梁钢骨6的步骤时,在割除一段上层洞口5范围内的地连墙A后,将一段钢骨节段设置于上层洞口5的顶部,并于钢骨节段的底部安装支撑柱61。
[0045]在本实施例中,上层洞口范围内的地连墙分三段割除。
[0046]在割除第一段上层洞口范围内的地连墙后,将第一段钢骨节段设置于上层洞口5的顶部,并于第一段钢骨节段的底部安装支撑柱61。第一段钢骨节段的前端连接于柱钢骨。
[0047]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连墙门洞开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于地连墙的上下连续的两门洞的预设位置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穿孔;于每一所述穿孔中穿设承托件,并将所述承托件的两端分别吊设于所述地连墙的环梁的相对两侧;于所述地连墙的相对两侧安装回顶支撑,使得所述回顶支撑支撑于所述环梁;于所述地预设位置的在所述门洞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开设分别竖洞口;于所述竖洞口中安装柱钢骨以令所述柱钢骨支撑于所述竖洞口的顶部内壁;分段割除上层门洞范围内的地连墙以形成上层洞口,于所述上层洞口中同轴逐段安装多段钢骨节段以形成上层梁钢骨,并将所述上层梁钢骨连接于两所述柱钢骨的上部;于所述上层梁钢骨的外侧包覆灌浆料以固结形成上层过梁;割除下层门洞范围内的地连墙以形成下层洞口,于所述下层洞口中一次性架设下层梁钢骨,并将所述下层梁钢骨连接于两所述柱钢骨的中部;于所述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郢龙曹传伟张永欢王方亮陈洋陈文杰冯贞硕覃攀秦田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