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尾缘襟翼的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8817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柔性尾缘襟翼的调节装置,其涉及风力发电机技术领域,旨在解决尾缘襟翼在进行使用时,无法对尾缘襟翼进行有效的调节控制,会出现结构不稳定的情况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风机叶片,所述风机叶片的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外壳的内部位于隔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外侧设置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活动块外侧的一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杆。达到了提高结构稳定性、稳定使用和方便调节的效果。使用和方便调节的效果。使用和方便调节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柔性尾缘襟翼的调节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风力发电机
,尤其是涉及柔性尾缘襟翼的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功,机械功带动转子旋转,最终输出交流电的电力设备,风力发电机一般有风轮、发电机(包括装置)、调向器(尾翼)、塔架、限速安全机构和储能装置等构件组成,尾缘襟翼对翼型气动特性具有调控能力,作为降低叶片疲劳和局部载荷的气动控制部件。
[0003]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尾缘襟翼在进行使用时,无法对尾缘襟翼进行有效的调节控制,使得在不需要进行调向时,无法对尾缘襟翼进行有效的限位调节,使得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在不需要尾缘襟翼进行调控时,会出现结构不稳定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对风力发电机叶片中的尾缘襟翼进行限位调节的柔性尾缘襟翼的调节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柔性尾缘襟翼的调节装置,包括风机叶片,所述风机叶片的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外壳的内部位于隔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外侧设置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活动块外侧的一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杆。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风机叶片的内部增加可以自动进行限位插接的结构,当尾缘襟翼转动到与叶片端面平齐的位置时,可以通过第一电机带动丝杆进行旋转,同时位于丝杆外侧的活动块可以沿着丝杆外侧的螺纹进行移动,将限位杆推出并且插接到位于尾缘襟翼内部的限位孔中进行限位,提高在不需要尾缘襟翼进行调控时结构的稳定性。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丝杆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丝杆和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活动块和外壳相互滑动,所述外壳和活动块均采用矩形结构设计。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电机和丝杆之间的传动配合,可以实现限位杆的自动进退,实现自动插接限位,方便控制和调节。
[0010]进一步地,所述风机叶片的外侧预留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尾缘襟翼本体,所述尾缘襟翼本体的内部开设有限位孔,所述尾缘襟翼本体外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轴。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尾缘襟翼的内部增加限位孔,可以与限位杆之间相互配合进行插接,实现限位的目的,方便更好的进行操作。
[0012]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孔和限位杆均关于尾缘襟翼本体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限位孔和限位杆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限位孔和限位杆相互插接,所述尾缘襟
翼本体与风机叶片之间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称设置两组插接的限位结构,可以提高尾缘襟翼限位固定后结构的稳定性,方便风机叶片可以更加稳定的进行运行。
[0014]进一步地,所述风机叶片的内部位于第一空腔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连接轴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电机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进行旋转,同时通过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之间的啮合,使得第二锥形齿轮进行旋转,以此带动尾缘襟翼本体通过连接轴与风机叶片进行转动调节。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锥形齿轮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啮合连接,所述连接轴的一端穿过风机叶片延伸至第二空腔的内部。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锥形齿轮之间的啮合,可以提高尾缘襟翼本体在转动时的稳定性,使得结构可以稳定的进行运行。
[0018]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19]1、采用了第一电机、丝杆、限位孔和限位杆,在风机叶片的内部增加通过第一电机和丝杆进行传动的结构,可以控制限位杆自动进行进退,将限位杆插入限位孔内对尾缘襟翼进行限位调节,产生提高结构稳定性的效果;
[0020]2、采用了锥形齿轮和第二电机,通过第二电机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进行自动,再通过第一锥形齿轮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进行传动,使得尾缘襟翼本体可以进行转动调节,产生稳定使用和方便调节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壳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壳体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风机叶片;2、第一空腔;3、外壳;4、隔板;5、第一电机;6、丝杆;7、活动块;8、螺纹孔;9、限位杆;10、凹槽;11、尾缘襟翼本体;12、限位孔;13、连接轴;14、第二空腔;15、第二电机;16、第一锥形齿轮;17、第二锥形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参照图1

5,柔性尾缘襟翼的调节装置,包括风机叶片1,风机叶片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2,第一空腔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外壳3,外壳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4,外壳3的内部位于隔板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5,第一电机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丝杆6,丝杆6的外侧设置有活动块7,活动块7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8,活动块7外侧的一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杆9,风机叶片1的外侧预留有凹槽10,凹槽10的内部设置有尾缘襟翼本体11,尾缘襟翼本体
11的内部开设有限位孔12,尾缘襟翼本体11外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轴13,第一电机5的输出端与丝杆6的一端传动连接,丝杆6和螺纹孔8螺纹连接,活动块7和外壳3相互滑动,外壳3和活动块7均采用矩形结构设计,可以更加稳定的控制活动块7在外壳3的内部进行滑动,方便更好的控制限位杆9进出,实现限位的功能。
[0029]如图2

3所示,风机叶片1的内部位于第一空腔2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二空腔14,第二空腔1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5,第二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16,连接轴13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17,限位孔12和限位杆9均关于尾缘襟翼本体11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有两组,每组限位孔12和限位杆9分别设置有两个,限位孔12和限位杆9相互插接,尾缘襟翼本体11与风机叶片1之间通过连接轴13转动连接,第二电机15的输出端与第一锥形齿轮16的一端传动连接,第一锥形齿轮16和第二锥形齿轮17啮合连接,连接轴13的一端穿过风机叶片1延伸至第二空腔14的内部,提高限位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通过锥形齿轮之间的啮合,使得尾缘襟翼在进行转动时,可以更加稳定的进行转动和调节。
[0030]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开始进行调控时,通过第二电机1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16进行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柔性尾缘襟翼的调节装置,包括风机叶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叶片(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2),所述第一空腔(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外壳(3),所述外壳(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4),所述外壳(3)的内部位于隔板(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5),所述第一电机(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丝杆(6),所述丝杆(6)的外侧设置有活动块(7),所述活动块(7)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8),所述活动块(7)外侧的一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杆(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尾缘襟翼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5)的输出端与丝杆(6)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丝杆(6)和螺纹孔(8)螺纹连接,所述活动块(7)和外壳(3)相互滑动,所述外壳(3)和活动块(7)均采用矩形结构设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尾缘襟翼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叶片(1)的外侧预留有凹槽(10),所述凹槽(10)的内部设置有尾缘襟翼本体(11),所述尾缘襟翼本体(11)的内部开设有限位孔(12),所述尾缘襟翼本体(11)外侧的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波梁浩张为社李然宋益超王保增李轶群程利民周富强王林杰王薇贺干李世雄赵帝戴俊方志飞任成一安伯龙
申请(专利权)人:景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