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组件及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8791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和储能装置,风道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围成内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连通外界的出风通道;及隔板,所述隔板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并间隔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连接并将所述内腔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量的一端形成连通外界的进风口,所述导流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鉴于风道组件开设有多个独立设置且与出风通道连通的导流通道,使得各个导流通道内冷空气的流量大致相等,继而使得沿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出风通道中流出的冷空气的流量将沿该延伸方向均匀分布在出风通道中,从而提高风道组件出风流量的均匀性。从而提高风道组件出风流量的均匀性。从而提高风道组件出风流量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道组件及储能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储能
,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以及包含该风道组件的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储能装置的风道组件在各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储能装置中具有多个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在工作过程过程中产生热量,使得电池模块的温度升高,如果热量没有及时排放,热量聚集所形成的高温将影响电池模块的容量和使用寿命,故必须对电池模块进行散热处理。但是,对于传统的风道组件,通常存在出风流量不均匀的缺陷,故无法对电池模块进行均匀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风道组件出风流量的均匀性。
[0004]一种风道组件,包括:
[0005]壳体,所述壳体围成内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连通外界的出风通道;及
[0006]隔板,所述隔板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并间隔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连接并将所述内腔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量的一端形成连通外界的进风口,所述导流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
[0007]鉴于风道组件开设有多个独立设置且与出风通道连通的导流通道,使得各个导流通道内冷空气的流量大致相等,继而使得沿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出风通道中流出的冷空气的流量将沿该延伸方向均匀分布在出风通道中,从而提高风道组件出风流量的均匀性。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导流通道的数量为三个。如此可以使得出风通道中冷空气的流量分布更加均匀。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共同围成所述内腔的底板、顶板和侧框,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沿所述风道组件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侧框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边缘,所述隔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所述隔板之间、以及所述隔板与所述侧框之间形成所述导流通道,所述底板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与所述侧框之间间隔形成有所述出风通道。如此使得整个风道组件的形状更加规范,使得风道组件占用较少的安装空间。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的数量为奇数个,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过流孔,所述过流孔与位于最中间的所述导流通道相互连通。如此使得过流孔能够对准两个储能单元之间的间隔空间。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流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过流孔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上。如此使得导流通道中的冷空气能够从多个不同的位置进入至两个储能单元之间的间隔空间,提高间隔空间内冷空气流量的分布均匀性。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包括第一导流段、第二导流段和第三导流段,所述第二导流段位于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三导流段之间,所述第三导流段与所述出风
通道连通;沿所述第一导流段指向所述第三导流段的方向,所述第二导流段的宽度逐渐增大。如此可以使得第一导流段中的冷空气经第二导流段逐渐扩散至第三导流段。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导流段指向所述第三导流段的方向,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三导流段的宽度恒定,且所述第三导流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导流段的宽度。如此可以合理提高出风通道的延伸长度,提高导流通道中冷空气的范围。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通道沿直线延伸。如此可以减少风道组件的制造成本,也能确保冷空气更有利于均匀分布在出风通道内。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导流通道的所述进风口的横截面相等。如此可以保证每个导流通道内气体的流量大致相等。
[0016]一种储能装置,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鉴于风道组件出风流量的均匀性,可以实现储能装置散热的均匀性。
[0017]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鉴于风道组件开设有多个独立设置且与出风通道连通的导流通道,使得各个导流通道内冷空气的流量大致相等,继而使得沿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出风通道中流出的冷空气的流量将沿该延伸方向均匀分布在出风通道中,从而提高风道组件出风流量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所示储能装置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所示储能装置中风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1所示风道组件在非透视状态下冷空气的流动轨迹示意图;
[0022]图5为图1所示风道组件在透视状态下冷空气的流动轨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2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5]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包括储能机构100、风道组件200和热交换机构300,储能机构100包括柜体110和储能体120,储能体120收容在柜体110内,热交换机构300安装在柜台上。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柜体110可以大致呈长方体状,整个柜体110围成相互连通的容置腔116和出气口。柜体110可以包括基板111、背板112、面板113、侧板114和盖板115,基板111、背板112、面板113、侧板114和盖板115共同围成该容置腔116。基板111和盖板115水平设置,基板111和背板112沿竖直放置间隔一定的距离,背板112、面板113和侧板114竖直设
置并均连接在基板111和盖板115之间,背板112和面板113可以沿水平横向间隔设置,侧板1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板114沿水平纵向设置,其中一个侧板114跟背板112和面板113的一端连接,另外一个侧板114跟背板112和面板113的另一端连接。出气口开设在面板113上,例如出气口可以开设在面板113的中心位置处,出气口在竖直方向上到基板111和盖板115的距离可以相等。热交换机构300也安装在面板113上。
[0027]储能体120收容在该容置腔116,储能体120承载在基板111上,盖板115覆盖储能体120。储能体120和背板112之间沿水平横向间隔一定的距离,使得储能体120和背板112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储能体120和面板113之间也沿水平横向间隔一定的距离,使得储能体120和面板113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出气口与该第二空间相互连通。储能体120和两个侧板114之间沿水平纵向间隔一定的距离,使得储能体120和侧板114之间形成有连通空间,连通空间同时连通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围成内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连通外界的出风通道;及隔板,所述隔板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并间隔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连接并将所述内腔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形成连通外界的进风口,所述导流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导流通道的数量为三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共同围成所述内腔的底板、顶板和侧框,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沿所述风道组件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侧框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边缘,所述隔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所述隔板之间、以及所述隔板与所述侧框之间形成所述导流通道,所述底板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与所述侧框之间间隔形成有所述出风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的数量为奇数个,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过流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寿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