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7319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灯具,包括灯身、发光模组以及用于连接内置电源或外部电源的导电连接端;灯身包括相对设置的封顶端及立置端,发光模组连续地穿设于灯身内,且发光模组的两端分别指向封顶端与立置端;导电连接端连接于发光模组的端部,且发光模组至少有一端与封顶端及/或立置端连接。端及/或立置端连接。端及/或立置端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灯具


[0001]本技术涉及照明
,尤其涉及一种灯具。

技术介绍

[0002]在许多娱乐、休闲、餐饮或购物场合中,灯具作为渲染氛围、美化环境的装饰性设施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传统的灯具是在装修所需装饰场合期间内安装完成的,灯具的照亮范围和照亮角度都已经预先确定,无法后期灵活调整。
[0003]为了满足客制化与个性化装饰需求,市场上推出了一类小尺寸且轻便的氛围灯,不过现如今的氛围灯产品仍存在连续照亮时间短、亮度不均、可照亮范围及光线发散角度受限等使用不便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灯具,包括灯身、发光模组以及用于连接内置电源或外部电源的导电连接端;灯身包括相对设置的封顶端及立置端,发光模组呈线形,并连续地穿设于灯身内,且发光模组的两端分别指向封顶端与立置端;导电连接端连接于发光模组的端部,且发光模组至少有一端与封顶端及/或立置端连接。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发光模组的一端与导电连接端固定连接,发光模组的另一端与封顶端或立置端之间形成可相对活动且能够相互分离的牵引连接。
[0006]如此设置,发光模组与灯身之间形成非刚性连接,外界冲击灯身后不会立即引起发光模组的震荡,发光模组能够通过基材形变以及灯身连接件相对灯身活动而获得缓冲保护,避免在灯身受到冲击后出现过大的瞬时动量,而过大的瞬时动量容易使发光模组的基材和导电线路发生张拉断裂,由此提高了灯具的产品可靠性。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发光模组的一端,以及封顶端或立置端装配有磁性件或可磁化件,发光模组的一端与封顶端或立置端磁吸连接;其中:
[0008]磁性件包括绝缘体以及设于绝缘体外部的磁性体;或者,
[0009]可磁化件包括绝缘体以及设于绝缘体外部的可磁化体;或者,
[0010]磁性件包括磁性体以及设于磁性体外部的绝缘体;或者,
[0011]可磁化件包括可磁化体以及设于可磁化体外部的绝缘体;或者,
[0012]磁性件包括混合固定的磁性颗粒以及绝缘体;或者,
[0013]可磁化件包括混合固定的可磁化颗粒以及绝缘体。
[0014]如此设置,磁吸连接可以简化灯具的装配过程和装配难度,特别是定位灯身连接件与灯身时的难度,灯身连接件只要和模组连接件之间产生磁吸力,灯身连接件便可以自发运动至平衡位置,也即能够与模组连接件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端设有模组勾接孔或第二模组勾接部,封顶端或立置端设有第一模组勾接部;或者,发光模组设有第一模组勾接部,封顶端或立置端设有第二模组勾接部或模组勾接孔;第一模组勾接部与第二模组勾接部或模组勾接孔勾连。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发光模组还包括加强件及能够形变的基材,基材的至少一端连接导电连接端,加强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与基材连接为一体,且导电连接端中的至少一部分与加强件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对固定。
[0017]如此设置,加强件的设置限制了导电连接端与基材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相互拉伸或弯扭的形变幅度,在确保发光模组仍具有形变能力的前提下,加强件所产生的拉伸形变或弯扭形变的形变量即为当前导电连接端与基材之间的拉伸形变量或弯扭形变量,能够避免导电连接端与基材之间以及基材上的导电线路产生大范围的拉伸形变或弯扭形变,由此从根源上消除了导电连接端、基材及其导电线路断开的隐患。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基材设有导电线路,发光模组具有沿基材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重叠区段,加强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导电线路均沿基材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重叠区段。
[0019]如此设置,导电线路位于重叠区段内,含有导电线路的基材部分所能产生的拉伸形变或弯扭形变不超出加强件所产生的拉伸形变或弯扭形变,由此加强件限制了导电线路的形变幅度,可以防止发光模组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发生导电线路意外断开的事故。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加强件包括设于基材侧部的中部加强段,中部加强段沿基材的长度方向连续延伸。
[0021]如此设置,发光模组的力学性能大幅提升,特别是抗拉强度、抗弯扭强度以及韧性。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加强件还包括连接导电连接端与基材的尾部加强段,发光模组包括加强区段,尾部加强段与中部加强段均延伸通过加强区段。
[0023]如此设置,相较于已有的类似产品,发光模组受力后原本由导电连接端和导电线路承担的应力和应变被尾部加强段和中部加强段分担,且因为尾部加强段与中部加强段的抗拉强度更高,故二者都具有显著的,牵制发光模组过度张拉的作用,在加强区段内,无论是基板材料本身,或是基板上的导电线路都不会产生集中应力或出现局部应变过大。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发光模组沿平行于灯身轴线的方向延伸;或者,发光模组螺旋延伸。
[0025]如此设置,灯具在整周方向范围实现了全角度均亮照射。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灯具还包括与灯身共轴设置且穿设于灯身内的支撑件,发光模组绕支撑件的长度中心线螺旋延伸。
[0027]如此设置,发光模组在灯身内的定位安装更可靠,灯具质量更有保障。
[002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件包括杆体以及多个沿杆体轴线螺旋布设的模组形状维持件,模组形状维持件与杆体固定连接,并连接至发光模组,以使发光模组绕杆体的轴线螺旋延伸。
[0029]如此设置,位于发光模组两端之间的部分也可以得到更充分的限位固定,不容易在外部冲击灯具后引起发光模组偏离移位,且发光模组整体不容易晃动。
[003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灯具还包括吊挂组件,吊挂组件包括可拆卸安装于封顶端外壁的吊挂台,还包括吊挂体;吊挂体的两端连接吊挂台,位于吊挂体两端之间的部分围设形成套口。
[0031]如此设置,灯具的设置形式和使用方法及场景进一步丰富,灯具不仅可以放置于平台,还可以悬挂在外部挂灯结构上,从而实现高空照亮装饰。
[003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吊挂体两端中至少一者与吊挂台磁吸连接;或者,
[0033]吊挂体两端中至少一者包括第一吊挂勾接部,吊挂台包括第二吊挂勾接部或开设有吊挂勾接孔,第一吊挂勾接部与第二吊挂勾接部或吊挂勾接孔勾连;或者,
[0034]吊挂体两端中至少一者包括第二吊挂勾接部或开设有吊挂勾接孔,吊挂台设有第一吊挂勾接部,第一吊挂勾接部与第二吊挂勾接部或吊挂勾接孔勾连;
[0035]或者,吊挂体两端中至少一者与吊挂台凹凸适配,并且形成可拆卸的过盈卡接;或者,吊挂台可拆卸过盈卡接于灯身。
[0036]如此设置,灯具的悬挂操作更加方便省时,能够适应更多造型的外部挂灯结构,特别是两端均连接障碍物或墙壁的跨梁,可以先打开套口以使跨梁进入套口内,随后再次闭合套口从而完成吊挂。
[0037]本技术提供的灯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采用发光模组作为光源,灯具的可照亮范围以及光线发散范围均显著扩大,位于发光模组周向上各个位置的物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灯身(10)、发光模组(20)以及用于连接内置电源或外部电源的导电连接端(23);所述灯身(10)包括相对设置的封顶端(13)及立置端(12),所述发光模组(20)连续地穿设于所述灯身(10)内,且所述发光模组(20)的两端分别指向所述封顶端(13)与所述立置端(12);所述导电连接端(23)连接于所述发光模组(20)的端部,且所述发光模组(20)至少有一端与所述封顶端(13)及/或所述立置端(1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组(20)的一端与所述导电连接端(23)固定连接,所述发光模组(20)的另一端与所述封顶端(13)或所述立置端(12)之间形成可相对活动且能够相互分离的牵引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组(20)的一端,以及所述封顶端(13)或所述立置端(12)装配有磁性件或可磁化件,所述发光模组(20)的一端与所述封顶端(13)或所述立置端(12)磁吸连接;其中:所述磁性件包括绝缘体以及设于所述绝缘体外部的磁性体;或者,所述可磁化件包括绝缘体以及设于所述绝缘体外部的可磁化体;或者,所述磁性件包括磁性体以及设于所述磁性体外部的绝缘体;或者,所述可磁化件包括可磁化体以及设于所述可磁化体外部的绝缘体;或者,所述磁性件包括混合固定的磁性颗粒以及绝缘体;或者,所述可磁化件包括混合固定的可磁化颗粒以及绝缘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组(20)设有模组勾接孔或第二模组勾接部,所述封顶端(13)或所述立置端(12)设有第一模组勾接部;或者,所述发光模组(20)设有第一模组勾接部,所述封顶端(13)或所述立置端(12)设有第二模组勾接部或模组勾接孔;所述第一模组勾接部与所述第二模组勾接部或所述模组勾接孔勾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组(20)还包括加强件(25)及能够形变的基材(21),所述基材(21)的至少一端连接所述导电连接端(23),所述加强件(25)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基材(21)连接为一体,且所述导电连接端(23)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加强件(25)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对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21)设有导电线路(26),所述发光模组(20)具有沿所述基材(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重叠区段,所述加强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钱军郑昭章马玲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杭科光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