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94554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及方法,包括第一模板单元(1),包括第一模板安装部(108)、定位块(109),植筋套筒(105)及与所述植筋套筒(105)匹配设置的防堵件(106);第二模板单元(2),包括第二模板安装部(201),设于所述第二模板安装部(201)上且可容纳所述定位块(109)的定位插口(203);设于所述第一模板单元(1)与第二模板单元(2)之间的至少一根主筋(3);以及的植筋(107)。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定位植筋套筒的模板设为分离式可拆卸结构,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模板中间设置安装对插孔进行预定位及多次加固定位,减少了在安装过程中模板与主筋之间的摩擦碰撞几率,提高了植筋的定位精度及施工效率。筋的定位精度及施工效率。筋的定位精度及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紧固设备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工业技术快速发展,规模扩大,工艺要求和工业连续性提高,使得工业厂房的结构使用功能与工艺包工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设备选型无法避免地存在后期变动,对原混凝土基础存在较大改动。这就使得结构深孔植筋的施工技术必须达到生产工艺要求。现阶段使用的后期植筋方式为:在柱体、楼板面上按规定进行钻孔

用毛刷和气筒进行清空

对A、B组分分别搅拌均匀

按规定比例配置植筋胶并充分搅拌混合

用专用工具将胶液注入孔中

将钢筋或者螺杆旋转入孔中

静置48h~72h使其充分固化

检测单位对其进行拉拔试验检验其强度。然而针对以上要求与操作流程,现阶段施工过程中,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前设置马凳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进行留设。然而在浇筑过程中常因为振动棒的剧烈振动以及浇筑工人的踩踏导致马凳的脱落或者损坏,从而造成露筋与楼板板面反锈的现象。此外,为了在固定位置提前留置钢筋,常在模板上进行钻孔作业,造成模板因孔洞而无法继续使用。另外由于钢筋的留设,导致工人在进行拆卸模板的时候不得不损坏模板达到拆卸目的;且对于二次结构钢筋无法精确定位钻孔,损坏主体钢筋。后期植筋过程中,由于无法判断主体钢筋的排布位置,工人常会试探性钻孔,造成柱体与板面大量无效孔洞,并有时会因判断失误而造成主体钢筋被损坏,影响建筑主体的结构稳定性。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了通过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先将带有植筋孔的预埋套筒与主筋定位,在后期仅需将植筋安装至植筋孔中即可完成植筋作业,但仍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0004](1)现有的通过预埋套筒植筋的方法中,多为实现单个钢筋的植入,若实现多钢筋植入需要安装对应数量的支撑和套筒,因此对于需要大量植入钢筋的施工环境而言,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0005](2)预埋套筒的支撑件设计为前后面一体式结构,因此在将支撑件与主筋进行安装时不易嵌入,增大了安装难度;
[0006](3)由于在支撑件上的套筒与定位孔均为先设计加工完成后,在进行直接使用,该施工方法会造成对于不同的施工环境要求的支撑定位孔距或孔位不同,导致通用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及方法,通过将定位植筋套筒的模板设为分离式可拆卸结构,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模板中间设置安装对插孔进行预定位,省去了当模板为一体式结构时,由于模板体积,不易装入相邻两主筋之间的技术问题,有效提高了工作人员在预安装施工时的方便性,降低了安装难度,与此同时,减少了在安装过程中模板与主筋之间的摩擦碰撞几率。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包括:
[0009]第一模板单元,包括凸出于其中一侧平面设置的第一模板安装部、设于所述第一模板安装部上至少一个定位块,设于所述第一模板安装部两侧的至少一个植筋套筒,及与所述植筋套筒匹配设置的防堵件;
[0010]与所述第一模板单元对应设置的第二模板单元,包括与所述定位块匹配设置的第二模板安装部,设于所述第二模板安装部上且可容纳所述定位块的定位插口;
[0011]设于所述第一模板单元与第二模板单元之间的至少一根主筋,所述定位块插入定位插口中实现第一模板单元、第二模板单元及主筋的一次加固定位;
[0012]以及与所述植筋套筒匹配设置的植筋,其用于在混凝土凝固后将所述防堵件拆除,并将所述植筋植入所述植筋套筒内,并对植筋进行拉拔试验,完成对植筋的安装作业。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板单元包括与所述植筋套筒匹配设置的至少一个套筒安装孔。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板单元包括设于其边角顶点处的双板定位孔。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板单元包括与所述双板定位孔匹配设置的定位螺栓。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板单元包括套设于所述定位螺栓上的紧固螺钉。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模板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模板安装部顶端的插接孔。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模板单元包括与所述插接孔匹配设置的插接柱。
[0019]进一步地,所述植筋套筒、套筒安装孔、防堵件以及植筋为多个,数量相等。
[0020]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1]S100:预先确定好需要植筋的位置,将第一模板单元、第二模板单元与主筋进行安装定位,确保三者之间的准确牢固安装;
[0022]S200:将植筋套筒通过螺纹配合连接至各个所需安装的套筒安装孔中,并按照施工要求确定出植筋套筒相对于第一模板单元外露伸出部分的长度;
[0023]S300:将防堵件安装至植筋套筒端部用于防止混凝土的进入从而堵塞套筒安装孔,将混凝土浇筑模板紧贴植筋套筒端部,浇筑混凝土并等待混凝土的凝固;
[0024]S400:混凝土凝固后将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旋出防堵件;
[0025]S500:将植筋安装至套筒安装孔内部,并对植筋进行拉拔试验完成对植筋的安装过程。
[0026]进一步地,步骤S100包括:
[0027]S101:将第一模板单元与第二模板单元分别置于主筋所在面的前后两侧,并将前第二模板单元中间设置的对插结构进行安装,使得第一模板单元中的定位块插入第二模板单元中的定位插口,从而使得第一模板单元与第二模板单元和主筋之间进行预安装;
[0028]S102:根据主筋相对于第一模板单元的位置在外表面进行标出,标注完后将前第二模板单元从主筋上拆除,并按照标注位置在第一模板单元与第二模板单元上均打出安装位置对应的套筒安装孔,并在所述套筒安装孔内攻出安装螺纹,同时确保所述安装螺纹可以与植筋套筒外螺纹保持良好的配合连接关系;
[0029]S103:对第一模板单元与第二模板单元进行重新安装使得前第二模板单元中间的
对插结构配合紧密,并将插接柱插入插接孔,与此同时将定位螺栓与双板定位孔配合安装,并将紧固螺钉安装至定位螺栓两端,实现第一模板单元与第二模板单元二次加固定位。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0030]1.本专利技术的装备,通过将定位植筋套筒的模板设为分离式可拆卸结构,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模板中间设置安装对插孔进行预定位,省去了当模板为一体式结构时,由于模板体积,不易装入相邻两主筋之间的技术问题,有效提高了工作人员在预安装施工时的方便性,降低了安装难度,与此同时,减少了在安装过程中模板与主筋之间的摩擦碰撞几率。
[0031]2.本专利技术的装备,将第一模板单元与第二模板单元分别至于主筋所在面的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板单元(1),包括凸出于其中一侧平面设置的第一模板安装部(108)、设于所述第一模板安装部(108)上至少一个定位块(109),设于所述第一模板安装部(108)两侧的至少一个植筋套筒(105),及与所述植筋套筒(105)匹配设置的防堵件(106);与所述第一模板单元(1)对应设置的第二模板单元(2),包括与所述定位块(109)匹配设置的第二模板安装部(201),设于所述第二模板安装部(201)上且可容纳所述定位块(109)的定位插口(203);设于所述第一模板单元(1)与第二模板单元(2)之间的至少一根主筋(3),所述定位块(109)插入定位插口(203)中实现第一模板单元(1)、第二模板单元(2)及主筋(3)的一次加固定位;以及与所述植筋套筒(105)匹配设置的植筋(107),其用于在混凝土凝固后将所述防堵件(106)拆除,并将所述植筋(107)植入所述植筋套筒(105)内,并对植筋(107)进行拉拔试验,完成对植筋(107)的安装作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单元(1)包括与所述植筋套筒(105)匹配设置的至少一个套筒安装孔(10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单元(1)包括设于其边角顶点处的双板定位孔(10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单元(1)包括与所述双板定位孔(101)匹配设置的定位螺栓(10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单元(1)包括套设于所述定位螺栓(103)上的紧固螺钉(104)。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深孔结构整体式植筋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板单元(2)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模板安装部(201)顶端的插接孔(20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栋王士晓宋扬翔冯建桥邓家乐姚裕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