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40602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定位装置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装置,包括安全帽本体,所述安全帽本体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定位装置本体,所述定位装置本体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密封门,所述密封门的右端活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定位装置本体的右端开设有第一密封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电池仓的内腔密闭效果较好,之后松开对连接板的拉动,使得第二连接杆在第一弹簧的拉动下回到原位置,即使得连接板带动第一限位杆回到原位置,从而使得第一限位杆与第一限位槽连接限制密封门的位置,即使得电池仓的内腔保持密闭,防止定位装置本体外部的水和灰尘进入电池仓的内腔,延长定位装置的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定位装置
,具体是一种用于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定位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有的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依然面临着各种考验,为了煤矿井下工作的安全,在煤矿井下工作的工作人员会佩戴有定位装置,但煤矿井下的环境较差,空气中经常会有灰尘和水滴落下,使得定位装置在煤矿井下使用时,电池仓易于进入水和灰尘,造成定位装置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装置,具有降低定位装置损坏情况发生的优点。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装置,包括安全帽本体,所述安全帽本体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定位装置本体,所述定位装置本体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密封门,所述密封门的右端活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定位装置本体的右端开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的左端开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的左端开设有电池仓,所述电池仓的前端开设有第一移动槽,所述第一移动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密封板,所述电池仓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电池组,所述第一密封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气囊本体,所述定位装置本体的后端开设有第二移动槽,所述第二移动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连接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所述密封门的后端开设有第一限位槽。
[0005]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定位装置本体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体,所述安全帽本体的右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二连接体的右端贯穿有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体的前端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的后端固定安装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定位装置本体的前端固定安装有第三连接体,所述第三连接体的中部贯穿有移动孔。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密封板与第二密封槽活动连接,所述密封板和第一连接杆均由硅胶制成,所述第一移动槽的右端与第二密封槽的左端相贯通。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电池仓的右端与第二密封槽的左端相贯通,所述第二密封槽的右端与第一密封槽的左端相贯通,所述电池组与密封板紧密贴合。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密封板与气囊本体紧密贴合,所述气囊本体与密封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与第二移动槽固定连接。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槽与第一限位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槽、第二连接杆和第一弹簧均以连接板的横向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连接孔与第一连接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与移
动孔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环活动连接于移动孔的内腔。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术通过将电池组放入电池仓的内腔,之后将密封板与第二密封槽连接,再将连接板向右拉动后转动密封门使得气囊本体与第一密封槽连接,使得密封门挤压气囊本体,从而使得气囊本体受到挤压后与第一密封槽的内腔贴合并挤压密封板,使得密封板与第二密封槽的内腔贴合,从而使得电池仓的内腔密闭效果较好,之后松开对连接板的拉动,使得第二连接杆在第一弹簧的拉动下回到原位置,即使得连接板带动第一限位杆回到原位置,从而使得第一限位杆与第一限位槽连接限制密封门的位置,即使得电池仓的内腔保持密闭,防止定位装置本体外部的水和灰尘进入电池仓的内腔,延长定位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3]2、本技术通过将第二限位杆向前拉动,使得第二限位杆收缩至移动孔的内腔,接着将连接孔与第一连接体连接,之后松开对第二限位杆的拉动,使得第二弹簧带动限位环和第二限位杆回到原位置,从而使得第二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槽连接,即安全帽本体与定位装置本体连接,避免定位装置本体在使用时丢失亦方便安全帽本体或者定位装置本体损坏后单独更换,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整体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第三连接体的连接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密封门的剖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定位装置本体的剖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第一连接杆的连接示意图。
[0019]图中:1、安全帽本体;2、定位装置本体;3、密封门;4、连接板;5、第一密封槽;6、第二密封槽;7、电池仓;8、第一移动槽;9、电池组;10、第一连接杆;11、密封板;12、气囊本体;13、第二移动槽;14、第二连接杆;15、第一弹簧;16、第一限位杆;17、第一限位槽;18、第一连接体;19、第二连接体;20、连接孔;21、第二限位槽;22、第二限位杆;23、限位环;24、第二弹簧;25、第三连接体;26、移动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装置,包括安全帽本体1,安全帽本体1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定位装置本体2,定位装置本体2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密封门3,密封门3的右端活动连接有连接板4,定位装置本体2的右端开设有第一密封槽5,第一密封槽5的左端开设有第二密封槽6,第二密封槽6的左端开设有电池仓7,电池仓7的前端开设有第一移动槽8,第一移动槽8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0,第一连接杆10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密封板11,电池仓7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电池组9,第一密封槽5的内腔活动连
接有气囊本体12,定位装置本体2的后端开设有第二移动槽13,第二移动槽1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4,第二连接杆14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5,连接板4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16,密封门3的后端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7;
[0022]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第一移动槽8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0,通过第一连接杆10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密封板11,通过第一密封槽5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气囊本体12,使得第一移动槽8可限制第一连接杆10的位置,使得第一连接杆10可限制密封板11的位置,使得第一密封槽5可限制气囊本体12的位置;
[0023]从而使得第一移动槽8可限制密封板11的位置,避免密封板11丢失,使得气囊本体12可在受到挤压后可与第一密封槽5的内壁紧密贴合,避免定位装置本体2外部的雨水和灰尘进入电池仓7的内腔,延长定位装置整体的使用时间。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定位装置本体2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体18,安全帽本体1的右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装置,包括安全帽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帽本体(1)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定位装置本体(2),所述定位装置本体(2)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密封门(3),所述密封门(3)的右端活动连接有连接板(4),所述定位装置本体(2)的右端开设有第一密封槽(5),所述第一密封槽(5)的左端开设有第二密封槽(6),所述第二密封槽(6)的左端开设有电池仓(7),所述电池仓(7)的前端开设有第一移动槽(8),所述第一移动槽(8)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0),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右端活动连接有密封板(11),所述电池仓(7)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电池组(9),所述第一密封槽(5)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气囊本体(12),所述定位装置本体(2)的后端开设有第二移动槽(13),所述第二移动槽(1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4),所述第二连接杆(14)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5),所述连接板(4)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16),所述密封门(3)的后端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本体(2)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体(18),所述安全帽本体(1)的右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体(19),所述第二连接体(19)的右端贯穿有连接孔(20),所述第二连接体(19)的前端开设有第二限位槽(21),所述第二限位槽(2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第二限位杆(22),所述第二限位杆(22)的后端固定安装有限位环(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兴旺周波张辉黄高见李赓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