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2705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球囊导管,包括球囊体、内腔管和末端管,所述内腔管贯通所述球囊体,所述末端管与所述球囊体的远端和/或所述内腔管的远端连接,所述内腔管和/或所述末端管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由线材螺旋缠绕形成弹簧结构,或所述支撑层由所述线材交叉编织形成编织结构,或所述支撑层包括由线材螺旋缠绕形成的弹簧结构和由线材交叉编织形成的编织结构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内腔管和/或末端管中增加由线材螺旋或交叉编织形成的支撑层以保证内腔管和/或末端管不会发生变形而抱紧导丝,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现象。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现象。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球囊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球囊导管。

技术介绍

[0002]缺血性卒中主要是由于血管狭窄、闭塞/血液动力学或者血液成分改变,引起血液携氧和营养物质不足或者代谢产物清除能力降低,脑的神经元/胶质细胞以及血管的死亡,约占脑血管病中80%,而脑血管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目前用于治疗脑血管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有:
[0003](i)药物治疗,联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药物延缓颈动脉狭窄进展,改善脑血管反应性;
[0004](ii)颅内外搭桥:对于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颅内狭窄患者,颅内外搭桥可能改善脑组织工学/降低卒中复发率;
[0005](iii)血管内治疗:对于采用最佳药物无效或脑侧枝循环代偿不良的症状性颅内狭窄≥70%,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将狭窄的血管进行扩张,从而恢复血管通路。一般颅内狭窄的血管都比较迂曲复杂,血管直径也细小,且狭窄部位位于血管较远端如C6

C7位置,M1

M2位置等,故对于球囊血管成形术,就需要球囊导管的通过性和到位能力好,以便医生能顺利将球囊导管输送至病变位置;此外,球囊导管可以显影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能指标,通过球囊显影,医生才可以精确的定位球囊的位置,以确保球囊扩张术的准确进行。
[0006]目前由于在治疗时需要对球囊导管充盈到一定的压力以扩张狭窄病变,则内腔管需要有一定的强度来抵抗球囊充盈时的压力,保证内腔管不会发生变形而抱紧导丝,致使球囊导管无法追踪导丝前进。此外,颅内球囊导管都是在内管的外壁上设置一个或两个金属环来实现球囊显影的功能,指示球囊的工作长度。在满足显影需求的前提下,金属环需要有一定的壁厚和长度,由于金属环很难或不可被压缩而可能成为球囊体上外径最大的部位,同时由于其为金属在迂曲复杂病变中不可弯曲/柔顺性差等缺点而导致内腔管打折、推送性能差甚至到达不了病变位置,影响手术结果。
[0007]与内腔管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是,球囊导管的末端(tip)作为整个球囊导管系统的最远端,太软易被损伤而影响球囊导管的追踪性、推送性等,太硬会导致球囊导管通过迂曲病变困难,需具有一定的柔顺性。球囊导管在被医生推送进入血管内部时,末端受到血管壁的外部压力可能会出现变形现象,导致球囊导管末端无法与导引导丝贴合良好,使球囊导管的追踪性、推送性能差甚至到达不了病变位置,影响手术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球囊导管,通过在内腔管和/或末端管中增加由线材螺旋或交叉编织形成的支撑层以保证内腔管和/或末端管不会发生变形而抱紧导丝,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现象。
[000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球囊导管,包括球囊体、内腔管和末端管,所述内腔管贯通所述球囊体,所述末端管与所述球囊体的远端和/或所述内腔管的远端连接,所述内腔管和/或所述末端管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由线材螺旋缠绕形成弹簧结构,或所述支撑层由所述线材交叉编织形成编织结构,或所述支撑层包括由线材螺旋缠绕形成的弹簧结构和由线材交叉编织形成的编织结构的组合。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材为显影性线材。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影性线材为金属线材或掺杂有显影剂的高分子聚合物线材。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球囊体包括平直段和位于所述平直段的远端一侧的第一过渡段,所述内腔管包括对应于所述平直段的第一区域和对应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第二区域,所述支撑层在所述第一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与所述支撑层在所述第二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不同。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层在所述第一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为每单位英寸500~800个螺旋或编织节点,所述支撑层在所述第二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为每单位英寸200~300个螺旋或编织节点。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腔管和所述末端管均包括所述支撑层,所述支撑层在所述末端管处的线材的密度与所述支撑层在所述第二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不同。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层在所述末端管处的线材的密度介于所述支撑层在所述第一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和在所述内腔管的第二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之间,或所述支撑层在所述末端管处的线材的密度与所述支撑层在所述第一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相同。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球囊体包括平直段,所述内腔管包括对应于所述平直段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中心区域、端部区域和位于所述中心区域和所述端部区域之间的连接区域,所述支撑层在所述连接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与所述支撑层在所述中心区域和所述端部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不同。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腔管和/或所述末端管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层内侧的内层和/或位于所述支撑层外侧的外层,所述内层和/或所述外层为至少部分掺杂有显影剂的高分子聚合物层。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球囊体包括平直段,所述内层和/或所述外层对应于所述球囊的平直段的部分掺杂有显影剂,和/或所述内层和/或所述外层对应于所述末端管的部分掺杂有显影剂。
[0019]本技术所提供的球囊导管具有如下优点:
[002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球囊导管,通过在内腔管和/或末端管中增加由线材螺旋或交叉编织形成的支撑层以保证内腔管和/或末端管不会发生变形,避免出现内腔管抱紧导丝和/或末端管打折的问题,在内腔管中增加支撑层时,能有效保证内腔管支撑球囊充盈的同时内腔管的自身管腔不发生变形,即不会发生内腔管抱紧导丝而使得球囊导管无法追踪导丝输送的现象,在末端管中增加支撑层时,可以避免使用过程中末端管受到外部压力而变形影响推送性能。本技术的球囊导管可以为颅内球囊导管,也可以是用于其他部位的血管或身体管腔的球囊导管。
[002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的支撑层可以由显影性线材构成,通过支
撑层实现了球囊导管的显影效果,并且可以通过调整线材在不同区域的线材的密度调整不同区域的显影强度,更便于医生通过显影效果来确定球囊导管各个区域的位置。
附图说明
[002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3]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球囊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球囊导管中内腔管远端和末端管的剖视图;
[0025]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球囊导管中内腔管远端和末端管的剖视图;
[0027]图5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球囊导管中内腔管远端和末端管的剖视图;
[0028]图6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球囊导管中内腔管远端和末端管的剖视图;
[0029]图7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球囊导管中内腔管远端和末端管的剖视图;
[0030]图8是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球囊体、内腔管和末端管,所述内腔管贯通所述球囊体,所述末端管与所述球囊体的远端和/或所述内腔管的远端连接,所述内腔管和/或所述末端管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由线材螺旋缠绕形成弹簧结构,或所述支撑层由所述线材交叉编织形成编织结构,或所述支撑层包括由线材螺旋缠绕形成的弹簧结构和由线材交叉编织形成的编织结构的组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为显影性线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性线材为金属线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体包括平直段和位于所述平直段的远端一侧的第一过渡段,所述内腔管包括对应于所述平直段的第一区域和对应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第二区域,所述支撑层在所述第一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与所述支撑层在所述第二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在所述第一区域处的线材的密度为每单位英寸500~800个螺旋或编织节点,所述支撑层在所述第二区域处的线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博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