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土的轻质固化改性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925020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软土的轻质固化改性施工方法,包括:步骤1:按预设配比加入相应物质至目标软土区域的相应位置,并搅拌均匀静置一段时间后得到第一筏板边界结构;步骤2:以第一筏板边界结构为起点选出第二区域,在第二区域添加相同物质和配比进步均匀并拍实后形成筏板结构单元;步骤3:在目标软土区域挖出相应平行沟槽,并在该沟槽内得到第二筏板边界结构;步骤4:以第二筏板边界结构为起点再次选出新的第二区域,在存的第二区域形成新的筏板结构单元,依次进行下去,支柱覆盖整个目标软土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较好地处治软土问题,达到工程安全的标准,对浅层软土与深厚软土均适用,又具有造价较低、施工简便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用价值。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土的轻质固化改性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层处理
,具体是一种软土的轻质固化改性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软土广泛分布于沿海沿江较为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政道路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对于深厚软土地基,其具有高含水率、大孔隙比、高压缩性、低承载力、高触变性、以及显著的流变特性,固结变形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加之其上部或周围交通荷载长期重复作用,桥头跳车、路面起伏、下沉过大、路基开裂或滑移等情况时有发生,工后差异沉降过大、没有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常造成行车颠簸、车速受限,甚至酿成事故。
[0003]对软土地基进行固化的处理常用方法包括加筋、置换、排水固结 (预压)、灌入固化物、振密挤密等方法。加筋包括加筋垫层法、低强度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长短桩复合地基等,加筋垫层法适用于浅层的软土地基处理,而桩基复合地基则造价高昂。置换法包括换土垫层法、挤淤置换法、强夯置换法、石灰桩法等,其中换土垫层法最为常见,直接将软弱土开挖至一定深度,回填工程性质良好的岩土材料,但是该方法需要进行弃土。排水固结法包括加载预压法、超载预压法、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真空预压法、降低地下水位法等,其中以真空预压法使用较为广泛,该方法适用于浅层大面积软弱土地基处治,效果较好,但不适用于深厚软土地基,且施工周期较长。灌入固化物包括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挤密灌浆法,深层搅拌法和高压喷射注浆法适用性较强,仅处治淤泥、淤泥质土以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时需试验确定其适用性,但造价较高,挤密灌浆法通常用于可压缩性地基和排水条件较好的黏性土地基。振密挤密法要求软土地基本身具备一定的承载力,容许施工设备的进场。
[0004]综上所述,现有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么软基土质需符合一定条件,要么造价高昂,要么施工周期长,要么兼而有之。所以需要研发一种适用性较广、造价较低、施工周期较短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软土的轻质固化改性施工方法,其能够解决
技术介绍
所描述的问题。
[0006]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软土的轻质固化改性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步骤1:将水泥、石灰和发泡剂按预设配比加入带固化改性的目标软土区域的第一区域内,并与第一区域内的软土搅拌均匀、拍实后静置第一时长,从而得到第一筏板边界结构;
[0008]步骤2:在目标软土区域,以垂直距离第一筏板边界结构a米、深度b米范围的软土区域作为第二区域,对第二区域内的软土按所述预设配比添加水泥、石灰和发泡剂并进行
搅拌均匀,并在第二区域内按水平方向每隔c米挖出一道宽度d米、深度e米呈长方形的第一沟槽,对第一沟槽内的软土同样按所述预设配比添加水泥、石灰和发泡剂并进行搅拌均匀,搅拌均匀后拍实,从而在第二区域形成筏板结构单元;
[0009]步骤3:在目标软土区域,沿筏板结构单元远离第一筏板边界结构的一侧挖出一道宽f米、深度g米的第二沟槽,第二沟槽与筏板结构单元平行,在第二沟槽内按所述预设配比添加水泥、石灰和发泡剂并进行搅拌均匀,搅拌均匀后拍实,从而在第二沟槽内得到第二筏板边界结构;
[0010]步骤4:以第二筏板边界结构为边界,再次以垂直距离第二筏板边界结构h米、深度i米范围的软土区域作为新的第二区域,在新的第二区域形成新的筏板结构单元,在目标软土区域内,依次以新的筏板边界结构为边界,不断得到新的第二区域,在新的第二区域形成新的筏板结构单元,直至覆盖整个目标软土区域,从而完成对木头软土区域的软土固化改性施工处理。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与设备配比为水泥10%、石灰4%、发泡剂5%,剩余的为软土。
[0012]进一步地,将水泥、石灰和发泡剂的预设配比为水泥10%、石灰 4%、发泡剂5%为例,分两次添加水泥、石灰和发泡剂,第一次添加 5%的水泥、2%的石灰,并搅拌均匀后静置1天,然后再添加5%的水泥、2%的石灰和5%的发泡剂,并再次搅拌均匀后拍实并静置24小时,从而形成第一筏板边界结构。
[0013]进一步地,第一时长为一天。
[0014]进一步地,第一区域是指以从目标软土区域的其中一个边界起5 米的长方形区域,且为长方形区域内深度小于2米的浅层软土。
[0015]进一步地,将水泥、石灰和发泡剂分两次以上分别加入第一区域内的软土并搅拌均匀,在每一次搅拌均匀后均静置若干时长后在加入水泥、石灰和发泡剂,其中,除发泡剂外,水泥和石灰按所述预设配比均等分后的配比进行每一次添加水泥和石灰,发泡剂则在最后一次中添加。
[0016]进一步地,水泥、石灰和发泡剂的预设配比在室内试验或者现场拌和轻质改性固化土试验确定得到,当室内试验改性固化土2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1MPa、现场试验改性固化土2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0.8MPa且发泡后干密度小于1.3g/cm3时所得到的掺配比即为所述预设配比。
[0017]进一步地,a=10,b=4,c=10,d=2,e=8,f=1,g=4,h=10,i=4。
[0018]优选的,对于天然含水量接近液限的软土,可将水泥、石灰和发泡剂一次性添加拌和并拍实静置。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一方面通过对软土浅层进行改性固化,形成硬壳层,承担部分荷载;另一方面通过形成轻质筏板结构,利用软土对结构的浮力来承担荷载。该结构既可以较好地处治软土问题,达到工程安全的标准,对浅层软土与深厚软土均适用,又具有造价较低、施工简便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1]图2为对目标软土区域进行固化改性过程中形成各个区域的示意图;
[0022]图中,1

第一筏板边界结构、2

第一沟槽、3

第二沟槽、4

筏板结构单元、5

新的筏板结构单元。
具体实施方案
[0023]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软土的轻质固化改性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5]步骤1:将水泥、石灰和发泡剂按预设配比加入待固化改性的目标软土区域的第一区域内,并与第一区域内的软土搅拌均匀、拍实后静置第一时长,从而得到第一筏板边界结构。也即,经过静置第一时长后的第一区域内并加入了水泥、石灰和发泡剂的软土构成第一筏板边界结构。
[0026]其中,第一时长通常为一天(24小时)。
[0027]其中,对于天然含水量接近液限的软土,可将水泥、石灰和发泡剂一次性添加拌和并拍实静置。
[0028]在本步骤中,水泥、石灰和发泡剂的预设配比为水泥10%、石灰 4%、发泡剂5%,剩余的也即是第一区域内的软土。第一区域是指以从目标软土区域的其中一个边界起5m(米)的长方形区域,且为长方形区域内深度小于2m的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土的轻质固化改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水泥、石灰和发泡剂按预设配比加入带固化改性的目标软土区域的第一区域内,并与第一区域内的软土搅拌均匀、拍实后静置第一时长,从而得到第一筏板边界结构;步骤2:在目标软土区域,以垂直距离第一筏板边界结构a米、深度b米范围的软土区域作为第二区域,对第二区域内的软土按所述预设配比添加水泥、石灰和发泡剂并进行搅拌均匀,并在第二区域内按水平方向每隔c米挖出一道宽度d米、深度e米呈长方形的第一沟槽,对第一沟槽内的软土同样按所述预设配比添加水泥、石灰和发泡剂并进行搅拌均匀,搅拌均匀后拍实,从而在第二区域形成筏板结构单元;步骤3:在目标软土区域,沿筏板结构单元远离第一筏板边界结构的一侧挖出一道宽f米、深度g米的第二沟槽,第二沟槽与筏板结构单元平行,在第二沟槽内按所述预设配比添加水泥、石灰和发泡剂并进行搅拌均匀,搅拌均匀后拍实,从而在第二沟槽内得到第二筏板边界结构;步骤4:以第二筏板边界结构为边界,再次以垂直距离第二筏板边界结构h米、深度i米范围的软土区域作为新的第二区域,在新的第二区域形成新的筏板结构单元,在目标软土区域内,依次以新的筏板边界结构为边界,不断得到新的第二区域,在新的第二区域形成新的筏板结构单元,直至覆盖整个目标软土区域,从而完成对木头软土区域的软土固化改性施工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的轻质固化改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设备配比为水泥10%、石灰4%、发泡剂5%,剩余的为软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的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尧胡君龙王德咏王婧刘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