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2292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施工工艺,涉及方桩施工工艺技术领域,该施工工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下不能通过已固定的方桩对相邻的方桩进行定位,在压桩时方桩的位置易偏移,需要多次进行垂直度的检测,降低施工的效率,且每次只能对一根方桩进行压桩操作,施工周期长的技术问题。该施工工艺,其步骤如下:S1:施工准备;S2:测量放样;S3:吊桩;S4:压桩:S5:接桩;S6:沉桩;S7:终压;S8:截桩;S9:外侧方桩的压桩。该施工工艺利用导向套的设计,可以通过已固定的方桩对相邻的方桩进行定位,防止相邻方桩在下压时发生偏移,不需要多次进行垂直度的检测,提高施工的效率,可以同时对两根方桩进行压桩操作,从而缩短施工周期。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施工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预应力方桩施工工艺
,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预应力混凝土方桩具有承载力高、生产周期短、节约材料等优点,当地址条件不好,地基承载力较小时,就要将一根根方桩打入地下,将上面建筑物的重量通过桩基传到下层承载力高的土层上,提高对建筑物的支撑效果。
[0003]目前,专利号为CN202011326306.8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管桩施工工艺,所述建筑管桩施工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整平地面:首先清除表土,整平碾压,确保打桩机在施工场地上行走不陷机,施工时机械不沉降;步骤二、桩机就位:压桩机就位至压桩点,调试好压桩机,使压桩机的夹持钳口中心与地面上的定位样桩基本对准保证垂直稳定,将桩机调平,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步骤三、起吊预制管桩:先用钢丝绳和索具拴好吊桩,然后索具安装在压桩机的吊环上,再起动机器起吊预制管桩,使桩尖垂直对准桩对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位置要准确;步骤四、稳桩:桩尖插入桩位后,先用较小的落距冷锤1~2次,桩入土一定深度,再使桩垂直稳定;步骤五、打桩:打桩时,通过夹持油缸将桩夹紧,然后使压桩油缸伸程,将压力施加到桩上,压入力由压力表反映;步骤六、接桩:接桩在距地面0.5m

l.0m时进行,接桩前用钢丝刷清除接头表面的污物和铁锈,上下节之间的间隙应用铁片垫实焊牢,焊好后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方可继续沉桩,自然冷却时间8

16min,错位偏差不大于2mm;步骤七、送桩:必须按照设计的要求送桩,则送桩的中心线应与桩身吻合一致,才能进行送桩。若桩顶不平,可用麻袋或厚纸垫平,送桩留下的桩孔应立即回填密实;步骤八、验收检测:每根桩打到贯入度要求,桩尖标高进入持力层,接近设计标高时,或打至设计标高时,应进行中间验收,在控制时,一般要求最后三次十锤的平均贯入度,不大于规定的数值,或以桩尖打至设计标高来控制,符合设计要求后,填好施工记录。步骤九、移桩:检验合格后通过移桩机移动到新的施工地面。其采用的是通过设有的验收检测步骤,有利于提高施工工艺的标准,确保管桩施工的精准性,但该施工工艺不能通过已固定的方桩对相邻的方桩进行定位,在压桩时方桩的位置易偏移,需要多次进行垂直度的检测,降低施工的效率,且每次只能对一根方桩进行压桩操作,施工周期长。
[0004]因此,针对上述压桩时易偏移和施工周期长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以改善预应力混凝土方桩的使用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施工工艺,该施工工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下不能通过已固定的方桩对相邻的方桩进行定位,在压桩时方桩的位置易偏移,需要多次进行垂直度的检测,降低施工的效率,且每次只能对一
根方桩进行压桩操作,施工周期长的技术问题。
[0007](2)技术方案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施工工艺,其步骤如下:
[0009]S1:施工准备:清理以边桩为中心点8m范围内场地上的杂物,然后用压路机将边桩轴线外5米范围内压实,按施工顺序将方桩逐一编号,并在桩身划出长度标记;
[0010]S2:测量放样:
[0011]S21:根据设计图找到第一个放桩点,并在桩位中心点地面插入木桩,木桩打牢后用铁钉或红油漆作标记;
[0012]S22:测量放桩点的坐标,若误差小于2cm,则保留放桩点,若误差大于2cm,则调整放桩点的位置;
[0013]S23:重复步骤S21

S22,直至标记完所有的放桩点;
[0014]S3:吊桩:
[0015]S31:方桩起吊:启动吊车吊桩,按照从中间向两端的顺序进行打桩,使桩尖垂直对准中间的放桩点,使桩尖垂直对准放桩点,然后缓缓放下用桩锤自重将方桩插入地下30

50cm;
[0016]S32:方桩就位:同时用两台正交经纬仪双向控制方桩垂直度,垂直度误差符合要求后,扣好桩箍并去掉吊车的索具;
[0017]S4:压桩:
[0018]S41:夹具夹紧方桩,然后启动压桩油缸,将方桩向下压;
[0019]S42:松开夹具并升高夹具的位置,然后再夹紧方桩,再次将方桩向下压;
[0020]S43:重复S42,直至桩顶离地面的距离为80

100cm时停止;
[0021]S5:接桩:保证上下两节方桩的顺直轴线对准,上下节桩的间隙用楔形铁片全部垫实焊牢,先在上下两节方桩周边上对称点焊4

8点,焊缝应满焊,焊接清除焊渣,并自然冷却;
[0022]S6:沉桩:将上节方桩插入土中,重复S4的操作,直至桩顶距离地面的距离与桩顶标高的误差小于
±
8cm时停止;
[0023]S7:终压:
[0024]S71:根据现场试压桩的实验结果确定终压力标准;
[0025]S72:对方桩进行复压,对于入土深度大于或等于8m的桩,复压次数为2

3次,对于入土深度小于8m的桩,复压次数为3

5次;
[0026]S8:截桩:未能埋入土中的方桩,将露在地面上多余的桩身用接桩器进行截桩;
[0027]S9:外侧方桩的压桩:在方桩外侧套上一个可调节的导向套,并将导向套固定,调整导向套两端到中间方桩的距离,使导向套两端的中心点分别与放桩点的中心点上下对齐,然后吊起另外两个方桩分别插入导向套内,重复S3

S8,最后取下导向套,直至将所有方桩埋入地下。
[0028]进一步地,所述S1中桩身的长度标记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标注,且长度标记以米为单位。
[0029]进一步地,所述S32中垂直度误差的要求为不超过0.5%。
[0030]进一步地,所述S4中每次下压方桩时,方桩入土深度为1.5

2m,施压进度不超过2m/min。
[0031]进一步地,所述S5中上下两节方桩四角的错位偏差不得大于2mm。
[0032]进一步地,所述S5中焊接的道数不少于2道,第一道采用细焊条,第二道及以上采用粗焊条,焊接后自然冷却的时间不少于8min。
[0033]进一步地,所述S7中复压的压桩力大于终压力标准。
[0034]进一步地,所述S72中稳定压桩的时间为5

10s。
[0035]进一步地,所述S8中截桩后桩顶距离地面的距离与桩顶标高的误差小于
±
8cm。
[0036]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套由三个回字型套管组成,且两侧的回字型套管与中间回字型套管之间的距离可调,并且中间的回字型套管上设置有紧固件。
[0037](3)有益效果
[00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如下:S1:施工准备:清理以边桩为中心点8m范围内场地上的杂物,然后用压路机将边桩轴线外5米范围内压实,按施工顺序将方桩逐一编号,并在桩身划出长度标记;S2:测量放样:S21:根据设计图找到第一个放桩点,并在桩位中心点地面插入木桩,木桩打牢后用铁钉或红油漆作标记;S22:测量放桩点的坐标,若误差小于2cm,则保留放桩点,若误差大于2cm,则调整放桩点的位置;S23:重复步骤S21

S22,直至标记完所有的放桩点;S3:吊桩:S31:方桩起吊:启动吊车吊桩,按照从中间向两端的顺序进行打桩,使桩尖垂直对准中间的放桩点,使桩尖垂直对准放桩点,然后缓缓放下用桩锤自重将方桩插入地下30

50cm;S32:方桩就位:同时用两台正交经纬仪双向控制方桩垂直度,垂直度误差符合要求后,扣好桩箍并去掉吊车的索具;S4:压桩:S41:夹具夹紧方桩,然后启动压桩油缸,将方桩向下压;S42:松开夹具并升高夹具的位置,然后再夹紧方桩,再次将方桩向下压;S43:重复S42,直至桩顶离地面的距离为80

100cm时停止;S5:接桩:保证上下两节方桩的顺直轴线对准,上下节桩的间隙用楔形铁片全部垫实焊牢,先在上下两节方桩周边上对称点焊4

8点,焊缝应满焊,焊接清除焊渣,并自然冷却;S6:沉桩:将上节方桩插入土中,重复S4的操作,直至桩顶距离地面的距离与桩顶标高的误差小于
±
8cm时停止;S7:终压:S71:根据现场试压桩的实验结果确定终压力标准;S72:对方桩进行复压,对于入土深度大于或等于8m的桩,复压次数为2

3次,对于入土深度小于8m的桩,复压次数为3

5次;S8:截桩:未能埋入土中的方桩,将露在地面上多余的桩身用接桩器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智保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一菊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