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加固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1790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隔震加固墙,包括墙体,墙体下部两面对应设有横向的钢筋混凝土托梁,墙体两面的钢筋混凝土托梁之间通过穿过墙体的多个钢筋混凝土连梁拉结,墙体两面的钢筋混凝土托梁上方均沿墙体四周设有钢板框,所述钢板框下部横框与钢筋混凝土托梁之间留有预设的水平缝隙,墙体两面的钢板框之间通过对拉螺栓与墙体锚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钢板框和钢筋混凝土托梁、钢筋混凝土连梁对砖墙的约束,增加墙体的整体性,使得震后房屋的可修复性大大地提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施工时仅需要对钢板框处的砖墙抹灰进行局部铲除,然后涂抹聚合物砂浆或结构胶类粘结材料进行找平,最后安装钢板框,避免加固时对房屋的整体干预过大。避免加固时对房屋的整体干预过大。避免加固时对房屋的整体干预过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震加固墙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墙,具体涉及一种隔震加固墙。

技术介绍

[0002]砖墙是由砖和粘结材料砌筑而成,常见的粘结材料为普通的混合砂浆或水泥砂浆。砖墙的整体性较差,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脆性。砖墙作为砖砌体结构房屋中的主要竖向承重构件,由于早期建造标准较低、材料性能劣化、现行设计标准提高以及自身整体性差等原因,在后期房屋改造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其进行抗震加固。
[0003]现行砖墙的抗震加固方法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法、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钢丝绳网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等。上述这些抗震加固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固涉及大量的湿作业且对房屋的整体干预过大、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对砖墙的材料强度要求较高、震后房屋的可修复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震加固墙,解决现有抗震加固对房屋干预大的问题。
[0005]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隔震加固墙,包括墙体,墙体下部两面对应设有横向的钢筋混凝土托梁,墙体两面的钢筋混凝土托梁之间通过穿过墙体的多个钢筋混凝土连梁拉结,墙体两面的钢筋混凝土托梁上方均沿墙体四周设有钢板框,所述钢板框下部横框与钢筋混凝土托梁之间留有预设的水平缝隙,墙体两面的钢板框之间通过对拉螺栓与墙体锚固。
[0006]进一步地,所述水平缝隙为10~120mm,旨在地震作用时墙体这里形成薄弱截面,从而使得砖墙的破坏位置得以有效地进行控制。在砖砌体结构房屋中,底层砖墙的地震力最大,也最容易发生破坏。当砖墙沿着设定好的位置发生水平裂缝损伤后,其可以有效地阻止地震惯性力向上部的传递,即起到隔震效果
[0007]进一步地,所述钢板框与墙体之间设置有粘结层,粘结层的厚度为5~12mm,旨在增加钢板框和墙体的连接稳定性。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钢筋混凝土连梁沿墙体均匀间隔设置,相邻的钢筋混凝土连梁的间距为1000~1500mm,钢筋混凝土连梁的截面宽度为200~250mm,截面高度为200~250mm,旨在增加钢筋混凝土托梁的稳定性,以及满足钢筋混凝土托梁约束部分的墙体不会发生受压破坏。
[0009]进一步地,所述钢板框的下部横框的高度为墙体横向长度的1/15~1/10,且下部横框的高度不小于250mm,旨在加强钢板框约束墙体部分底部的承载能力,防止其发生破坏。
[0010]进一步地,所述钢板框的钢板厚度为3~15mm。
[0011]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混凝土托梁顶部与钢板框下部齐平位置对应的墙体内沿横向
间隔安装有橡胶支座,旨在进一步提升砖墙的耗能能力与隔震效果。
[0012]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钢板框和钢筋混凝土托梁、钢筋混凝土连梁对砖墙的约束,增加墙体的整体性,使得震后房屋的可修复性大大地提高。本技术中钢板框与砖墙之间主要通过对拉螺栓进行机械锚固,施工时仅需要对钢板框处的砖墙抹灰进行局部铲除,然后涂抹聚合物砂浆或结构胶类粘结材料进行找平,最后安装钢板框,避免加固时对房屋的整体干预过大。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立面图;
[0014]图2是图1中A

A~D

D截面图;
[0015]图3是钢板框的立面图;
[0016]图4是钢板与砖墙之间的连接详图;
[0017]图5是橡胶支座的轴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除非明确地指出相反,否则本技术可以采用各种替代的取向和步骤顺序。还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及说明书中的具体连接结构仅是本文公开和限定的专利技术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因而,除非另有明确的声明,否则所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具体取向、方向或其它物理特征不应被视为限制。
[0019]参阅图1

5,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隔震加固砖墙,包括钢板框1、对拉螺栓2、砖墙3、钢筋混凝土托梁4、钢筋混凝土连梁5、橡胶支座6、粘结层7。
[0020]钢板框与砖墙之间填充有粘结层7,粘结层可以采用聚合物砂浆或结构胶类材料,粘结层的厚度为5~12mm;同时钢板框1与砖墙3之间用对拉螺栓2进行机械锚固,对拉螺栓2采用直径为8~16mm的普通螺栓。钢板框1中钢板的厚度为3~15mm,竖向钢板宽度和顶部钢板高度为150~300mm,底部钢板高度为砖墙横向长度的1/15~1/10,且不小于250mm。
[0021]钢筋混凝土托梁4位于钢板框1底部,钢板框1下部横框与钢筋混凝土托梁4之间留有预设的水平缝隙,水平缝隙满足钢板框约束墙体部分和钢筋混凝土托梁约束墙体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水平错动,这个缝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可以取值的范围为10~120mm,优选取值范围为10~20mm。
[0022]钢筋混凝土托梁4为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梁,梁的截面宽度为200~250mm,梁的高度为砖墙横向长度的1/15~1/10,且不低于400mm。钢筋混凝土托梁4之间通过钢筋混凝土连梁5进行拉结,钢筋混凝土连梁5的间距、截面尺寸应满足钢筋混凝土托梁4的稳定性,以及满足钢筋混凝土土托梁4约束部分的墙体不会发生受压破坏,优选的钢筋混凝土连梁5的间距为1000~1500mm,钢筋混凝土连梁5的截面宽度为200~250mm,截面高度为200~250mm。
[0023]橡胶支座6近似均匀地布置在钢筋混凝土托梁4顶部的砖墙3、钢板框1底部水平位置,橡胶支座6的厚度与砖墙3相同,橡胶支座6的宽度与高度应满足墙体阻隔地震作用效应的要求,优选的橡胶支座6宽度为200~250mm,橡胶支座6的高度为200~250mm,且小于钢板框1底部钢板的高度。此外,为了橡胶支座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更好地参与工作,安装橡胶支座时应使其与相邻水平砖砌体处于相近的压应力水平;同时橡胶支座的轴向刚度与相邻砖
砌体接近,且具有更高的抗压承载能力。仅需要对砖砌体结构房屋中的底层砖墙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使得砖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作用时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同时部分耗能变形转移到砖墙底部的橡胶支座上。此外,通过钢板框和钢筋混凝土托梁、钢筋混凝土连梁对砖墙的约束,增加墙体的整体性,使得震后房屋的可修复性大大地提高;隔震耗能部件也容易进行更换。
[0024]本技术施工时:
[0025](1)在砖砌体结构房屋底层砖墙室外地坪标高处开挖露出下部砖墙,清理干净砖墙的表面,同时在需要设置钢筋混凝土连梁处对砖墙进行凿孔;
[0026](2)绑扎钢筋混凝土托梁和钢筋混凝土连梁的钢筋笼,然后浇筑混凝土;
[0027](3)清理砖墙需要安装钢板框处的粉刷层;
[0028](4)在钢筋混凝土托梁顶部的砖墙内,沿着水平位置近似均匀地对砖墙进行凿孔,在孔洞内安装橡胶支座;
[0029](5)安装橡胶支座时,应通过千斤顶对墙体进行卸载,从而使得安装后的橡胶支座具有一定的预压应力,预压应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震加固墙,包括墙体,其特征在于,墙体下部两面对应设有横向的钢筋混凝土托梁(4),墙体两面的钢筋混凝土托梁(4)之间通过穿过墙体的多个钢筋混凝土连梁(5)拉结,墙体两面的钢筋混凝土托梁(4)上方均沿墙体四周设有钢板框(1),所述钢板框(1)下部横框与钢筋混凝土托梁(4)之间留有预设的水平缝隙,墙体两面的钢板框(1)之间通过对拉螺栓(2)与墙体锚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加固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缝隙为10~12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加固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框(1)与墙体之间设置有粘结层(7),粘结层(7)的厚度为5~1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加固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钢筋混凝土连梁(5)沿墙体均匀间隔设置,相邻的钢筋混凝土连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凤霞敬登虎陈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东南建设工程安全鉴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