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性的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1568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心内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辅助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医护人员采用手动的方式对患者的伤口位置进行按压,医护人员将会出现力竭的情况,进而使得按压不到位,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速率的问题。一种高稳定性的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辅助装置,包括承载板,承载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且连接板的顶部连通有活塞管。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提出的方式,通过自锁轮对患者伤口进行按压,便于进行按压位置的微调,调整之后将自锁轮锁定即可,通过挤压球的逐渐挤压,可以很好的控制挤压的力度,并且在底板上的自锁轮不会自动上移,避免了传统中需要医护人员一直按压的弊端。需要医护人员一直按压的弊端。需要医护人员一直按压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稳定性的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辅助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心内科
,尤其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的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导管介入术又称介入治疗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介入治疗全程在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进行,能够准确地直接到达病变局部,同时又没有大的创伤,因此具有准确、安全、高效、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优点,现已成为一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如肿瘤的化疗、血栓的溶栓,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其优点在于: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提高疗效,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的全身副作用。
[0003]介入治疗的技术很多,首先可以分为血管性介入技术和非血管介入技术。大家都很熟悉的治疗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造影、溶栓和支架置入就是典型的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而肝癌、肺癌等肿瘤的经皮穿刺活检、射频消融、氩氦刀、放射性粒子植入等就属于非血管介入技术。按照治疗疾病所属的系统,又可分成神经介入、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妇产科介入、骨骼肌肉介入等,介入治疗相对于外科治疗优点在于:它无需开刀,无创口或仅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创伤小;大部分患者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危重患者或者无手术机会的患者,介入也能很好地治疗。
[0004]其中在进行导管介入术之后,由于手术之后需要进行缝合,但是在患者伤口刚刚缝合上时会有血液溢出,这时需要对患者伤口进行按压,通常需要医护人员采用手动的方式对患者的伤口位置进行按压,由于伤口基本愈合不会溢出血液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医护人员直接进行按压随着时间的推移,医护人员将会出现力竭的情况,进而使得按压不到位,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速率,显得极为不便,所以亟需一种高稳定性的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辅助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的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辅助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医护人员采用手动的方式对患者的伤口位置进行按压,由于伤口基本愈合不会溢出血液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医护人员直接进行按压随着时间的推移,医护人员将会出现力竭的情况,进而使得按压不到位,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速率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高稳定性的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辅助装置,包括承载板,承载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且连接板的顶部连通有活塞管,活塞管的内侧设有活塞,且活塞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塞杆,活塞杆的顶端贯穿活塞管的顶部,且活塞杆与活塞管的交接处为滑动连接,并且活塞管与活塞杆的交接处固定连接有密封套,连接板的顶部设有挤压球,且挤压球的出气口通过出气管与活塞管的上部连通,并且挤压球的进气口连通有进气管,其中进气管与出气管上均安装有单向阀,活塞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杆,且支杆的底端通过承载槽贯穿承载板,并且支杆的底端上固定连接有底板,其中底板的底部安装有若干个自锁轮;
[0008]承载板的一侧开设有活动槽,且活动槽的内侧设有第一绷带,第一绷带的两个延伸端均位于活动槽的外侧,且第一绷带的两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绷带,第一绷带的两端底部与第二绷带的两端底部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粘连板。
[0009]优选的,活动槽的内侧两侧均设有下限位杆,且两个限位杆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并且两个限位杆的顶端均贯穿活动槽的顶部,限位板位于承载板顶部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拉板,且拉板与承载板的顶部之间弹性连接,两个限位杆与承载板的连接处均为滑动连接。
[0010]优选的,两个限位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防滑凸块。
[0011]优选的,第一绷带的内侧两侧与第二绷带的外侧两侧均通过若干个弹性连接杆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活塞管的上部一侧安装有泄压阀,两个单向阀的方向均靠近活塞管的一侧。
[0013]优选的,两个拉板的底部均通过若干个拉伸弹簧与承载板的顶部之间弹性连接。
[0014]优选的,活塞管的外侧安装有压力表,且压力表用于观察活塞管内侧压力系数。
[0015]优选的,第二绷带位于所有的自锁轮的底部。
[0016]本专利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中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辅助装置进行使用时,首先确定患者伤口,也就是所需按压的位置,使得所需按压的位置位于底板的底部,接着将第一绷带与第二绷带与患者进行粘连,即将第二绷带的两端拉扯,使得第二绷带盖在患者伤口处,再利用第二绷带上的粘连板贴附在患者身上,然后再将第一绷带的两端下拉,然后利用第一绷带上的粘连板与患者身体进行贴附,这时通过手动的方式将挤压球进行挤压,再利用进气管与出气管上的单向阀,通过不断进气加压,可以使得活塞管中的活塞不断下移,可以通过活塞的移动带动底板上的自锁轮与伤口接触,利用所有的自锁轮对伤口形成整体按压的效果,并且自锁轮与伤口之间隔有第二绷带,通过挤压球的逐渐挤压,可以很好的控制挤压的力度,并且挤压之后,由于活塞管内不会出气,所以活塞呈一个固定的状态,所以底板上的自锁轮不会上移,直至按压结束为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医护人员采用手动的方式对患者的伤口位置进行按压,由于伤口基本愈合不会溢出血液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医护人员直接进行按压随着时间的推移,医护人员将会出现力竭的情况,进而使得按压不到位,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速率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中提出的方式,通过自锁轮对患者伤口进行按压,便于进行按压位置的微调,调整之后将自锁轮锁定即可,通过挤压球的逐渐挤压,可以很好的控制挤压的力度,并且在底板上的自锁轮不会自动上移,避免了传统中需要医护人员一直按压的弊
端。
[0018]本专利技术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在将第一绷带拉伸之前,将两个限位杆上提,使得两个限位板脱离第一绷带,在第一绷带与患者身体固定之后,松开两个限位杆,在拉板与承载板弹性的作用下可以使得两个限位板对第一绷带进行挤压,进而可以加强第一绷带的稳定性。
[0020]2.利用两个单向阀可以手动对挤压球进行挤压的同时,可以使得活塞管只会进气不会出气,当需要将安装装置取下时,只需打开活塞管上的泄压阀,将活塞管泄压,这时可以通过活塞杆将活塞上提,进而使得自锁轮脱离患者伤口位置。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稳定性的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辅助装置,包括承载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且连接板(2)的顶部连通有活塞管(4),所述活塞管(4)的内侧设有活塞(22),且活塞(2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塞杆(13),所述活塞杆(13)的顶端贯穿活塞管(4)的顶部,且活塞杆(13)与活塞管(4)的交接处为滑动连接,并且活塞管(4)与活塞杆(13)的交接处固定连接有密封套(14),所述连接板(2)的顶部设有挤压球(9),且挤压球(9)的出气口通过出气管(11)与活塞管(4)的上部连通,并且挤压球(9)的进气口连通有进气管(10),其中进气管(10)与出气管(11)上均安装有单向阀(21),所述活塞(2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杆(5),且支杆(5)的底端通过承载槽(3)贯穿承载板(1),并且支杆(5)的底端上固定连接有底板(16),其中底板(16)的底部安装有若干个自锁轮(17);所述承载板(1)的一侧开设有活动槽(6),且活动槽(6)的内侧设有第一绷带(7),所述第一绷带(7)的两个延伸端均位于活动槽(6)的外侧,且第一绷带(7)的两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绷带(18),所述第一绷带(7)的两端底部与第二绷带(18)的两端底部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粘连板(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心内科导管介入术压迫护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槽(6)的内侧两侧均设有下限位杆(23),且两个限位杆(23)的底端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莉萍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