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氰废水酸化回收氰化钠的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90053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氰废水酸化回收氰化钠的方法,主要是先将含氰废水采用精滤器过滤,送至反渗透系统进行分离,得到渗透液和浓缩液,浓缩液送入酸化喷淋装置进行酸化;然后,将酸化后的浓缩液通入脱气膜系统,脱除HCN气体,并且,脱气膜系统中采用NaOH溶液作为吸收液,进行循环吸收,得到氰化钠溶液和尾液;最后将产生的尾液送至尾液净化系统进一步净化尾液中微量残余的氰化物,得到净化液中氰化物含量低于0.2mg/L,达标排放。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及系统在充分考虑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氰化物脱除和回收的效率,同时减小了安全隐患,满足了对企业安全环保的新要求。安全环保的新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氰废水酸化回收氰化钠的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含氰废水酸化回收氰化钠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工业中含氰废水主要来源于氰化物生产废水、氰化物利用废水以及其他产品废水。其中,氰化物生产废水主要是指生产不同种类和不同形态的氰化物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氰化物利用废水主要是指在电镀、冶金、金属加工等工业中,例如,利用氰化物提取黄金、金属零件加工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氰废水;其他产品废水则主要来自于化工、农药和制药等行业,例如,农药、医药中间体的制备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氰废水。
[0003]含氰废水中氰化物为剧毒物质,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生命安全极为有害,因此,含氰废水需经过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由于含氰废水来源多种多样,不同来源的废水中所含组分和其中氰化物浓度大不相同。因而,针对不同来源的含氰废水,领域中研发出了多种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氰根的回收、转移,氰根的销毁。其中,氰根回收、转移,主要包括酸化

碱液吸收、吸附法、膜分离法;氰根销毁主要包括碱性氯化法、过氧化氢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微生物法等等。
[0004]然而其中酸化

碱液吸收法仍然存在氰化物回收或分解不彻底,废水中仍含有一定浓度的氰化物,且吹脱过程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碱性氯化法则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吸附法、膜分离法、过氧化氢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微生物法等也因为处理效果有限或对废水中氰化物含量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导致其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针对含氰废水,仍急需一种回收率高、成本低的深度处理方法,既能实现废水中氰化物变废为宝,又能达到高标准的排放要求,满足现代社会对企业安全环保的新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含氰废水酸化回收氰化钠的方法及系统,其首先通过反渗透技术进行浓缩,然后对酸化

碱液吸收法进行改进,融合了新兴的脱气膜技术进行脱氰回收制备氰化钠,最后采用氧化剂结合光催化氧化法净化尾液,在控制回收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脱除和回收的效率。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09]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含氰废水酸化回收氰化钠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0010]S1、含氰废水采用精滤器过滤后,滤液送至反渗透系统进行分离,得到渗透液和浓缩液,其中,渗透液返回含氰废水中循环处理,浓缩液用于进一步回收氰化钠;
[0011]S2、将步骤S1中的浓缩液送入酸化喷淋装置进行酸化;
[0012]S3、酸化后的浓缩液进入脱气膜系统,脱除HCN气体,并且,脱气膜系统中采用NaOH溶液作为吸收液,进行循环吸收,得到氰化钠溶液和尾液;
[0013]S4、步骤S3中产生的尾液送至尾液净化系统进一步净化尾液中微量残余的氰化物,通过次氯酸钠和光催化氧化双重氧化处理后,得到净化液,达标排放。
[0014]其中,脱气膜是一种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构成的中空纤维膜组件,纤维的壁上有微小的孔,液体分子不能通过这种微孔,而气体分子却能够穿过。工作时,溶液在一定的压力下从中空纤维的内侧通过,而中空纤维的外侧在真空泵的作用下将气体不断的抽走,并形成一定的负压,使溶液种的气体不断经中空纤维向外溢出,从而达到去除溶液中气体的目的,并且,脱气膜中装有大量的中空纤维可以扩大气液界面的面积,从而使脱气速度加快。
[0015]本专利技术是在传统的酸化

碱液吸收法基础上进行改进,本专利技术首先将中低浓度的含氰废水通过反渗透膜进行浓缩,浓缩后的高浓度含氰废水经过酸化,结合脱气膜,利用HCN易挥发的特性,以废水与吸收液中HCN的浓度差为推动力,使HCN气体挥发进入微孔,沿着微孔扩散到膜外侧,并在膜外侧与吸收液迅速发生中和反应,实现氰化物的去除和回收。一方面,克服了传统酸化

碱液吸收法仅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氰化物含量的含氰废水,而在处理中低浓度氰化物含量的废水时,处理成本高于回收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HCN气体可在脱气膜系统中直接与NaOH反应得到氰化钠,避免了HCN气体的进一步传输过程,从而避免了传统方法的吹脱和吸收过程容易产生泄露问题,减小了安全隐患;同时,脱气膜系统中,HCN气体的脱除和NaOH吸收过程同时进行也提升了脱除和回收的效率。
[0016]进一步的,步骤S1中反渗透系统采用一级或多级反渗透处理装置,反渗透膜采用复合聚酰胺薄膜。
[0017]其中,反渗透系统由包含反渗透膜的反渗透处理装置构成,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的选择透过性,选择性地透过溶剂而截留离子物质,其所截留组分一般为10

100nm的小分子物质。反渗透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制备纯水、超纯水,各种料液的分离、纯化和浓缩,各种废水的再生回用等等,作为膜分离法的一种,反渗透技术也被应用于含氰废水处理中,然而,其往往结合超滤、纳滤技术,采用多种类、多层级的膜分离方法分离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考虑到膜较容易受到污染,针对多种膜的使用,对各种工艺条件需要进行严苛的控制,因此单独采用膜分离法,难度大,成本高。本专利技术则首先采用精滤器过滤掉含氰废水中的大颗粒杂质,然后利用反渗透技术,对中低浓度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浓缩,提高氰化物的浓度,有利于后续回收制备氰化钠工序的进行。本专利技术是将反渗透技术与其他工艺相融合,反渗透技术仅起到浓缩的作用,可以采用多级反渗透膜,也可以仅采用一级反渗透膜,以简化工艺,节约成本。
[0018]进一步的,步骤S2中采用浓硫酸进行酸化,调解pH值至1.5

2。
[0019]进一步的,步骤S3中NaOH溶液质量分数为10%

15%。
[0020]本专利技术中采用NaOH溶液作为吸收液,直接通过中和反应回收得到氰化钠,HCN与NaOH之间的中和反应进行十分迅速,吸收液中仍存在未被中和的NaOH时,中和反应便会持续进行,因而提高NaOH浓度对HCN的吸收总量影响并不大,但能够提高吸收的效率;此外,提高NaOH浓度还能够提高回收得到的氰化钠的浓度,使氰化钠溶液可以不经过浓缩直接作为产品应用于工业当中。
[0021]进一步的,步骤S3中采用NaOH溶液进行循环吸收时,实时测定制得氰化钠溶液的浓度,当氰化钠浓度大于10%时,打开吸收液存储装置,收集氰化钠溶液。
[0022]进一步的,步骤S3中,脱气膜系统采用一组或多组中空纤维膜组件,并且,中空纤维膜由聚丙烯高分子聚合物构成。
[0023]进一步的,步骤S3中,浓缩液进入脱气膜系统时,浓缩液的流量控制在300

400L/h。
[0024]浓缩液进入脱气膜系统时的流量对除氰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浓缩液流量的增加,HCN气体的传质阻力减小,并且增加了处理量,进而提高了除氰效率。然而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氰废水酸化回收氰化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含氰废水采用精滤器过滤后,滤液送至反渗透系统进行分离,得到渗透液和浓缩液,所述渗透液返回所述含氰废水中循环处理,所述浓缩液用于进一步回收氰化钠;S2、将步骤S1中所述浓缩液送入酸化喷淋装置进行酸化;S3、酸化后的所述浓缩液进入脱气膜系统,脱除HCN气体,并且,脱气膜系统中采用NaOH溶液作为吸收液,进行循环吸收,得到氰化钠溶液和尾液;S4、步骤S3中产生的所述尾液送至尾液净化系统进一步净化所述尾液中微量残余的氰化物,通过次氯酸钠和光催化氧化双重氧化处理后,得到净化液,达标排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氰化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反渗透系统采用一级或多级反渗透处理装置,反渗透膜采用复合聚酰胺薄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氰化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采用浓硫酸进行酸化,调解pH值至1.5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氰化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NaOH溶液质量分数为10%

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氰化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采用NaOH溶液进行循环吸收时,实时测定制得氰化钠溶液的浓度,当氰化钠浓度大于10%时,打开吸收液存储装置,收集氰化钠溶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子程吴丹王兴海麻勇赵瀛王茹李雪研肖李营
申请(专利权)人:营口德瑞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