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多点混合取样装置的氨逃逸率测量装置,包括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和氨逃逸率仪表;所述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和所述氨逃逸率仪表相连接;其中,所述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包括取样装置和烟气混合器;所述取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取样管,所述取样管面向烟气流动方向深入烟道中,所述取样管上具有至少一个取样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烟气取样管与取样烟道合二为一,烟道内烟气摆动、炉壁振动将不再影响氨表的透光度;锅炉负荷变动、吹灰器运行也不会引起烟气混合器内烟尘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从而使得氨表透光度可靠性提升,大大降低了氨逃逸率仪表的维护频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多点混合取样装置的氨逃逸率测量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氨逃逸率测量装置领域,更确切地说,它涉及一种基于多点混合取样装置的氨逃逸率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脱硝SCR区氨气逃逸率浓度测点是反应催化剂反应状态的重要依据,是运行人员防止催化器堵塞、空预器结垢进行喷氨的有效手段。氨逃逸率测点参与供氨速关阀保护,氨逃逸率超过3ppm达到10分钟会触发脱硝系统SCR区氨气/空气混合器供氨速关阀保护,使得脱硝系统退出,从而影响环参数保达到超低排放的效果。目前氨逃逸率测点分为抽取法和原位法,其中原位法因测量响应快、精度高得到普遍应用,但原位法存在对光差、维护难、冷热态偏差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多点混合取样装置的氨逃逸率测量装置,包括: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和氨逃逸率仪表;所述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和所述氨逃逸率仪表相连接;
[0004]其中,所述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包括取样装置和烟气混合器;所述取样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取样管,所述取样管面向烟气流动方向深入烟道中,所述取样管上具有至少一个取样点,所述取样管的出口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远离所述取样管的一端联通至母管,所述母管与所述烟气混合器联通;
[0005]所述烟气混合器通过π形管道与所述氨逃逸率仪表连接,所述氨逃逸率仪表位于π形管道的直管段;所述氨逃逸率仪表包括氨表发射端和氨表接收端,所述氨表发射端位于所述π形管道的左上侧,所述氨表接收端位于所述π形管道的右上侧。
[0006]作为优选,所述烟气混合器的两端分别具有环保预留口和取样口,所述取样口与所述氨逃逸率仪表连接。
[0007]作为优选,所述取样装置和所述烟气混合器居中对齐。
[0008]作为优选,所述取样管横向间隔设置,所述取样管之间的间距相等。
[0009]作为优选,所述取样点纵向间隔设置,所述取样点之间的间距相等。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烟气取样管与取样烟道合二为一,烟道内烟气摆动、炉壁振动将不再影响氨表的透光度;锅炉吹灰与脱硝吹灰由于烟气混合器大小变径问题,混合器有效的将烟道内灰尘进行了处理,且锅炉负荷变动、吹灰器运行也不会引起烟气混合器内烟尘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从而使得氨表透光度可靠性提升,大大降低了氨逃逸率仪表的维护频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基于原位法的氨逃逸率仪表的安装示意图;
[0012]图2为取样管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基于多点混合取样装置的氨逃逸率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基于多点混合取样装置的氨逃逸率仪表的安装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说明:取样装置1、取样管11、取样点12、阀门13、母管14、烟气混合器2、环保预留口21、取样口22、氨表发射端3、氨表接收端4、烟道5。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下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0017]实施例1:
[0018]当前氨逃逸率测点主流测量方式是通过仪器发射端发射一定波长激光至接收端,特定波长下照射氨分子会发生折射,从而导致接收端信号变弱,接收到的激光束呈下降趋势,接收到的信号越多说明烟道中氨气越少,接受到的信号越少则烟道中氨气越多。
[0019]如图1所示,在烟道中,A指示的方向为烟气流动方向,脱硝系统SCR区烟道出口氨逃逸率仪表采用原位红外散射法测量原理进行检验分析,脱硝出口氨逃逸率测点呈45
°
斜插至距离烟道内侧3.5米处,其中,B端为氨逃逸率仪表的发射端,C端为氨逃逸率仪表的接收端。长期运行后维护人员对氨逃逸率仪表进行解体检查发现氨逃逸率仪表延长管(2米)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使得透光度不能满足仪表测量需求,最终导致氨逃逸率仪表失去监视氨逃逸的能力。
[0020]氨逃逸率测点延长管连续运行长时间后,由于长期受到烟道内大流量、大面积、高频率烟气冲刷和高温下重力影响,导致延长管中下部分出现较大幅度形变。当前氨逃逸率原位法取样是将预制法兰焊接在烟道内侧壁与上侧壁,自上而下发射激光进行发散分析,由于高温影响,烟道壁出现小幅度拉伸、张裂,在锅炉或脱硝系统出现吹灰控制时氨逃逸率仪表稳定性下降。
[0021]原位法测量因锅炉吹灰、负荷变动等因素引起烟道内含灰量突变、烟气流量突增,这些因素都大大影响了氨逃逸率仪表透光度的稳定性保持效果。对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多点混合取样装置的氨逃逸率测量装置,如图2所示,对取样装置进行改造,在脱硝出口处将部分烟气利用引风机负压吸至空预器后进行测量,通过将烟气取样管与取样烟道合二为一,烟道内烟气摆动、炉壁振动将不再影响氨表的透光度;锅炉吹灰与脱硝吹灰由于烟气混合器大小变径问题,混合器有效的将烟道内灰尘进行了处理,且锅炉负荷变动、吹灰器运行也不会引起烟气混合器内烟尘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从而使得氨表透光度可靠性提升,大大降低了氨逃逸率仪表的维护频率。
[0022]基于多点混合取样装置的氨逃逸率测量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和氨逃逸率仪表;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和氨逃逸率仪表相连接;
[0023]其中,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包括取样装置1和烟气混合器2,取样装置1包括至少两个取样管11,取样管11面向烟气流动方向深入烟道中,并采用斜插式分布;取样管11上具有至少一个取样点12,取样管11的出口设置有阀门13,阀门13远离取样管11的一端联通至母管
14,母管14与烟气混合器2联通;
[0024]如图4所示,烟气混合器2通过π形管道与氨逃逸率仪表连接,烟气混合器2的两端分别具有环保预留口21和取样口22,取样口22与氨逃逸率仪表连接;氨逃逸率仪表位于π形管道的直管段;氨逃逸率仪表包括氨表发射端3和氨表接收端4,氨表发射端3位于π形管道的左上侧,氨表接收端4位于π形管道的右上侧。π形管道为半包围结构,该半包围结构位于烟气混合器2的后方,并通过半包围结构的拐弯处安装三通管道。此外,在烟气混合器2中气体流动的方向为D指示的方向,烟气通过取样口22流向半包围结构,并沿半包围方向的流动,进而氨表监测半包围结构内拐弯的地方。
[0025]此外,取样装置1和烟气混合器2居中对齐。
[0026]示例地,取样装置1包括六个取样管11,取样管11横向间隔设置,取样管11之间的间距相等;取样装置将烟道横向分为7等份,其中,入口烟道为12.2米,出口烟道为12米,取样管11之间的间距为1.7米。取样管11上具有5个取样点12,取样点12纵向间隔设置,取样点12之间的间距相等。换句话说,每个横向插入的取样管11在纵向上再分为5个均等份,入口为4米,出口为4.8米。从排布上看此次烟道取样改造属于网格法取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多点混合取样装置的氨逃逸率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和氨逃逸率仪表;所述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和所述氨逃逸率仪表相连接;其中,所述多点矩阵取样容器包括取样装置(1)和烟气混合器(2);所述取样装置(1)包括至少两个取样管(11),所述取样管(11)面向烟气流动方向深入烟道(5)中,所述取样管(11)上具有至少一个取样点(12),所述取样管(11)的出口设置有阀门(13),所述阀门(13)远离所述取样管(11)的一端联通至母管(14),所述母管(14)与所述烟气混合器(2)联通;所述烟气混合器(2)通过π形管道与所述氨逃逸率仪表连接,所述氨逃逸率仪表位于π形管道的直管段;所述氨逃逸率仪表包括氨表发射端(3)和氨表接收端(4),所述氨表发射端(3)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昊,曹阳,赵志慧,孙岩,康春宇,牛志刚,陈英国,陆卫,王立军,魏迪,李文成,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枣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