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89607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沿电解液的输送方向,所述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电解液储存装置、恒温缓冲装置、注液装置和待注液电池,所述电解液储存装置和恒温缓冲装置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恒温缓冲装置的顶部开设有循环出液口,所述电解液储存装置的顶部开设有循环进液口,所述循环出液口与循环进液口之间连接有循环管,恒温缓冲装置内的气体通过循环管进入电解液储存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加热装置、恒温缓冲装置和循环管,能够在提高电解液注液时的温度,缩短注液后静置时间,提升注液效率和极片浸润效果的同时,消除外界环境温度和气泡对注液量的影响,提升注液的精度和注液量的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生产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池制备工艺一般包括封装、烘烤、注液、静置、化成、夹具整形、二封和分容等工序,其中在注液工序完成后,将电池静置一段时间以保证电解液在极片中充分浸润,浸润完成后才能进行化成工序,若电解液浸润不良,导致一部分电极活性材料没有接触电解液从而无法有效利用,将造成电池寿命加速衰减等问题。
[0003]目前,一般采用注液导管直接对电芯进行室温注液,注入电解液处于室温或低温状态,随后在高温下静置,完成电池注液。然而,室温或低温下电解液粘度较高,流动缓慢,导致在注液过程中电解液浸润极片速度极慢,当极片层数较多时,极片浸润不足的问题更加明显,注液效率极低,并且室温的变化会引起电解液体积的变化,导致注液量不稳定;同时,高温静置过程通过需要12~24h,而电解液在高温条件下静置较长时间容易变质,从而影响电池电化学性能。此外,电解液储液罐内的电解液通常含有较多气泡,这些气泡进入到储液罐与注液嘴之间较长的管道时,会由小气泡聚集成较大气泡,从而对注液量产生影响。因此,如何优化注液工艺和注液装置成为电池生产领域的研究热点。
[0004]CN108847473A公开了一种锂电池电解液加热注液装置,包括注液管和加热套管;其中,注液管用于将电解液注入电芯,且注液管的末端设有多个分流管,且各个分流管的端部设有喷淋头,以通过喷淋的方式对电芯进行注液;加热套管与注液管的外形相匹配,套装于注液管,且设有用于热空气进出的进口和出口,并通过加热套管内的热空气加热注液管内的电解液;该注液装置在注液前先对电解液进行加热,以提高电解液的温度,从而缩短电解液对极片浸润的时间。
[0005]CN107464911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恒温加热注液装置,其包括第一电解液加热罐、第二电解液加热罐、电解液恒温缓存罐、注液系统和锂电池定位夹具;第一电解液加热罐一端与第一进液阀门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电解液阀门与电解液恒温缓存罐侧壁上的进液口相连接电解液恒温缓存罐底部通过第三电解液阀门与注液系统相连通;该注液装置可以提升注液的精度和稳定性,并且降低电解液的粘度,提高电解液的浸润效果。
[0006]CN206353573U公开了一种电解液恒温注液装置,包括电解液加热罐、恒温储液罐、注液泵、抽真空装置和注液针管,电解液加热罐与电解液进液管连通,所述电解液加热罐与恒温储液罐连通,注液针管通过管道与注液泵连通,注液泵通过管道与储液罐连接;抽真空装置包括真空泵、中间罐和抽真空管,抽真空管另一端与注液针管连通;该注液装置通过对电解液加热罐对电解液进行加热,保持电解液的温度恒定,解决了电解液在注液过程的体积变化问题。
[0007]上述文献均通过对注液装置结构的改进,实现在注液前对电解液进行加热,以达到降低电解液粘度,提升极片的浸润效果和注液量稳定性,但是均未能够同时解决电解液体积变化大,浸润极片速度慢,以及电解液中气泡影响注液量的问题。因此,亟需设计一种
新型的电池电解液注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通过设置加热装置、恒温缓冲装置和循环管,能够在提高电解液注液时的温度,缩短注液后静置时间,从而提升注液效率和极片浸润效果的同时,消除外界环境温度和气泡对注液量的影响,从而提升注液的精度和注液量的稳定性。
[0009]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沿电解液的输送方向,所述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电解液储存装置、恒温缓冲装置、注液装置和待注液电池,所述电解液储存装置和所述恒温缓冲装置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恒温缓冲装置的顶部开设有循环出液口,所述电解液储存装置的顶部开设有循环进液口,所述循环出液口与所述循环进液口之间连接有循环管,所述恒温缓冲装置内的气体通过所述循环管进入所述电解液储存装置。
[0011]本技术通过在电解液储存装置和恒温缓冲装置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加热装置,在注液前将电解液快速加热至45~85℃,降低电解液粘度,改善其流动性,注液后的静置时间<6h,从而提升注液效率和极片浸润效果,并且可以避免电解液长时间在高温下变质;而加热后的电解液流入恒温缓冲装置,保持电解液的温度恒定,解决了电解液在注液过程的体积变化问题,可以提升注液的精度和注液量的稳定性。
[0012]同时,加热后的电解流入恒温缓冲装置后,电解液由于自身重力作用沉积与恒温缓冲装置的底部,而随电解液进入恒温缓冲装置内的气泡则上升到上方空间中,随后通过循环管进入电解液储存装置,从而在注液前消除了电解液中的气泡,进一步提高了注液量稳定性,并且由于恒温缓冲罐的缓冲作用和循环管的循环作用,恒温缓冲罐两端电解液的进出口压力保持平衡,从而注液装置也更加稳定,注液稳定性更高。
[0013]本技术提供的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通过加热装置、恒温缓冲装置和循环管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在提高电解液注液时的温度,缩短注液后静置时间,从而提升注液效率和极片浸润效果的同时,消除外界环境温度和气泡对注液量的影响,从而提升注液的精度和注液量的稳定性。
[0014]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加热装置至少有1个,所述电解液储存装置和所述恒温缓冲装置之间的管道上未设置所述加热装置的部位均设置有保温层。
[0015]本技术中加热装置可以设置多个,从而可以达到电解液在输送过程中逐步升温的效果;同时,为了减少热量损失,在管道未设置加热装置的外周部位设置保温层,保温层与管道外壁贴合,且为绝热材质。
[0016]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恒温缓冲装置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根据所述液位传感器检测的液位高度信号,调控所述恒温缓冲装置内的液位高度保持在规定上限位置和规定下限位置之间。
[0017]在注液过程中,恒温缓冲装置内电解液的体积保持在恒温缓冲装置体积的1/4~3/4之间,即当电解液的体积为恒温缓冲装置体积的1/4时,液面高度处于规定下限位置,当电解液的体积为恒温缓冲装置体积的3/4时,液面高度处于规定上限位置。本技术在注
液过程中,将恒温缓冲装置内的液位高度保持在规定上限位置和规定下限位置之间,不仅能够有效消除电解液中的气泡,还可以保持注液系统的稳定性。当液位传感器出现故障时,恒温缓冲装置内过多的电解液还可以通过循环管流回电解液储存装置。
[0018]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循环管与所述循环出液口连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恒温缓冲装置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规定上限位置以上。
[0019]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循环管与所述循环进液口连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电解液储存装置的内部,且位于电解液液面以上。
[0020]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循环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件。
[0021]本技术中循环管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电解液的输送方向,所述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电解液储存装置、恒温缓冲装置、注液装置和待注液电池,所述电解液储存装置和所述恒温缓冲装置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恒温缓冲装置的顶部开设有循环出液口,所述电解液储存装置的顶部开设有循环进液口,所述循环出液口与所述循环进液口之间连接有循环管,所述恒温缓冲装置内的气体通过所述循环管进入所述电解液储存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至少有1个,所述电解液储存装置和所述恒温缓冲装置之间的管道上未设置所述加热装置的部位均设置有保温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缓冲装置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根据所述液位传感器检测的液位高度信号,调控所述恒温缓冲装置内的液位高度保持在规定上限位置和规定下限位置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解液注液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与所述循环出液口连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恒温缓冲装置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规定上限位置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苑丁丁余天浪陈康欧阳俊贺萌邵雨薇王华陈韩琛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