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盖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8958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池,电池盖板组件包括:定位柱(10),定位柱(10)与电芯连接,定位柱(10)具有定位腔;转接柱(20),转接柱(20)与定位柱(10)可相对运动地设置,转接柱(20)具有部分位于定位腔内的锁紧位置,以及具有退出至定位腔外的退出位置,转接柱(20)位于锁紧位置时,转接柱(20)与电芯导通。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易因极柱损伤导致报废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盖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圆柱电池大都存在正、负极极柱。电池在PACK过程中容易发生因扭力过大导致极柱损伤甚至断裂的情况,使得电池报废,降低了电池生产的良品率。现有技术中存在部分圆柱电池,并未设置正负极、极柱或极柱长度设置较短,使得圆柱电池在PACK时可直接焊接,但采用该方案存在着电池导流面积小的因素,对电池PACK后的整体电性能造成影响。
[0003]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易因极柱损伤导致报废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包括:定位柱,定位柱与电芯连接,定位柱具有定位腔;转接柱,转接柱与定位柱可相对运动地设置,转接柱具有部分位于定位腔内的锁紧位置,以及具有退出至定位腔外的退出位置,转接柱位于锁紧位置时,转接柱与电芯导通。
[0006]进一步地,转接柱包括正极转接柱,正极转接柱包括:正极转接本体;正极转接凸起,正极转接凸起为至少一个,正极转接凸起凸出地设置于正极转接本体的外表面上。
[0007]进一步地,定位柱包括正极定位柱,定位腔包括正极定位腔,正极定位腔包括第一沉孔,第一沉孔用于容纳正极转接本体,第一沉孔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正极转接凸起的第一环形槽,第一环形槽的外径大于第一沉孔的内径,第一沉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正极转接凸起适配的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与第一环形槽连通。
[0008]进一步地,正极转接凸起位于第一环形槽内时,旋转正极转接本体可带动正极转接凸起沿第一环形槽的周向转动第一预设距离,以使第一环形槽的侧壁与正极转接凸起的表面抵接,正极转接柱进入锁紧位置。
[0009]进一步地,正极定位柱包括:正极定位座体;正极定位柱体,正极定位柱体的第一端与正极定位座体朝向电芯的一侧连接,正极定位柱体的第二端朝向电芯延伸设置,正极定位柱体的直径小于正极定位座体的直径地设置,正极定位柱体开设有第一环形槽。
[0010]进一步地,电池盖板组件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套设于正极定位柱体上,连接板与正极定位柱体固定连接;正极转接板,正极转接板位于连接板与正极定位座体之间,正极转接板套设于正极定位柱体上;正极盖板本体,正极盖板本体位于正极转接板与正极定位座体之间,正极盖板本体套设于正极定位柱体上,正极盖板本体与电芯连接。
[0011]进一步地,转接柱包括负极转接柱,负极转接柱包括:负极转接本体;负极转接凸起,负极转接凸起为至少一个,负极转接凸起与负极转接本体的外表面连接。
[0012]进一步地,定位柱包括负极定位柱,定位腔包括负极定位腔,负极定位腔包括第二沉孔,第二沉孔用于容纳负极转接本体,第二沉孔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容纳负极转接凸起的第二环形槽,第二环形槽的外径大于第二沉孔的内径,第二沉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负极转接凸起适配的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与第二环形槽连通。
[0013]进一步地,旋转负极转接本体可带动负极转接凸起沿第二环形槽的周向转动第二预设距离,以使第二环形槽的侧壁与各负极转接凸起的表面抵接,负极转接柱进入锁紧位置。
[0014]进一步地,负极定位柱包括:负极定位座体;负极定位柱体,负极定位柱体的第一端与负极定位座体朝向电芯的一侧连接,负极定位柱体的第二端朝向电芯延伸设置,负极定位柱体的直径小于负极定位座体的直径地设置,负极定位柱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二环形槽。
[0015]进一步地,电池盖板组件还包括:负极盖板本体,负极盖板本体套设于负极定位柱体上,负极盖板本体与负极定位柱体固定连接,负极盖板本体与电芯连接;负极转接板,负极转接板位于负极盖板本体与负极定位座体之间,负极转接板套设于负极定位柱体上。
[001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电池盖板组件,电池盖板组件为上述的电池盖板组件。
[0017]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电池盖板组件包括定位柱、转接柱,将转接柱与定位柱可相对运动地设置,并且转接柱具有部分位于定位腔内的锁紧位置,以及具有退出至定位腔外的退出位置,使得转接柱能够通过定位柱与电芯可拆卸地连接,保证了转接柱与电芯之间存在足够的导流面积,可轻易地更换转接柱,定位柱起到有效替代现有的正、负极柱的作用,电池上无需设置正、负极柱,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电池易因极柱损伤导致报废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负极转接柱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正极转接柱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负极转接柱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9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0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正极定位柱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1示出了图10中A

A处的剖视图;
[0030]图12示出了图10中B

B处的剖视图;
[0031]图1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盖板组件的负极定位柱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6示出了图15中C

C处的剖视图;
[0035]图17示出了图15中D

D处的剖视图。
[0036]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37]10、定位柱;11、正极定位柱;111、正极定位座体;112、正极定位柱体;12、负极定位柱;121、负极定位座体;122、负极定位柱体;
[0038]20、转接柱;21、正极转接柱;211、正极转接本体;212、正极转接凸起;22、负极转接柱;221、负极转接本体;222、负极转接凸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柱(10),所述定位柱(10)与电芯连接,所述定位柱(10)具有定位腔;转接柱(20),所述转接柱(20)与所述定位柱(10)可相对运动地设置,所述转接柱(20)具有部分位于所述定位腔内的锁紧位置,以及具有退出至所述定位腔外的退出位置,所述转接柱(20)位于所述锁紧位置时,所述转接柱(20)与所述电芯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柱(20)包括正极转接柱(21),所述正极转接柱(21)包括:正极转接本体(211);正极转接凸起(212),所述正极转接凸起(212)为至少一个,所述正极转接凸起(212)凸出地设置于所述正极转接本体(211)的外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10)包括正极定位柱(11),所述定位腔包括正极定位腔(30),所述正极定位腔(30)包括第一沉孔(31),所述第一沉孔(31)用于容纳所述正极转接本体(211),所述第一沉孔(3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正极转接凸起(212)的第一环形槽(33),所述第一环形槽(33)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沉孔(31)的内径,所述第一沉孔(3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正极转接凸起(212)适配的第一限位槽(32),所述第一限位槽(32)与所述第一环形槽(33)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转接凸起(212)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槽(33)内时,旋转所述正极转接本体(211)可带动所述正极转接凸起(212)沿所述第一环形槽(33)的周向转动第一预设距离,以使所述第一环形槽(33)的侧壁与所述正极转接凸起(212)的表面抵接,所述正极转接柱(21)进入所述锁紧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定位柱(11)包括:正极定位座体(111);正极定位柱体(112),所述正极定位柱体(112)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定位座体(111)朝向所述电芯的一侧连接,所述正极定位柱体(112)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电芯延伸设置,所述正极定位柱体(112)的直径小于所述正极定位座体(111)的直径地设置,所述正极定位柱体(112)开设有所述第一环形槽(3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电池盖板组件还包括:连接板(40),所述连接板(40)套设于所述正极定位柱体(112)上,所述连接板(40)与所述正极定位柱体(112)固定连接;正极转接板(41),所述正极转接板(41)位于所述连接板(40)与所述正极定位座体(111)之间,所述正极转接板(41)套设于所述正极定位柱体(112)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鸿宇房华禹郭小林王永光李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