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8645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进风装置和新风装置,进风装置包括进风组件,进风组件包括进风道和吸风部件;吸风部件固定于进风道的一端;进风道的一端为进风口、且固定于车身尾部,与泄压门连通,进风道的另一端为出风口、且固定于C柱饰板上,与饰板开口连通;新风装置设于中控台的内部,并包括壳体、排风部件、以及排风管;壳体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中控台的进风开口连通;排风部件固定于壳体内部;排风管的一端固定于壳体的外壁、且通过第二开口与壳体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连通。能够保持车内外空气的循环对流,降低车内温度及净化车内空气,且不需要额外开孔,能够保证座舱原有的隔音防水效果及气密性。及气密性。及气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于智能座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汽车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还对汽车内空气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对车内各种味道清除,例如:“新车”味道、高温暴晒下车内刺鼻的味道、烟民的味道等。“新车”味道的主要成分是车内材料散发出的有害化学气体,其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源于新车本身:汽车是由很多零部件组成的,若这些零部件中的有害气体和气味没有得到充足释放,会污染驾驶室很长时间。二是源于车内装饰:装饰材料中含有的有害气体包括苯、甲醛、丙酮和二甲苯等,可不同程度地造成车内的空气污染。高温暴晒下车内刺鼻味道的主要原因是车内温度过高释放过量的甲苯及其他有害物质,引起刺鼻味道。烟民呼出的二手烟含有致癌的物质,会造成车内的空气不同程度的污染。
[0003]目前车内不新鲜的空气,主要是通过开启窗户或者空调开更换空气,达到保持车内空气的循环对流,但是用户通常只是在开车过程中进行换气,在停车之后仍然会关闭车门车窗,且下电关闭空调,使车内形成封闭空间。一般状况每日开车的时间占比不足10%,大多数车辆处于停止状态。针对露天高温暴晒下的停止车辆,尤其是新车车辆,有害物质会严重释放形成难闻味道,同时车内温度远高于外界温度。目前市场主流车型中有远程遥控开启空调循环降温的功能,缺点是循环时间短,消耗大,人工操作,使用频率低。
[0004]针对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20505913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进风排气系统,包括鼓风机、上蜗壳、中蜗壳、下蜗壳,鼓风机固定在上蜗壳和下蜗壳之间,且上蜗壳与中蜗壳构成外面的第一风道,中蜗壳与下蜗壳构成里面的第二风道,第一风道的一端设置为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为外循环进风口,且通过防火墙(车身驾驶舱和车外发动机舱的分隔墙)通到车外,能与车外空气相通(即在防火墙上新开了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设置了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因此,通过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能够对第一风道或者第二风道进行有效地汽车内外气切换,构成车内直通车外的风道,能快速降低车内温度,解决了夏季长时间室外停车后车厢内高温难以快速降低的不足的问题,既能节能降耗,又能使开车人和乘车人更加舒服。但是在车辆的防火墙上新开了孔,这样破坏了防火墙原本的隔音效果和防水作用,同时车辆行驶过程中也会把外发动机舱内的空气带入座舱中,导致车内空气的二次污染,破坏了车辆原本的气密性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车辆的新风系统一般会单独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从而影响车辆的隔音、防水、以及气密性效果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不仅能够保持车内外空气的循环对流,降低车内温度及净化车内空气,而且还能够保证座舱原有的隔音防水效果及气密性。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车身设有泄压门、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C柱饰板、以及中控台;其中,泄压门设置于车身尾部、且与车外相通,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设置于车身的底部、且与车外相通,中控台设置于车身的驾驶室与副驾驶室中间,C柱饰板朝向车内的一侧上设置有与车内连通的饰板开口,中控台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开口。
[0007]车辆还包括:进风装置,进风装置包括进风组件,进风组件包括进风道和吸风部件;吸风部件固定于进风道的一端;进风道的一端为进风口、且固定于车身尾部,并与泄压门连通,进风道的另一端为出风口、且固定于C柱饰板上,并与饰板开口连通;新风装置,新风装置设置于中控台的内部,并包括壳体、排风部件、以及排风管;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中控台的进风开口连通;排风部件固定于壳体内部;排风管的一端固定于壳体的外壁、且通过第二开口与壳体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连通。
[0008]其中,通过吸风部件可将车外的空气从泄压门吸入进风道内,并经过饰板开口流入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且通过排风部件可将座舱的前部内的空气依次经过中控台的进风开口、第一开口、壳体的内部、第二开口以及排风管,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排至车外。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吸风部件可将车外的空气从车身尾部的泄压门吸入进风道内,并经过饰板开口流入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之后空气从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流入座舱的前部内,然后通过排风部件可将座舱的前部内的空气依次经过中控台的进风开口、第一开口、壳体的内部、第二开口以及排风管,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排至车外,以达到保持车内外空气的循环对流、降低车内温度及净化车内空气的目的。另外,由于泄压门和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均为车辆原有的孔,该车辆不需要额外开孔以使车内外空气相通,可做到基本保留原有的白车身,就能够达到换气的效果,能够保证座舱原有的隔音防水效果及气密性。
[001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车身尾部设有两个泄压门,两个泄压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并分别位于车身的两侧,C柱饰板具有两个,且两个C柱饰板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并分别位于车身的两侧;进风组件具有两个,且两个进风组件与两个泄压门一一对应设置,且与两个C柱饰板一一对应设置;每一个进风组件的进风道的一端与对应的泄压门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C柱饰板的饰板开口连通。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身尾部设有两个泄压门,C柱饰板具有两个,进风组件具有两个,且两个进风组件与两个泄压门一一对应设置,且与两个C柱饰板一一对应设置;每一个进风组件的进风道的一端与对应的泄压门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C柱饰板的饰板开口连通,两个进风组件均能够主动吸气,排风部件主动排气,提高了车外内空气循环对流的效率,从而提高了车内的降温排污效率。
[001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每一个进风组件还包括过滤部;其中,每一个进风组件的过滤部固定于进风道的一端,且相对于吸风部件更靠近对应的泄压门。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过滤部能够提高从泄压门进入车内的空气的质量,提高车内空气的洁净度。
[001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每一个进风组件还包括两端开口的安装支架;其中,每一个进风组件的安装支架的一端固定于车身尾部且与对应的泄压门连通,另一端与进风道的一端固定连接且连通,以使进风口与对应的泄压门连通;且过滤部和吸风部件固定于安装支架的内部。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安装支架,便于进风组件的进风道、过滤部和吸风部件的固定。
[001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车辆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固定于壳体的内部,分别与吸风部件、以及排风部件通信连接。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控制器用于控制吸风部件、以及排风部件启动和停止。
[0018]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控制器与车辆的中控屏通过CAN总线通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身设有泄压门、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C柱饰板、以及中控台;其中,所述泄压门设置于所述车身尾部、且与车外相通,所述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底部、且与车外相通,所述中控台设置于所述车身的驾驶室与副驾驶室中间,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饰板朝向车内的一侧上设置有与车内连通的饰板开口,所述中控台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开口;所述车辆还包括:进风装置,所述进风装置包括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进风道和吸风部件;所述吸风部件固定于所述进风道的一端;所述进风道的所述一端为进风口、且固定于所述车身尾部,并与所述泄压门连通,所述进风道的另一端为出风口、且固定于所述C柱饰板上,并与所述饰板开口连通;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设置于所述中控台的内部,并包括壳体、排风部件、以及排风管;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中控台的所述进风开口连通;所述排风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排风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且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空调冷凝水管的所述出口连通;其中,通过所述吸风部件可将车外的空气从所述泄压门吸入所述进风道内,并经过所述饰板开口流入所述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且通过所述排风部件可将所述座舱的前部内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中控台的所述进风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开口以及所述排风管,从所述空调冷凝水管的所述出口排至车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尾部设有两个所述泄压门,两个所述泄压门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并分别位于所述车身的两侧,所述C柱饰板具有两个,且两个所述C柱饰板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并分别位于所述车身的两侧;所述进风组件具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进风组件与两个所述泄压门一一对应设置,且与两个所述C柱饰板一一对应设置;每一个所述进风组件的所述进风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茂盛姬秋云李俊维赵勇彭岳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