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86418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装置以及雨水处理装置,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雨水收集池以及若干个管道,所述若干个管道均与雨水收集池连接,所述雨水处理装置包括絮凝沉淀池、砂滤池、臭氧氧化池、活性焦吸附过滤器以及回用水暂存池,所述雨水收集池、絮凝沉淀池、砂滤池、臭氧氧化池、活性焦吸附过滤器以及回用水暂存池依次连通;所述臭氧氧化池内设置有臭氧发生器以及尾气破坏器;该系统收集雨水并进行絮凝沉淀、臭氧氧化、活性焦吸附处理,降低了雨水中的有机及无机污染物,有助于雨水经深度净化后达到回用水质要求,为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提供了有效途径。为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提供了有效途径。为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提供了有效途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雨水回用
,具体为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水资源严重缺乏构成的水危机已威胁到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使各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当前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再增加水源时,回收利用雨水,成为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
[0003]雨水中主要污染物由悬浮物、有机物、硫化物、氮氧化物、氟化物以及重金属组成,现有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主要针对泥沙、悬浮物等污染物进行物化分离澄清处理,对低浓度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氟化物等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无法达到生产回用水质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有助于解决雨水回用水质达到标准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装置以及雨水处理装置,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雨水收集池以及若干个管道,所述若干个管道均与雨水收集池连接,所述雨水处理装置包括絮凝沉淀池、砂滤池、臭氧氧化池、活性焦吸附过滤器以及回用水暂存池,所述雨水收集池、絮凝沉淀池、砂滤池、臭氧氧化池、活性焦吸附过滤器以及回用水暂存池依次连通;所述臭氧氧化池内设置有臭氧发生器以及尾气破坏器。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絮凝沉淀、臭氧氧化、活性焦吸附三级串联的处理设施,有效降低了雨水中有机及无机污染物浓度,显著提高了雨水水质;絮凝沉淀能够有效去除雨水中悬浮物、胶体及油类物质,臭氧氧化去除雨水中细菌病毒、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而活性焦吸附过滤器进一步提高了重金属以及氟化物等低浓度无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0007]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池内设置有刮吸泥机,所述雨水收集池底部设置有第一泥斗。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在雨水收集池内初步沉积,沉积的泥沙流入到泥斗内,通过刮吸泥机进行清泥。
[0009]优选的,所述絮凝沉淀池内设有絮凝剂加药系统,所述絮凝沉淀池内还设置有搅拌装置。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絮凝剂加药系统向絮凝沉淀池内加入所需的絮凝剂,在搅拌装置的搅拌作用下,絮凝剂更好地与絮凝沉淀池的雨水发生作用。
[0011]优选的,所述絮凝沉淀池内设置有第二泥斗,所述第二泥斗连接污泥储池,所述污泥储池后连接有污泥脱水机。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絮凝沉淀池内絮凝物沉积到第二泥斗,并由第二泥斗输
送到污泥储池,再输送至污泥脱水机进行脱水处理。
[0013]优选的,所述污泥储池内设置有输送泵,所述污泥储池一侧设置有输送出料口,所述输送出料口连接污泥脱水机。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储池内的污泥在输送泵的作用下经输送出料口传送到污泥脱水机。
[0015]优选的,所述砂滤池内设置有反洗装置,所述反洗装置包括反冲洗进水管,所述反冲洗进水管与回用水暂存池相连。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砂滤池在长时间过滤后,滤料会发生堵塞,反冲洗进水管与回用水暂存池相连,巧妙地利用了回用水暂存池内经过处理的雨水通过反洗装置对滤料进行清洗。
[001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8]1、本技术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采用活性焦吸附过滤器对雨水进行深度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重金属、氟化物等无机污染物含量,处理效果好、处理费用低、运行稳定性好,并能够满足雨水处理后生产回用的水质要求;
[0019]2、本技术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通过设置絮凝沉淀、臭氧氧化处理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废水中悬浮物、低浓度有机污染物及细菌病毒等,显著提高处理系统效率,改善雨水水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示出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示出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的雨水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示出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的絮凝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管道;2、雨水收集池;3、絮凝沉淀池;4、砂滤池;5、臭氧氧化池;6、活性焦吸附过滤器;7、回用水暂存池;8、刮吸泥机;9、第一泥斗;10、排泥管;11、污泥储池;12、絮凝剂加药系统;13、搅拌装置;14、第二泥斗;15、污泥脱水机;17、臭氧发生器;18、尾气破坏器;19、反冲洗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所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装置以及雨水处理装置,雨水收集装置包括雨水收集池2以及若干个管道1,且若干个管道1均与雨水收集池2连接,雨水处理装置包括絮凝沉淀池3、砂滤池4、臭氧氧化池5、活性焦吸附过滤器6以及回用水暂存池7,雨水收集池2、絮凝沉淀池3、砂滤池4、臭氧氧化池5、活性焦吸附过滤器6以及回用水暂存池7依次连通。
[0026]结合图2,雨水进入到管道1内,管道1内设置有滤网,用以阻挡雨水中的地面垃圾;管道1内收集的雨水汇集于雨水收集池2,在雨水收集池2内,雨水中泥沙类大颗粒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为了方便对沉积的泥沙类大颗粒物质进行处理,因此在雨水收集池2底部设置有第一泥斗9,雨水收集池2内还设置有刮吸泥机8,用于定期清理沉淀于第一泥斗9的泥沙、悬浮物等,第一泥斗9通过排泥管10连接有污泥储池11;沉积的泥沙进入到第一泥斗9内,在刮吸泥机8的作用下,通过排泥管10输送到污泥储池11。
[0027]结合图3,雨水收集池2内收集的雨水经初步沉积后泵入絮凝沉淀池3内,絮凝沉淀池3顶部设置有絮凝剂加药系统12,通过絮凝剂加药系统12加入聚合硫酸铝铁或聚合氯化铝等一种或多种絮凝剂,该絮凝剂在絮凝剂加药系统12内已溶解,并通过絮凝剂加药系统12定量投加进入絮凝沉淀池3;为了絮凝剂能够均匀地分布于絮凝沉淀池3内,故在絮凝沉淀池3内设置有搅拌装置13,搅拌装置13包括搅拌器,絮凝剂经搅拌器混匀分布在絮凝沉淀池3内,絮凝沉淀池3底部设置有第二泥斗14,初步沉淀的雨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类污染物通过絮凝反应后沉积到第二泥斗14,且第二泥斗14与污泥储池11连接,并存储至污泥储池11内。
[0028]由于污泥储池11内的污泥需定期进行处理,污泥储池11内设置有输送泵且在污泥储池11一侧设置有输送出料口,输送出料口连接有污泥脱水机15,污泥储池11内的污泥定时的经过输送泵传送到输送出料口进入到污泥脱水机15内,通过污泥脱水机15脱水处理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装置以及雨水处理装置,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雨水收集池(2)以及若干个管道(1),所述若干个管道(1)均与雨水收集池(2)连接,所述雨水处理装置包括絮凝沉淀池(3)、砂滤池(4)、臭氧氧化池(5)、活性焦吸附过滤器(6)以及回用水暂存池(7),所述雨水收集池(2)、絮凝沉淀池(3)、砂滤池(4)、臭氧氧化池(5)、活性焦吸附过滤器(6)以及回用水暂存池(7)依次连通;所述臭氧氧化池(5)内设置有臭氧发生器(17)以及尾气破坏器(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池(2)内设置有刮吸泥机(8),所述雨水收集池(2)底部设置有第一泥斗(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心秦清潘兴朋洪光波王红燕梁世华张增国庄会栋洪卫张旺崔书捷孙龙焦富瑞王志慧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资源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