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结构及空调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4926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31
本申请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及空调设备,散热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蒸发吸热模块和倾斜设置的冷凝散热模块,冷凝散热模块的设置高度高于蒸发吸热模块的设置高度,并且,电子元器件贴设于蒸发吸热模块的下端面,冷凝散热模块的一端连通蒸发吸热模块,另一端朝向远离电子元器件的方向延伸。本申请提供的散热结构及空调设备,解决了现有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低的问题。解决了现有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低的问题。解决了现有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结构及空调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制冷
,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及空调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空调设备所具有的功能越来越多,空调设备上所具有的电子元器件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进而导致空调设备上的电子元器件的发热量越来越大,尤其是空调变频模块的发热量显著增大。并且,如果空调设备上的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则会对空调设备上的电子元器件的温升、寿命以及运行可靠性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0003]目前,通常利用散热器对空调设备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但是,现有的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低,当空调设备上的电子元器件的发热量较大时,热量难以通过散热器及时散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及空调设备,解决现有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的散热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蒸发吸热模块和倾斜设置的冷凝散热模块,冷凝散热模块的设置高度高于蒸发吸热模块的设置高度,并且,电子元器件贴设于蒸发吸热模块的下端面,冷凝散热模块的一端连通蒸发吸热模块,另一端朝向远离电子元器件的方向延伸。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凝散热模块和蒸发吸热模块夹设形成预设角度a,预设角度a满足,0
°
<a<180
°
。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了散热结构的加工难度,从而提高了散热结构的加工效率。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预设角度a满足,90
°
>≤a<180
°
。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蒸发吸热模块内产生的气态工质能够更加顺畅地进入冷凝散热模块,从而大大提高了散热结构内工质的流通效率,进而提高了散热结构的散热效率。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蒸发吸热模块包括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吸热管以及多个第一连通管,第一连通管连接相邻的吸热管,以使相邻吸热管首尾相连形成串联的管路结构,且多个吸热管沿着同一水平面水平分布。冷凝散热模块包括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散热管以及多个第二连通管,第二连通管连接相邻的散热管,以使相邻散热管首尾相连形成串联的管路结构,且多个散热管沿着同一斜面倾斜分布。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延长蒸发吸热模块内的管路长度,且能够保证工质在蒸发吸热模块出口处的具有一定的过热度,进而保证液态的工质全部相变成气态的工质。并且,如此设置,有效延长了冷凝散热模块内的管路长度,且能够保证工质在冷凝散热模块出口处的具有一定的过冷度,进而保证气态的工质全部相变成液态的工质。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热管的内径r满足,r<1mm,并且,散热管的内径p满足,p<
1mm。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工质在散热结构内形成自循环回路,大大提高了散热结构的散热效率。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热管内设有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一微通道,且第一微通道的最大内径s满足,10μm<s<1000μm。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效增大了吸热管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而提高了散热结构的换热效率。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管内设有多个并列设置的第二微通道,且第二微通道的最大内径t满足,10μm<t<1000μm。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效增大了散热管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而提高了散热结构的换热效率。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蒸发吸热模块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翅片,且多个第一翅片沿着垂直于吸热管轴线的方向安装于吸热管。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蒸发吸热模块的换热效率。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凝散热模块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翅片,且多个第二翅片沿着垂直于散热管轴线的方向安装于散热管。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冷凝散热模块的换热效率。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包括安装板,安装板的一侧用于安装电子元器件,蒸发吸热模块和冷凝散热模块安装于安装板背离电子元器件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减小了散热结构的安装空间,提高了散热结构的装配灵活性。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于安装板和冷凝散热模块之间,以使安装板通过支撑件支撑冷凝散热模块,并且,支撑件不导热或支撑件的导热系数小于0.1W/(m.K)。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效阻止了冷凝散热模块内气态的工质释放的热量传递至电子元器件,进而确保了电子元器件能够正常散热。同样地,也有效阻止了电子元器件内的热量直接传递至冷凝散热模块,进而确保了冷凝散热模块能够正常散热。综上,如此设置,提高了散热结构的散热效率。
[0016]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该空调设备包括电子元器件和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散热结构,电子元器件贴设于蒸发吸热模块的下端面。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散热结构及空调设备,气液两相的工质经过蒸发吸热模块时,由于蒸发吸热模块水平设置,且电子元器件贴设于蒸发吸热模块的下端面,又因为液态工质的密度大于气态工质的密度,因此,液态的工质能够沿着水平面分散于蒸发吸热模块靠近电子元器件的一端,从而有利于液态的工质充分吸收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当部分或者全部液态工质吸热相变成气态的工质时,由于冷凝散热模块倾斜设置,且冷凝散热模块的设置高度高于蒸发吸热模块的设置高度,因此,气态的工质能够迅速上升至冷凝散热模块并在冷凝散热模块内释放热量相变为液态的工质,并且,液态的工质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重新回流至蒸发吸热模块。
[0018]由以上可知,在本身申请提供的散热结构内,液态的工质能够通过重力作用分布于蒸发吸热模块内,且液态工质能够沿着水平面分散于蒸发吸热模块靠近电子元器件的一端。气态的工质能够迅速上升至冷凝散热模块,又因为冷凝散热模块的另一端朝向远离电子元器件的方向延伸,因此,气态的工质能够迅速远离电子元器件,有效避免了温度较高的气态工质影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释放,同样,也有效避免了温度较高的电子元器件影响气态工质的散热。
[0019]综上可知,如此设置,极大地提高了蒸发吸热模块内的液态工质对电子元器件的吸热效率,且提高了冷凝散热模块内的气态工质的散热效率。也即,本申请提供的散热结构相比于现有的散热器显著提高了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侧视图;
[0022]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侧视图;
[0023]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的热量传递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蒸发吸热模块(100)和倾斜设置的冷凝散热模块(200),所述冷凝散热模块(200)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蒸发吸热模块(100)的设置高度,并且,电子元器件(600)贴设于所述蒸发吸热模块(100)的下端面,所述冷凝散热模块(200)的一端连通所述蒸发吸热模块(100),另一端朝向远离电子元器件(600)的方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散热模块(200)和所述蒸发吸热模块(100)夹设形成预设角度a,预设角度a满足,0
°
<a<180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预设角度a满足,90
°
≤a<18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吸热模块(100)包括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吸热管(110)以及多个第一连通管(120),所述第一连通管(120)连接相邻的所述吸热管(110),以使相邻所述吸热管(110)首尾相连形成串联的管路结构,且多个所述吸热管(110)沿着同一水平面水平分布;所述冷凝散热模块(200)包括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散热管(210)以及多个第二连通管(220),所述第二连通管(220)连接相邻的所述散热管(210),以使相邻所述散热管(210)首尾相连形成串联的管路结构,且多个所述散热管(210)沿着同一斜面倾斜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管(110)的内径r满足,r<1mm,且所述散热管(210)的内径p满足,p<1mm。6.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昊史俊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