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保暖手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4733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热保暖手套,涉及服饰技术领域,旨在解决传统发热手套保温性能差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相互固定的手背层和手心层,手背层自内向外依次设置为内层、芯层和外层,内层和芯层之间固定连接有发热柔性件,外层为蜂巢组织,蜂巢组织与芯层贴合的面上阵列分布有若干隔热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结构的设置达到提高发热手套整体的保温性能,进而延长发热手套的发热时间,同时设置有涤纶铜离子纤维,利用该材料具有的强度好和抑菌性能来减少细菌的滋生对于使用者健康的影响。响。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热保暖手套


[0001]本技术涉及服饰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发热保暖手套。

技术介绍

[0002]手套是手部保暖或劳动保护用品,也有装饰用的。手套是个很特别的东西,当初它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实用,只是到近代,它才成了寒冷地区保温必备之物。
[0003]现如今手套的功能多种多样,棉手套通常是用来御寒的必备品,现有的手套为了冬天可以更好地起到保暖的效果,通常会在手套内增设加热装置,厚的发热手套虽然保暖性能好,但其会对使用者双手的灵活程度进行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影响是使用者的自由舒适度,现有的轻薄发热手套内部通常填充有电热丝,通过电热丝的发热来实现对使用者手部的加热,但轻薄手套的面料通常厚度比较薄,因而轻薄发热手套面料的保温性能通常不佳,使得电热丝产生的热量较为轻易地自面料内的孔隙挥发到空气当中,使得手套的温度很快下降,因而需要加热装置持续加热才能维持手套具有稳定的温度,进而会使得加热装置的储存电量较快耗尽,因而设置一种结构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就很有必要。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保暖手套,通过结构的设置达到延长发热手套使用时间的目的。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该发热保暖手套,包括相互固定的手背层和手心层,所述手背层自内向外依次设置为内层、芯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芯层之间固定连接有发热柔性件,所述外层为蜂巢组织,所述蜂巢组织与芯层贴合的面上阵列分布有若干隔热腔。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手背层和手心层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手套的整体结构,通过内层、芯层和外层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手背层的整体结构,利用发热柔性件具有的发热性能来确保手套整体具有稳定的加热功能,确保手套本身具有自加热的功能,通过形成的隔热腔可以形成空气隔热层,进一步增强手背层以及手套整体的保暖性能。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蜂巢组织的经纱组织点为浮,所述蜂巢组织的纬纱组织点为沉,所述蜂巢组织的组织循环为: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沉浮沉浮浮浮沉浮、沉沉浮沉浮沉浮沉、沉沉沉浮沉浮沉沉、沉沉沉沉浮沉沉沉、沉沉沉浮沉浮沉沉、沉沉浮沉浮沉浮沉、沉浮沉浮浮浮沉浮。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稳定的蜂巢组织结构,确保隔热腔可以稳定形成,确保手套整体保温隔热性能的稳定。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芯层背离内层的一侧设置为绒毛面。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形成的绒毛面来进一步增强芯层的隔热保温的功能,确保手套整体保暖功能的稳定。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层和芯层均为平纹组织,所述内层由第一纱线平纹编织而成,所述芯层由第二纱线平纹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纱线由竹炭纤维和截面形状为五角形的涤纶铜离子异形纤维加捻而成,所述第二纱线由棉纤维、粘胶纤维和涤纶纤维加捻而成。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平纹组织具有的结构稳定的特点来确保芯层、内层以及结构整体结构的稳定,利用竹炭纤维具有的吸湿透气以及保暖和抑菌的特点来加强面料整体的性能,利用五角形截面形状的涤纶铜离子异形纤维具有的透气性好的特点来进一步加强手套整体的透气性,利用棉纤维和粘胶纤维具有的吸湿和透气性好的特点来确保芯层吸湿和透气性能的稳定。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手心层由第三纱线平纹编织而成,所述第三纱线由竹炭纤维、棉纤维和粘胶纤维加捻而成。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竹炭纤维、棉纤维和粘胶纤维具有的吸湿性好的特点来确保手心层吸汗效果的稳定。
[00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层由保暖纱线编织而成,所述保暖纱线包括自内向外依次设置的保暖纱芯、保暖内包覆纱和保暖外包覆纱,所述保暖纱芯由甲壳素纤维和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保暖内包覆纱由竹炭纤维和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保暖外包覆纱由棉纤维和苎麻纤维加捻而成。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甲壳素纤维具有的防静电和抑菌的性能来加强保暖纱线的整体性能,利用涤纶纤维具有弹性和强度好的特点来加强外层整体的结构强度,利用竹炭纤维具有的抑菌以及保暖性好的特点来加强保暖纱线的保暖性能,利用苎麻纤维和棉纤维具有的透气性好的特点来确保面料整体透气和舒适性更好。
[0018]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通过手背层和手心层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手套的整体结构,通过内层、芯层和外层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手背层的整体结构,利用发热柔性件具有的发热性能来确保手套整体具有稳定的加热功能,确保手套本身具有自加热的功能,通过形成的隔热腔可以形成空气隔热层,进一步增强手背层以及手套整体的保暖性能。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手背层所在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手心层所在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中手背层的剖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纱线的切片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中第二纱线的切片图;
[0025]图6为本技术中第三纱线的切片图;
[0026]图7为本技术中保暖纱线的切片图;
[0027]图8为本技术中外层的组织图。
[0028]图中:1、手背层;2、手心层;3、内层;4、芯层;5、外层;6、发热柔性件;7、隔热腔;8、绒毛面;9、第一纱线;10、第二纱线;11、竹炭纤维;12、涤纶铜离子异形纤维;13、棉纤维;14、粘胶纤维;15、涤纶纤维; 16、第三纱线;17、保暖纱线;18、保暖纱芯;19、保暖内包覆纱;20、
保暖外包覆纱;21、甲壳素纤维;22、苎麻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30]该发热保暖手套,如图1

图3所示,包括相互固定的手背层1和手心层 2,手心层2和手背层1之间通过纱线缝合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手心层2 和手背层1之间留有供使用者的手穿入的空腔,手背层1自内向外依次设置为内层3、芯层4和外层5,内层3和芯层4之间固定连接有发热柔性件6,发热柔性件6为电发热纤维且通过导线与外置电源电性连接,外层5为蜂巢组织,蜂巢组织与芯层4贴合的面上阵列分布有若干隔热腔7,通过蜂巢组织的编织结构确保隔热腔7构造的稳定形成,利用隔热腔7内的空气来形成稳定的空气隔热层,进而可以确保手背层1以及面料整体保温隔热性能的稳定。
[0031]如图1、图2、图3和图8所示,蜂巢组织的经纱组织点为浮,蜂巢组织的纬纱组织点为沉,蜂巢组织的组织循环为: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沉浮沉浮浮浮沉浮、沉沉浮沉浮沉浮沉、沉沉沉浮沉浮沉沉、沉沉沉沉浮沉沉沉、沉沉沉浮沉浮沉沉、沉沉浮沉浮沉浮沉、沉浮沉浮浮浮沉浮,同时上述的编织结构形成稳定的蜂巢组织,确保隔热腔7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保暖手套,包括相互固定的手背层(1)和手心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背层(1)自内向外依次设置为内层(3)、芯层(4)和外层(5),所述内层(3)和芯层(4)之间固定连接有发热柔性件(6),所述外层(5)为蜂巢组织,所述蜂巢组织与芯层(4)贴合的面上阵列分布有若干隔热腔(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保暖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组织的经纱组织点为浮,所述蜂巢组织的纬纱组织点为沉,所述蜂巢组织的组织循环为: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沉浮沉浮浮浮沉浮、沉沉浮沉浮沉浮沉、沉沉沉浮沉浮沉沉、沉沉沉沉浮沉沉沉、沉沉沉浮沉浮沉沉、沉沉浮沉浮沉浮沉、沉浮沉浮浮浮沉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保暖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层(4)背离内层(3)的一侧设置为绒毛面(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保暖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3)和芯层(4)均为平纹组织,所述内层(3)由第一纱线(9)平纹编织而成,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林花张波陈志多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恰美内衣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