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纪伟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83948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进水渠将劣五类河水引入沉淀塘,通过配水墙使水质混合均匀,河水中泥沙在沉淀塘中沉积;通过提升泵站,将河水提升至配水渠后,分六个主管道,流入湿地分区配水槽;湿地结构层为种植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沉淀塘对泥沙沉淀、多层湿地结构、穿孔管均匀布水、植物根系吸收和砾石的吸附功能的方法流程,解决了现有的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只能解决外源污染,内源污染依然存在,河流的生态功能依然得不到恢复的问题,该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构建方法,具备解决了水体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同时还恢复了河流的生态功能的优点。生态功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湿地构建
,具体为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方法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但是现有的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只能解决外源污染,内源污染依然存在,河流的生态功能依然得不到恢复,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构建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构建方法,解决了现有的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只能解决外源污染,内源污染依然存在,河流的生态功能依然得不到恢复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通过进水渠将劣五类河水引入沉淀塘,通过配水墙使水质混合均匀,河水中泥沙在沉淀塘中沉积;步骤2:通过提升泵站,将河水提升至配水渠后,分六个主管道,流入湿地分区配水槽;步骤3:湿地结构层为种植土,2

4mm砂石,4

8mm碎石,8

16mm碎石,16

32mm碎石,32

50mm碎石以及粘土层;步骤4:每个配水槽左右各设置10个分隔,每个分隔对应一个输水管,每个输水管对应一个湿地最小单元格,最终将水输送至穿孔管均匀布水,一侧进水另一侧出水,充分的孔隙率保证水的流动;步骤5:在植物根系吸收和砾石的吸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起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0005]优选的,在步骤5中,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
[0006]优选的,在步骤5中,丰富的根系、表层土和填料起到截流的作用,达到处理污水的效果。
[0007]优选的,在步骤5中,经过逐级净化后的河水,通过穿孔集水管流入集水槽,通过旋转弯头可以控制出水水位,经排水管进入出水塘,再经退水渠,河水回到主河道。
[0008]优选的,在步骤5中,湿地的表层种植亲水性绿化植物,选择当地物种,宿根生植物。
[0009]优选的,在步骤5中,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增强景观性,搭配种植开花植物:
千屈菜、鸢尾植物,构建成湿地公园。
[0010]与目前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沉淀塘对泥沙沉淀、多层湿地结构、穿孔管均匀布水、植物根系吸收和砾石的吸附功能的方法流程,解决了现有的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只能解决外源污染,内源污染依然存在,河流的生态功能依然得不到恢复的问题,该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构建方法,具备解决了水体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同时还恢复了河流的生态功能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将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更详细的描述,这些实施例仅是举例说明性的而没有任何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通过进水渠将劣五类河水引入沉淀塘,通过配水墙使水质混合均匀,河水中泥沙在沉淀塘中沉积;步骤2:通过提升泵站,将河水提升至配水渠后,分六个主管道,流入湿地分区配水槽;步骤3:湿地结构层为种植土,2

4mm砂石,4

8mm碎石,8

16mm碎石,16

32mm碎石,32

50mm碎石以及粘土层;步骤4:每个配水槽左右各设置10个分隔,每个分隔对应一个输水管,每个输水管对应一个湿地最小单元格,最终将水输送至穿孔管均匀布水,一侧进水另一侧出水,充分的孔隙率保证水的流动;步骤5:在植物根系吸收和砾石的吸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起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0013]实施例一:通过进水渠将劣五类河水引入沉淀塘,通过配水墙使水质混合均匀,河水中泥沙在沉淀塘中沉积;通过提升泵站,将河水提升至配水渠后,分六个主管道,流入湿地分区配水槽;湿地结构层为种植土,2

4mm砂石,4

8mm碎石,8

16mm碎石,16

32mm碎石,32

50mm碎石以及粘土层;每个配水槽左右各设置10个分隔,每个分隔对应一个输水管,每个输水管对应一个湿地最小单元格,最终将水输送至穿孔管均匀布水,一侧进水另一侧出水,充分的孔隙率保证水的流动;在植物根系吸收和砾石的吸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起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0014]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中,再加上下述工序:在步骤5中,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
[0015]通过进水渠将劣五类河水引入沉淀塘,通过配水墙使水质混合均匀,河水中泥沙在沉淀塘中沉积;通过提升泵站,将河水提升至配水渠后,分六个主管道,流入湿地分区配水槽;湿地结构层为种植土,2

4mm砂石,4

8mm碎石,8

16mm碎石,16

32mm碎石,32

50mm碎石以及粘土层;每个配水槽左右各设置10个分隔,每个分隔对应一个输水管,每个输水管对应一个湿地最小单元格,最终将水输送至穿孔管均匀布水,一侧进水另一侧出水,充分的孔隙率保证水的流动;在植物根系吸收和砾石的吸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起到净化污水的目
的,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
[0016]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中,再加上下述工序:在步骤5中,丰富的根系、表层土和填料起到截流的作用,达到处理污水的效果。
[0017]通过进水渠将劣五类河水引入沉淀塘,通过配水墙使水质混合均匀,河水中泥沙在沉淀塘中沉积;通过提升泵站,将河水提升至配水渠后,分六个主管道,流入湿地分区配水槽;湿地结构层为种植土,2

4mm砂石,4

8mm碎石,8

16mm碎石,16

32mm碎石,32

50mm碎石以及粘土层;每个配水槽左右各设置10个分隔,每个分隔对应一个输水管,每个输水管对应一个湿地最小单元格,最终将水输送至穿孔管均匀布水,一侧进水另一侧出水,充分的孔隙率保证水的流动;在植物根系吸收和砾石的吸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起到净化污水的目的,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根系、表层土和填料起到截流的作用,达到处理污水的效果。
[0018]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中,再加上下述工序:在步骤5中,经过逐级净化后的河水,通过穿孔集水管流入集水槽,通过旋转弯头可以控制出水水位,经排水管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通过进水渠将劣五类河水引入沉淀塘,通过配水墙使水质混合均匀,河水中泥沙在沉淀塘中沉积;步骤2:通过提升泵站,将河水提升至配水渠后,分六个主管道,流入湿地分区配水槽;步骤3:湿地结构层为种植土,2

4mm砂石,4

8mm碎石,8

16mm碎石,16

32mm碎石,32

50mm碎石以及粘土层;步骤4:每个配水槽左右各设置10个分隔,每个分隔对应一个输水管,每个输水管对应一个湿地最小单元格,最终将水输送至穿孔管均匀布水,一侧进水另一侧出水,充分的孔隙率保证水的流动;步骤5:在植物根系吸收和砾石的吸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起到净化污水的目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伟
申请(专利权)人:纪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