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压缩机用曲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3408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冷压缩机用曲轴,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本结构包括长轴(5),长轴(5)上部设置有上油孔(83),还包括出气槽(9),所述出气槽(9)设置在长轴(5)上部侧壁上,且一端与上油孔(83)连通,另一端延伸至长轴(5)端部退刀槽(51)处。本结构设置出气槽(9),使得长轴(5)的上油孔(83)附近易磨损区域油气混合气体在高温下迅速分离,分离的气体通过该出气槽(9)排出摩擦区域,避免油膜破坏造成拉毛。解决了现有曲轴的上油孔(83)一周位置因制冷剂能大量释放,造成油膜破坏,易拉毛损坏的问题。易拉毛损坏的问题。易拉毛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压缩机用曲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冷压缩机用曲轴,属于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制冷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其作用是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驱动曲轴

连杆运动机构,再驱动活塞

气缸单元对制冷剂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从而实现压缩

冷凝

膨胀

蒸发(吸热)的制冷循环。压缩机的曲轴具有泵油功能,一方面可润滑曲轴

连杆

活塞运动机构,防止运动机构卡死;另一方面可冷却活塞

气缸单元。
[0003]目前,在压缩机的社返故障类型中,曲轴拉毛故障多存在于环绕上油孔一周位置和环绕下油孔一周的位置处。经分析故障发现,曲轴上油孔一周位置拉毛主要是制冷系统中的液态制冷剂从吸气管回流进入压缩机,导致润滑油中制冷剂的溶解度接近饱和,润滑油以及溶解在油里面的液态制冷剂被一起泵送到曲轴上的时候,制冷剂很容易在上油孔处大量释放,此时会造成该部位的油膜不稳定,甚至油膜被破坏,从而导致拉毛问题的产生;曲轴下油孔一周位置拉毛主要是曲轴下油孔位置与曲轴孔的下端转动副配合,此处承受来自活塞

气缸单元压缩时产生的力矩作用(活塞压缩制冷剂时,通过连杆将力传递至曲轴。由于曲轴与曲轴箱之间的支撑,形成力矩传递给下油孔附近的曲轴),工况相对比较恶劣,下油孔对面位置容易因润滑不充分造成曲轴拉毛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曲轴的上油孔一周位置因制冷剂能大量释放,造成油膜破坏,易拉毛损坏。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制冷压缩机用曲轴,包括长轴,长轴上部设置有上油孔,还包括出气槽,所述出气槽设置在长轴上部侧壁上,且一端与上油孔连通,另一端延伸至长轴端部退刀槽处。
[0006]其中,上述结构中所述退刀槽直径比长轴外径小0.1至0.3mm。
[0007]其中,上述结构中所述长轴中部设置有下油孔和补油孔,且补油孔位于下油孔的上方。
[0008]进一步,上述结构中所述补油孔设置在下油孔的正对侧侧壁上。
[0009]其中,上述结构中所述出气槽由长轴侧壁车削形成。
[0010]进一步,上述结构中所述出气槽的车削深度为0.06~0.16mm。
[0011]进一步,上述结构中所述长轴外壁上设置有螺旋槽,且螺旋槽将上油孔和下油孔之间连通。
[0012]其中,上述结构中所述出气槽设置在上油孔的顶部。
[0013]进一步,上述结构中所述出气槽的延伸轨迹与长轴轴线平行。
[0014]进一步,上述结构中所述上油孔和下油孔之间的长轴侧壁车削形成储油腔,且储
油腔的直径比长轴直径小0.3~0.5mm。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曲轴的上油孔附近易磨损区域油气混合气体在高温下迅速分离,分离的气体可直接通过出气槽排出摩擦区域,从而使故障易发位置处制冷剂能大量释放,避免油膜破坏造成拉毛。同时设置补油孔使得曲轴下油孔附近易磨损区域定点加大润滑,增加润滑点使得油路结构更加合理,而压缩机的曲轴处于恶劣周围环境的部位可以得到足够油量供应,保证了运动副之间的润滑,减少了曲轴下油孔附近位置拉毛等故障,提升了压缩机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I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后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标记为:1是壳体,2是活塞单元,3是曲轴连杆机构,4是电机单元,5是长轴,51是退刀槽,6是曲轴箱,7是吸油管,81是下油孔,82是螺旋槽,83是上油孔,9是出气槽,10是补油孔,11是吸气管,12是排气管,13是冷冻油。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4]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压缩机用曲轴,包括长轴5,长轴5上部设置有上油孔83,还包括出气槽9,所述出气槽9设置在长轴5上部侧壁上,且一端与上油孔83连通,另一端延伸至长轴5端部退刀槽51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现有的制冷压缩机包括密闭的壳体1、活塞单元2、曲轴连杆机构3和电机单元4。壳体1上设置有吸气管11和排气管12,制冷剂经吸气管11进入活塞单元2,电机单元4驱动曲轴连杆机构3,带动活塞单元2做往复运动从而压缩制冷剂,经排气管12排出压缩机壳体1。而长轴5也是曲轴的本体,其下部连接有吸油管7,而吸油管7内部设置有叶片,通过长轴5转动实现冷冻油13向上输送。本结构的上油孔83主要是将底部的冷冻油13由长轴5下端连接的吸油管7带至上部,从上油孔83流出润滑长轴5上部与曲轴箱6连接处的润滑。为了实现上油孔83处的混合气体中的制冷剂分离,故优选在长轴5侧壁上设置有出气槽9,通过出气槽9将上油孔83和长轴5上端的退刀槽51连通,使得制冷剂可从上油孔83沿出气槽9至退刀槽51内,实现制冷剂的排出。从而保证上油孔83处的油膜。
[0025]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退刀槽51直径比长轴5外径小0.1至0.3mm。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由于长轴5为机加工,故其端部的退刀槽51为本来就存在的,为了保证制冷剂排出,故本结构优选退刀槽51直径比长轴5外径小0.1至0.3mm,也即是退刀槽51的深度为0.1至0.3mm的环形槽,使得制冷剂充分排出。
[0026]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长轴5中部设置有下油孔81和补油孔10,且补油孔10位于下油孔81的上方。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由于长轴5上还设置有下油孔81,而下油
孔81与上油孔83对应,且由于长轴5的下油孔81位置与曲轴孔的下端转动副配合,此处承受来自活塞单元2压缩时产生的力矩作用,活塞压缩制冷剂时,通过连杆将力传递至曲轴。由于曲轴与曲轴箱6之间的支撑,形成力矩传递给下油孔81附近的曲轴,工况相对比较恶劣,下油孔81对面位置容易因润滑不充分造成曲轴拉毛故障。故为了保证此处的润滑,本结构优选还设置有补油孔10来增加润滑点,而补油孔10的数量至少为一个,且与下油孔81和上油孔83连通设置。
[0027]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补油孔10设置在下油孔81的正对侧侧壁上。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结构只是优选补油孔10的位置,使得与下油孔81间隔设置,满足多点润滑的需要。
[0028]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出气槽9由长轴5侧壁车削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结构进一步限定出气槽9的形成,实际在长轴5侧壁车削一刀即可。但需保证出气槽9将上油孔83和退刀槽51连通。
[0029]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出气槽9的车削深度为0.06~0.16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制冷压缩机用曲轴,包括长轴(5),长轴(5)上部设置有上油孔(8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气槽(9),所述出气槽(9)设置在长轴(5)上部侧壁上,且一端与上油孔(83)连通,另一端延伸至长轴(5)端部退刀槽(51)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压缩机用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刀槽(51)直径比长轴(5)外径小0.1至0.3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压缩机用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轴(5)中部设置有下油孔(81)和补油孔(10),且补油孔(10)位于下油孔(81)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压缩机用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油孔(10)设置在下油孔(81)的正对侧侧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压缩机用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槽(9)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长虹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