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83286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内固定板,内固定板上的四个角位置均设置有通孔,内固定板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与内固定板连接,椎间融合器连接在内固定板的中间位置,椎间融合器上设置有螺纹孔;锥形螺钉,锥形螺钉穿过内固定板上的安装孔并与椎间融合器螺纹连接;骨钉,骨钉设置在通孔处,用于对内固定板的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椎间融合器和内固定板螺纹连接,可实现方便术中操作、减少手术时间和方便安装的技术效果,同时减少术后由于弹性模量不同导致的应力遮挡及二次下沉不同步出现的内固定失败,同时减少术后伪影的形成。时减少术后伪影的形成。时减少术后伪影的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以颈椎间盘退变为病理基础,相邻椎体后缘形成致脊髓压迫和/或该节段的脊髓血供障碍而引起,保守治疗通常效果不佳,疾病呈渐进性加重,由于相当多的CSM的致压物主要来自脊髓前方,如椎体后缘骨赘、椎间盘组织等,因而前路术式能够直接解除压迫,彻底减压,并能有效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曲度,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而在充分减压后的重建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非常重要的环节。颈椎前路钢板具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和张力负荷作用,其功能为当颈椎伸展时起张力带作用,当颈椎屈曲时起到支持钢板的作用,使得颈椎生理屈度和高度得以维持,而配合椎间融合器使用,椎间高度的维持既扩大了椎间孔,又恢复了周围软组织的张力,使病变节段后纵韧带在内固定支持的纵向力作用下向椎体内收,减轻了颈部活动时韧带的皱褶,进一步达到减压目的,从而避免了由于椎间高度丢失或椎间隙塌陷造成的继发性神经损害,降低了再次手术率。
[0003]目前大部分颈椎前路手术采用传统的钢板进行固定,多为非锁定钢板,其主要材质均为惰性金属或合金材料,在获得良好刚度和支撑的同时,由于其弹性模量过大,常常导致应力遮挡,同时颈椎椎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后的植骨融合一般辅以聚醚醚酮材料的椎间融合器或钛笼填充自体或异体松质骨,颈椎由于椎体较小,螺钉长度有限通常为12

14mm,且为避免后方对脊髓的进一步压迫一般不选择双皮质固定,在固定后的一段时间内常常会有二次沉降的发生,不可避免出现螺钉松动或退出,严重的情况下导致椎体前方软组织损伤,如气管、食管等。
[0004]在此情况下,有学者进行内固定物改进,1986年,Morscher等首先应用AO颈椎带锁钢板,该系统可使钢板、螺钉及椎体、植骨块连接成一牢固整体,减少了螺钉松动和滑脱的危险性,颈椎稳定性加强,植骨融合率提高,并能较好地维持颈椎的椎间高度和生理弧度,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颈椎带锁钢板虽属坚强内固定,但其设计上没有考虑应力遮挡的问题,当螺钉应力与椎体支撑之间出现不同步沉降时,内固定整体失效的风险大大增加,而且随着颈椎前路手术节段切除的增多,颈椎的稳定性丧失越多,血运破坏越多,出现内固定并发症的几率越高。进而出现椎间隙和椎体高度丢失、假关节形成、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
[0005]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防可沉降且受力均匀稳定性好的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旨在解决
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实现在固定颈椎以及椎间融合器时可防止椎间融合器可防沉降,并且受力均匀稳定性好。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内固定板,所述内固定板上的四个角位置均设置有通孔,所述内固定板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孔;
[0009]椎间融合器,所述椎间融合器设置在所述内固定板的中间位置,且所述椎间融合器上设置有螺纹孔;
[0010]锥形螺钉,所述锥形螺钉穿过所述内固定板上的安装孔并与所述椎间融合器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
[0011]骨钉,所述骨钉设置在所述通孔处,用于对所述内固定板固定。
[0012]进一步的,所述内固定板为矩形板,所述内固定板的截面呈两端向所述椎间融合器弯曲的弧形结构。
[0013]进一步的,所述椎间融合器呈U形结构,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开口朝向所述内固定板。
[0014]进一步的,在所述内固定板和所述椎间融合器接触的位置,所述内固定板上设置有用于榫卯连接的凹槽,所述椎间融合器上设置有用于榫卯连接的凸块,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的配合,以实现所述内固定板和所述椎间融合榫卯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螺纹孔的直径与所述锥形螺钉旋入端的端部直径相同,所述锥形螺钉由旋入端的端部直径至另一端的直径逐渐变大。
[0016]进一步的,所述内固定板和所述椎间融合器均采用聚醚酮树脂和氟树脂所构成的树脂组合物制成,所述组合物中聚醚酮树脂和氟树脂所构成的树脂的质量比为95:5~50:50,其中氟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30μm以下。
[0017]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通过将椎间融合器和内固定板螺纹连接,可实现方便术中操作、减少手术时间和方便安装的技术效果,同时减少术后由于弹性模量不同导致的应力遮挡及二次下沉不同步出现的内固定失败,同时减少术后伪影的形成。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的安装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内固定板的主视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中内固定板的左视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的椎间融合器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的锥型螺钉示意图。
[0024]其中:1为内固定板;11为通孔;12为安装孔;2为椎间融合器;21为螺纹孔;3为锥形螺钉;4为骨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参见图1

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包括:
[0027]内固定板1,内固定板1上的四个角位置均设置有通孔11,内固定板1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孔12,在本实施例中,内固定板1用于与颈椎贴合,并将椎间融合器2固定在颈椎的患处上。
[0028]椎间融合器2,椎间融合器2设置在所述内固定板1的中间位置,且所述椎间融合器2上设置有螺纹孔21;
[0029]锥形螺钉3,锥形螺钉3穿过内固定板1上的安装孔12并与椎间融合器1上的螺纹孔21螺纹连接;
[0030]骨钉4,骨钉4设置在通孔11处,用于对内固定板1的固定,在固定时,骨钉4穿过内固定板1旋紧在颈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固定板,所述内固定板上的四个角位置均设置有通孔,所述内固定板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椎间融合器,所述椎间融合器设置在所述内固定板的中间位置,且所述椎间融合器上设置有螺纹孔;锥形螺钉,所述锥形螺钉穿过所述内固定板上的安装孔并与所述椎间融合器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骨钉,所述骨钉设置在所述通孔处,用于对所述内固定板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固定板为矩形板,所述内固定板的截面呈两端向所述椎间融合器弯曲的弧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一体化防沉降颈椎前路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融合器呈U形结构,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开口朝向所述内固定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习生谢续明边焱焱
申请(专利权)人:清协华和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