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2731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天井机,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包括边框;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上,且所述出风组件通过下降与所述主体框架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所述出风组件的外沿超出所述第一边沿的宽度D与所述出风口的高度h1的关系为2/5≤D/h1≤9/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天井机,使出风组件在主体框架上的投影的部分位于边框上,也即增加出风组件的尺寸来尽可能的将天井机的斜向下出风导流至水平流动,从而使天井机的出风最大限度的沿水平方向流动,有效增加导风板对天井机出风的导风效果,并根据导风部的尺寸与出风口高度的比值关系,能够直接确定导风部的尺寸,保证导风板对天井机的出风的导流效果。保证导风板对天井机的出风的导流效果。保证导风板对天井机的出风的导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天井机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设备
,特别是一种天井机。

技术介绍

[0002]天井机是空调的一种,其采用嵌入式安装于天花板内来减小占用空间,并通过天井机表面开设的出风口进行出风换热,由于其出风口位置的限制,使得其只能按照设定方向进行出风,而无法在制冷时进行平吹。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天井机能够在制冷模式下进行平吹以使气流贴壁流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出风组件设置为可升降结构,主体框架固定设置在出风组件的周向外侧。天井机在工作时,出风组件下降一定高度,并与主体框架形成高度差,出风组件与设置在出风组件外侧的主体框架形成出风口,风机从天井机内部吹风经出风口出风,并利用处于出风口处的导风板进行气流的导向。特别是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需要使出风尽可能的与水平面平行来增加送风距离,从而实现瀑布式制冷,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0004]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导风板的尺寸一般是根据设计者的设计经验进行确定的,其目的仅仅是保证天井机的外观美观的,也就是说,现有的天井机中的导风板对天井机的出风的导向作用很差,最终造成天井机的出风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天井机的出风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增加导风板尺寸来提高对天井机的出风的导向作用以提高出风效果的天井机。
[0006]一种天井机,包括:
[0007]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上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主体框架包括边框,且所述边框具有形成所述出风风道最低点的第一边沿;
[0008]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上,且所述出风组件通过下降与所述主体框架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
[0009]所述出风组件的外沿超出所述第一边沿的宽度D与所述出风口的高度h1的关系为2/5≤D/h1≤9/5。
[0010]当所述出风组件通过下降与所述主体框架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时,所述出风组件与所述主体框架之间形成间距,所述间距形成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所述送风风道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
[0011]当所述出风组件通过下降与所述主体框架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时,所述出风组件与所述边框之间形成所述送风风道,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安装平面上,所述出风组件的投影与所述边框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0012]所述出风组件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且所述导风板能够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
[0013]所述导风板的边沿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边沿之间设置有台阶密封结构。
[0014]所述导风板的边沿设置有第一台阶结构,所述第二出风口的边沿设置有第二台阶结构,所述第一台阶结构和所述第二台阶结构配合形成所述台阶密封结构。
[0015]所述天井机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上,所述出风组件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上。
[0016]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框,所述出风框与所述主体框架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所述出风框单独升降。
[0017]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框和回风面板,所述出风框与所述主体框架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所述回风面板设置有回风口,所述出风框与所述回风面板连接并共同升降。
[0018]本技术提供的天井机,使导风板在主体框架上的投影的部分位于边框上,也即增加导风板的尺寸来尽可能的将天井机的斜向下出风导流至水平流动,从而使天井机的出风最大限度的沿水平方向流动,有效增加导风板对天井机出风的导风效果,并根据导风部的尺寸与出风口高度的比值关系,能够直接确定导风部的尺寸,保证导风板对天井机的出风的导流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的天井机的剖视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的天井机的仰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的天井机的D/h1的比值为0.33的仿真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的天井机的D/h1的比值为0.4的仿真图;
[0023]图中:
[0024]1、主体框架;11、边框;111、第一边沿;3、出风组件;10、第一出风口;14、送风风道;20、第二出风口;4、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现有技术中的天井机,其送风距离与出风风量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当送风距离较远时,其出风风量的衰减较大,而当送风距离较近时,其出风风量的衰减较小。而针对天井机要求送风距离较远所存在出风风量的衰减较大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是简单的选择增大风机的相关参数(风机的直径、转速)来保证出风风量,造成天井机的整体尺寸需要增大或者成本增加。然而,经过申请人对天井机的出风气流进行研究以及通过仿真模拟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增大风机的相关参数的技术方案实际上是弊大于利的,也不利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被本领域忽视和忽略的关于导风板的尺寸参数,反而是能够有效提升天井机送风距离与出风风量的匹配程度的改进点。
[0027]因此,本申请提供了如图1至图4所示的天井机,包括:主体框架1,所述主体框架1上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主体框架1包括边框11,且所述边框11具有形成所述出风风道最低点的第一边沿111;出风组件3,所述出风组件3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1上,且所述出风组件3通过下降与所述主体框架1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10;所述出风组件3的外沿超出所
述第一边沿111的宽度D与所述出风口的高度h1的关系为2/5≤D/h1≤9/5,如果D值太小则并不能对需要从第一出风口10排出的气流起到引导作用,而当D值过大则会影响天井机的外观度,并且由于出风组件3的尺寸过大,容易发生变形,造成天井机的损坏的问题。
[0028]以搭配3匹机实验数据为例,该方案中h1为30mm,调节D的数值进行仿真模拟,仿真结果如下:
[0029]DD/h1风量(m3/h)送风距离100.3311102.1m120.411092.8m150.511092.8m200.6711092.9m250.8311082.9m30111083.1m351.1711073.1m401.3311073.2m451.511073.2m501.6711063.3m551.8311003.3m60210743.3m
[0030]从数据来看,当D/h1的比值为0.33时,送风距离较短,没有起到导流的作用,无法实现制冷时的舒适性(如图3);当D/h1处于0.4至1.8的范围内时,送风距离明显增大,效果明显,且风量基本无衰减(如图4,此时D/h1为0.4);在比值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可见送风距离持续缓慢增大;然而当D/h1超过1.8后,由于风道加长,风量出现衰减,此时同样会影响制冷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1),所述主体框架(1)上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主体框架(1)包括边框(11),且所述边框(11)具有形成所述出风风道最低点的第一边沿(111);出风组件(3),所述出风组件(3)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1)上,且所述出风组件(3)通过下降与所述主体框架(1)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10);所述出风组件(3)的外沿超出所述第一边沿(111)的宽度D与所述出风口的高度h1的关系为2/5≤D/h1≤9/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井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出风组件(3)通过下降与所述主体框架(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10)时,所述出风组件(3)与所述主体框架(1)之间形成间距,所述间距形成送风风道(14),所述送风风道(14)的一端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所述送风风道(14)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井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出风组件(3)通过下降与所述主体框架(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10)时,所述出风组件(3)与所述边框(11)之间形成所述送风风道(14),在所述主体框架(1)的安装平面上,所述出风组件(3)的投影与所述边框(1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辉李子颀黄潮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