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第一塔筒立式运输组合式底座托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1850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3:43
海上风电第一塔筒立式运输组合式底座托架,包括承载框架和定位连接杆,承载框架的数量为两个,两承载框架平行设置,两承载框架间垂直设有多个定位连接杆,承载框架包括第一承重梁、第二承重梁、固定连接板组和定位连接端板,第一承重梁的数量为两个平行设置,两第一承重梁间固定设有多个第二承重梁,第一承重梁上设有多个固定连接板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克服了已有海上风电第一节塔筒立式运输用整体式底座托架不便于陆运转场不足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海上风电第一节塔筒立式运输用组合式底座托架,该底座托架不仅适用于海上风电第一节塔筒的陆运、海运和暂存,而且便于不同场地间快速转场运输,有利于降低项目运输操作成本。输操作成本。输操作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上风电第一塔筒立式运输组合式底座托架


[0001]本技术涉及大件运输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海上风电第一塔筒立式运输组合式底座托架。

技术介绍

[0002]海上风电第一节塔筒内部有爬梯、电气柜、外部有进门爬梯、散热器支架及散热器等器材。为了适应海上吊装施工窗口期,第一节塔筒内部爬梯、电气柜、外部散热器支架及散热器等安装工作全部都提前在塔筒厂进行,出厂时第一节塔筒采取立式运输,运输车辆多为四纵列液压模块轴线车(自行车组或全挂车组)。目前,第一节塔筒立式运输已有结构底座托架最大的缺点是不便于陆运转场运输。
[0003]第一节塔筒立式运输用底座托架已有结构为整体结构,由于海上风电第一节塔筒直径和高度大,为满足陆运、海运和场地暂存要求,整体底座托架长、宽的外形尺寸大,陆运转场运输难度大,只能选择在塔筒厂或附近便于公路运输的场地制造整体式底座托架。在项目操作期间由于整体式底座托架在不同场地间转场困难,尤其是长距离转场的情况下,易造成闲置的底座托架再利用率降低或转场运费增加,两者均可导致项目操作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海上风电第一塔筒立式运输组合式底座托架。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海上风电第一塔筒立式运输组合式底座托架,包括承载框架和定位连接杆,承载框架的数量为两个,两承载框架平行设置,两承载框架间垂直设有多个定位连接杆,承载框架包括第一承重梁、第二承重梁、固定连接板组和定位连接端板,第一承重梁的数量为两个平行设置,两第一承重梁间固定设有多个第二承重梁,第一承重梁上设有多个固定连接板组,固定连接板组与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板组上设有多个塔桶连接孔,第一承重梁上设有定位连接端板,定位连接端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固定孔,第一定位固定孔与定位连接杆上设置的第二定位固定孔相匹配。
[0007]所述第二承重梁的数量为5个,所述第二承重梁等距且左右对称设置在两第一承重梁之间。
[0008]位于排列两侧的所述第二承重梁上设有第一吊耳板。
[0009]所述固定连接板组包括第一固定连接板和第二固定连接板,第一固定连接板和第二固定连接板设置在同一所述第二承重梁的两侧,第一固定连接板两端分别与平行设置的两所述第一承重梁固定连接,第二固定连接板与单侧所述第一承重梁固定连接。
[0010]所述承载框架上设有长矩形加劲板,长矩形加劲板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相匹配,长矩形加劲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承重梁和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固定连接。
[0011]所述第一固定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连接板上设有直角梯形加劲板,直角梯形加
劲板与所述第一承重梁固定连接。
[0012]塔桶连接孔成环形分布设置,塔桶连接孔的圆心为承载框架和定位连接杆长度中点位置垂直线的交汇处,塔桶连接孔呈内外环环形分布。
[0013]所述定位连接杆上设有第二吊耳板。
[0014]所述第一吊耳板和所述第二吊耳板上分别设有等腰梯形加劲板。
[0015]所述承载框架和所述定位连接杆上设有多个加劲肋板。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克服了已有海上风电第一节塔筒立式运输用整体式底座托架不便于陆运转场不足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海上风电第一节塔筒立式运输用组合式底座托架,该底座托架不仅适用于海上风电第一节塔筒的陆运、海运和暂存,而且便于不同场地间快速转场运输,有利于降低项目运输操作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承载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定位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直角梯形加劲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长矩形加劲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第二承重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定位连接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吊耳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是本技术陆运的使用示意图;
[0026]图10是本技术海运的使用示意图;
[0027]图中:1承载框架;11第一承重梁;12第二承重梁;13固定连接板组;131第一固定连接板;132第二固定连接板;14定位连接端板;141第一定位固定孔;2定位连接杆;21第二定位固定孔;3塔桶连接孔;4第一吊耳板;5长矩形加劲板;6直角梯形加劲板;7第二吊耳板;8等腰梯形加劲板;9加劲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0029]海上风电第一塔筒立式运输组合式底座托架,包括承载框架1和定位连接杆2,承载框架1的数量为两个,两承载框架1平行设置,两承载框架1间垂直设有多个定位连接杆2,承载框架1包括第一承重梁11、第二承重梁12、固定连接板组13和定位连接端板14,第一承重梁11的数量为两个平行设置,两第一承重梁11间固定设有多个第二承重梁12,第一承重梁11上设有多个固定连接板组13,固定连接板组13与第一承重梁11和第二承重梁12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板组13上设有多个塔桶连接孔3,第一承重梁11上设有定位连接端板14,定位连接端板14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固定孔141,第一定位固定孔141与定位连接杆2上设置的第二定位固定孔21相匹配。
[0030]第二承重梁12的数量为5个,第二承重梁12等距且左右对称设置在两第一承重梁11之间。
[0031]位于排列两侧的第二承重梁12上设有第一吊耳板4。
[0032]固定连接板组13包括第一固定连接板131和第二固定连接板132,第一固定连接板131和第二固定连接板132设置在同一第二承重梁12的两侧,第一固定连接板131两端分别与平行设置的两第一承重梁1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连接板132与单侧第一承重梁11固定连接。
[0033]承载框架1上设有长矩形加劲板5,长矩形加劲板5的数量与第一固定连接板131相匹配,长矩形加劲板5分别与第一承重梁11和第一固定连接板131固定连接。
[0034]第一固定连接板131和第二固定连接板132上设有直角梯形加劲板6,直角梯形加劲板6与第一承重梁11固定连接。
[0035]塔桶连接孔3成环形分布设置,塔桶连接孔3的圆心为承载框架1和定位连接杆2长度中点位置垂直线的交汇处,塔桶连接孔3呈内外环环形分布。
[0036]定位连接杆2上设有第二吊耳板7。
[0037]第一吊耳板4和第二吊耳板7上分别设有等腰梯形加劲板8。
[0038]承载框架1和定位连接杆2上设有多个加劲肋板9。
[0039]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1

8所示,将承载框架1和定位连接杆2用螺栓拼组连接为一体,定位连接杆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承载框架1的两端,螺栓穿过定位连接端板14上的第一定位固定孔141与定位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海上风电第一塔筒立式运输组合式底座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框架和定位连接杆,承载框架的数量为两个,两承载框架平行设置,两承载框架间垂直设有多个定位连接杆,承载框架包括第一承重梁、第二承重梁、固定连接板组和定位连接端板,第一承重梁的数量为两个平行设置,两第一承重梁间固定设有多个第二承重梁,第一承重梁上设有多个固定连接板组,固定连接板组与第一承重梁和第二承重梁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板组上设有多个塔桶连接孔,第一承重梁上设有定位连接端板,定位连接端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固定孔,第一定位固定孔与定位连接杆上设置的第二定位固定孔相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第一塔筒立式运输组合式底座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重梁的数量为5个,所述第二承重梁等距且左右对称设置在两第一承重梁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第一塔筒立式运输组合式底座托架,其特征在于:位于排列两侧的所述第二承重梁上设有第一吊耳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第一塔筒立式运输组合式底座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板组包括第一固定连接板和第二固定连接板,第一固定连接板和第二固定连接板设置在同一所述第二承重梁的两侧,第一固定连接板两端分别与平行设置的两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坤张强陈明湖王锋魏建伟张岩潘行王昊赫喜兰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油能源物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