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80857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3:27
通过卡盘螺母(52)相对于在推送导管(30)的基端(30p)设置且沿着导引导管(10)的外周配置的套爪(51b)前进,套爪(51b)与导引导管(10)靠近的量发生变化。靠近的量发生变化。靠近的量发生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支架输送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架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使用支架输送系统。支架输送系统使支架通过内窥镜通道到达胆管内的狭窄部等期望的位置并将支架留置于该位置。
[0003]支架输送系统在操作部具有用于夹持导引导管的卡盘机构。卡盘机构通过夹持导引导管来决定从支架的前端放出导引导管的尺寸。由于支架的长度根据施行手术而不同,因此与支架的长度相配合地调节从支架的前端放出导引导管的尺寸。
[0004]另外,提出了各种夹持导引导管或者引导线等管状或线状的构造的机构。专利文献1所述的医疗用引导线被卡盘部夹持固定线主体,该卡盘部收纳于螺纹结合的前部外筒和后部外筒的内部。通过向前部外筒旋进后部外筒,从而后部外筒的前端部内壁面抵接于卡盘构件的锥形外表面地移动。通过此时的后部外筒的按压,该狭缝形成部被朝向轴芯中空部推压而收缩,从周围箍紧线主体,从而夹持固定线主体。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9232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9]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医疗用引导线是越向前部外筒旋入后部外筒则狭缝形成部越被朝向轴芯中空部推压而收缩的构造。若向前部外筒过度旋入后部外筒,则狭缝形成部箍紧线主体的力变得过大,若旋入不足,则该力不足。因此,专利文献1所述的医疗用引导线难以利用适当的箍紧力稳定地夹持线主体。
[0010]根据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以适当的箍紧力稳定地夹持导引导管的支架输送系统。
[0011]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的支架输送系统包括:导引导管,其能够贯穿于内窥镜的通道,能够供引导线贯穿;支架,其形成为管状,能够供所述导引导管贯穿;推送导管,其形成为管状,能够供引导线贯穿且能够供所述导引导管贯穿,该推送导管配置于比所述支架靠基端侧的位置;以及套爪卡盘,其设于所述推送导管的基端,供从所述推送导管的所述基端伸出的所述导引导管贯穿,该套爪卡盘能够夹持所述导引导管,所述套爪卡盘具有:套爪,其沿着所述导引导管的外周配置;以及卡盘螺母,其设为能够与所述套爪相对地进退,供所述导引导管贯穿,所述卡盘螺母的与所述套爪卡盘的中心轴线相对的内周面具有:第1区域,在该第1区域,随着所述内周面在与所述套爪抵接的同时靠近所述套爪,所述内周面箍紧所述套爪而使所述套爪靠近所述导引导管的中心轴线;以及第2区域,其处于比所述第
1区域靠与所述套爪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在该第2区域,随着所述内周面在与所述套爪抵接的同时靠近所述套爪,所述内周面使所述套爪靠近所述导引导管的所述中心轴线的量比所述内周面在所述第1区域使所述套爪靠近所述导引导管的所述中心轴线的对应的量小。
[0013]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4]根据上述支架输送系统,能够提供一种易于以适当的箍紧力夹持导引导管的支架输送系统。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支架输送系统的侧视图。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支架输送系统的操作部的放大剖视图,是释放了导引导管的状态的图。
[0017]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支架输送系统的操作部的放大图,是释放了导引导管的状态的图。
[0018]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支架输送系统的操作部的放大图,是固定了导引导管的状态的图。
[0019]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支架输送系统的套爪卡盘的放大剖视图,是第1区域的图。
[0020]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支架输送系统的套爪卡盘的放大剖视图,是第2区域的图。
[0021]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套爪卡盘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0022]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套爪卡盘的另一个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参照图1~图8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在支架输送系统中,将向狭窄部插入的一侧设为前端侧、将使用者侧设为基端侧地进行说明。
[0024]本实施方式的支架输送系统100是使支架20通过内窥镜通道例如到达胆管内的狭窄部等期望的位置并将支架20留置于该位置的系统。
[0025]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支架输送系统100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支架输送系统100包括引导线G、导引导管10、支架20、推送导管30以及操作部40。
[0026]引导线G用于将导引导管10、支架20和推送导管30引导至狭窄部。引导线G通过内窥镜的通道被导入到胆管内。引导线G的前端插入至越过狭窄部的位置。
[0027]导引导管10用于辅助支架20向狭窄部的进入。导引导管10具有导管腔管11和操作线12。导管腔管11是由树脂等形成的管状的构件。在导管腔管11贯穿有引导线G。导引导管10被引导线G引导至狭窄部。
[0028]在导管腔管11的外周设置有支架20。在设置有支架20的状态下,导管腔管11的前端11t自支架20暴露。导引导管10的导管腔管11的前端11t先于支架20插入到狭窄部。导管腔管11扩宽狭窄部,从而辅助支架20向狭窄部的进入。
[0029]操作线12用于推拉导管腔管11使其向前端侧和基端侧移动。操作线12连接于导管腔管11的基端11p。
[0030]支架20是由树脂等形成的管状的构件。支架20设置于导引导管10的导管腔管11的外周。支架20接合固定于导管腔管11。
[0031]推送导管30用于将支架20留置于狭窄部。推送导管30是由树脂等形成的管状的构件。在推送导管30贯穿有引导线G和导引导管10。推送导管30配置于比支架20靠导引导管10的基端侧的位置。
[0032]推送导管30的内径大于导引导管10的导管腔管11的外径。推送导管30的内径和外径与支架20的内径和外径大致相等。通过将导引导管10向基端侧拉拽,从而将固定于导引导管10的支架20向基端侧拉拽。被向基端侧拉拽的支架20抵接于推送导管30。在支架20与推送导管30抵接的状态下以一定的大小以上的力将导引导管10向基端侧拉拽时,在支架20和导引导管10产生使它们相互分离的力。通过在支架20和导引导管10产生使它们相互分离的力,从而支架20与导引导管10分离,解除导引导管10与支架20的固定。
[0033]在解除了导引导管10与支架20的固定的状态下将导引导管10向基端侧拉拽时,导引导管10向基端侧移动。支架20由于被推送导管30推压,因此不向基端侧移动。支架20自导引导管10脱离并留置在原地。
[0034]在推送导管30的外周面上的、前端30t和基端30p之间的位置形成有引导线口30a。从引导线口30a放出引导线G。
[0035]操作部40夹持从推送导管30的基端30p伸出的导引导管10。操作部40夹持导引导管10,调节从推送导管30的前端30t放出导引导管10的长度L。
[0036]图2是操作部40的放大图。操作部40沿着引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支架输送系统,其中,该支架输送系统包括:导引导管,其能够贯穿于内窥镜的通道,能够供引导线贯穿;支架,其形成为管状,能够供所述导引导管贯穿;推送导管,其形成为管状,能够供引导线贯穿且能够供所述导引导管贯穿,该推送导管配置于比所述支架靠基端侧的位置;以及套爪卡盘,其设于所述推送导管的基端,供从所述推送导管的所述基端伸出的所述导引导管贯穿,该套爪卡盘能够夹持所述导引导管,所述套爪卡盘具有:套爪,其沿着所述导引导管的外周配置;以及卡盘螺母,其设为能够与所述套爪相对地进退,并供所述导引导管贯穿,所述卡盘螺母的与所述套爪卡盘的中心轴线相对的内周面具有:第1区域,在该第1区域,随着所述内周面在与所述套爪抵接的同时靠近所述套爪,所述内周面箍紧所述套爪而使所述套爪靠近所述导引导管的中心轴线;以及第2区域,其处于比所述第1区域靠与所述套爪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在该第2区域,随着所述内周面在与所述套爪抵接的同时靠近所述套爪,所述内周面使所述套爪靠近所述导引导管的所述中心轴线的量比所述内周面在所述第1区域使所述套爪靠近所述导引导管的所述中心轴线的对应的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中,所述第1区域朝向基端侧缩径,所述第2区域朝向所述基端侧缩径的程度比所述第1区域朝向所述基端侧缩径的程度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中,在所述套爪未与所述卡盘螺母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套爪的与所述导引导管相对的内侧面沿着所述套爪卡盘的所述中心轴线延伸,所述套爪的与所述内侧面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具有越靠近所述卡盘螺母越远离所述套爪卡盘的所述中心轴线的外周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逢坂真吾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