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9896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机组、蓄能循环泵、蓄能水罐、电动调节阀一、电动调节阀二、末端循环泵、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本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蓄能循环泵、蓄能水罐、电动调节阀一、电动调节阀二、末端循环泵、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切换阀门一、切换阀门二、切换阀门三、切换阀门四,各部件通过管路连接而成,系统通过切换使用切换阀门一、二、三、四,及调节电动调节阀一、二,实现了多种制冷制热工况,提升了空气源热泵机组的运行效率,减少了运行电耗,提高了能效。高了能效。高了能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与蓄能水罐及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相结合的低能耗的供冷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不断提高建筑能效、最终迈向零能耗是建筑节能的最终目标。近零能耗建筑由于现阶段可实现、技术经济合理,是我国中短期内的主要发展目标。近零能耗建筑的本质是使建筑达到极高的建筑能效,建筑能效反映在建筑物能源消耗量及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关键用能设备能源效率等性能指标,并最终体现在建筑物的负荷及能源消耗强度上。
[0003]在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方面,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相关节能手段已发展得比较完善。在建筑总能源消耗中,供暖和空调系统能耗占比超过60%,因此供冷供热设备能效提升的需求在近零能耗建筑中显得尤为必要。
[0004]现有的近零能耗建筑,通常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供冷供热设备。空气源热泵是一种利用高位能使热量从低位热源空气流向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空气源热泵由于其绿色环保、安全稳定、舒适健康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但其设备效率往往受末端用户需求水温和室外气象参数等因素的影响,能耗较高,能效不理想,不能满足近零能耗建筑对能效的较高要求。因此,急需一种能够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效的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效的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
[0006]本技术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机组、蓄能循环泵、蓄能水罐、电动调节阀一、末端循环泵、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切换阀门一、切换阀门二、切换阀门三、切换阀门四、电动调节阀二,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出水管与末端循环泵的入口相连,末端循环泵的出口与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的入口相连,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的出口与蓄能循环泵的入口相连,蓄能循环泵的出口与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回水管相连,电动调节阀二位于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出水管与末端循环泵的入口之间,末端循环泵的入口设置有旁通管路,旁通管路的一端连接于电动调节阀二的出口与末端循环泵的入口之间,旁通管路的另一端连接于蓄能循环泵的入口与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的出口之间,电动调节阀一连接在旁通管路上,环控系统还包括与旁通管路并联的蓄能管路,所述蓄能水罐设置在蓄能管路上,所述蓄能水罐的上端分别连接所述切换阀门一和切换阀门四的一端,所述蓄能水罐的下端分别连接所述切换阀门二和切换阀门三的一端,所述切换阀门二的另一端和切换阀门四的另一端汇合后连接于电动调节阀二与空气源热泵机组之间,所述切换阀门一的另一端和切换阀门三的另一端汇合后连接于蓄能循环泵的入口与旁通管路之间。
[0007]本技术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其中,所述蓄能水罐的上端通过三通接头分别连接所述切换阀门一和切换阀门四,所述蓄能水罐的下端也通过三通接头
分别连接所述切换阀门二和切换阀门三。
[0008]本技术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其中,所述切换阀门一、切换阀门二、切换阀门三、切换阀门四均采用蝶阀。
[0009]本技术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其中,所述蓄能水罐采用自然分层式蓄能水罐,所述蓄能水罐竖直设置,其内设置有上部布水器和下部布水器。
[0010]本技术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与现有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0011]本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蓄能循环泵、蓄能水罐、电动调节阀一、电动调节阀二、末端循环泵、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切换阀门一、切换阀门二、切换阀门三、切换阀门四,各部件通过管路连接而成,系统通过切换使用切换阀门一、二、三、四,及调节电动调节阀一、二,实现了多种制冷制热工况(即夏季空气源热泵蓄冷工况,蓄能水罐放冷工况,空气源热泵与蓄能水罐联合放冷工况,空气源热泵单独供冷工况,冬季空气源热泵蓄热工况,蓄能水罐放热工况,空气源热泵与蓄能水罐联合放热工况,空气源热泵单独供热工况),采用毛细管辐射空调末端,减少了冬夏季供热水及供冷水水温需求,采用蓄能水罐水蓄能方式,减少了空气源热泵机组在不利室外气象参数条件下的运行时间,提升了空气源热泵机组的运行效率,减少了运行电耗,提高了能效。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系统夏季空气源热泵蓄冷的工况示意图;
[0014]图3是本系统夏季蓄能水罐放冷工况示意图;
[0015]图4是本系统夏季空气源热泵与蓄能水罐联合放冷工况示意图;
[0016]图5是本系统夏季空气源热泵单独供冷工况示意图;
[0017]图6是本系统冬季空气源热泵蓄热工况示意图;
[0018]图7是本系统冬季蓄能水罐放热工况示意图;
[0019]图8是本系统冬季空气源热泵与蓄能水罐联合放热工况示意图;
[0020]图9是本系统冬季空气源热泵单独供热工况示意图;
[0021]其中:1

空气源热泵机组;2

蓄能循环泵;3

蓄能水罐;4

电动调节阀一;5

末端循环泵;6

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7

切换阀门一;8

切换阀门二;9

切换阀门三;10

切换阀门四; 11

电动调节阀二;12

旁通管路;13

蓄能管路;31

上部布水器;32

下部布水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3]在此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在此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等表明了所述特征、步骤、操作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并不排除存在
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或部件。
[0024]为使本技术易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1

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其中,图2

9 中的箭头指示水流方向:
[0025]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机组 1、蓄能循环泵2、蓄能水罐3、电动调节阀一4、末端循环泵5、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6、切换阀门一7、切换阀门二8、切换阀门三9、切换阀门四10、电动调节阀二11,空气源热泵机组1的出水管与末端循环泵5的入口相连,末端循环泵5的出口与末端毛细管辐射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环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源热泵机组(1)、蓄能循环泵(2)、蓄能水罐(3)、电动调节阀一(4)、末端循环泵(5)、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6)、切换阀门一(7)、切换阀门二(8)、切换阀门三(9)、切换阀门四(10)、电动调节阀二(11),空气源热泵机组(1)的出水管与末端循环泵(5)的入口相连,末端循环泵(5)的出口与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6)的入口相连,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6)的出口与蓄能循环泵(2)的入口相连,蓄能循环泵(2)的出口与空气源热泵机组(1)的回水管相连,电动调节阀二(11)位于空气源热泵机组(1)的出水管与末端循环泵(5)的入口之间,末端循环泵(5)的入口设置有旁通管路(12),旁通管路(12)的一端连接于电动调节阀二(11)的出口与末端循环泵(5)的入口之间,旁通管路(12)的另一端连接于蓄能循环泵(2)的入口与末端毛细管辐射空调(6)的出口之间,电动调节阀一(4)连接在旁通管路(12)上,环控系统还包括与旁通管路(12)并联的蓄能管路(13),所述蓄能水罐(3)设置在蓄能管路(13)上,所述蓄能水罐(3)的上端分别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超俊张天杨成国孟庆大瞿万昌王杰彪吕晓芳冯毅何博郑坚朱孟晓戴省群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温州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