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光阀以及调光玻璃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9542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调光阀,包括微胶囊结构,所述微胶囊结构包括囊壳和位于所述囊壳内的囊芯,所述囊芯包括混合向列相液晶以及分散在所述混合向列相液晶中的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其中,当所述调光阀通电时,随着通电电压的增加,所述混合向列相液晶与所述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先后进行定向偏转,以使所述调光阀由雾态到暗态,再到透明态变化。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调光阀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调光玻璃组件。璃组件。璃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调光阀以及调光玻璃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控光
,特别是涉及一种调光阀以及调光玻璃组。

技术介绍

[0002]智能调光玻璃技术能够改变玻璃的透光性,使玻璃的透光性从低透光率转换为高透光率,或使玻璃的从高透光率转换为低透光率,从而实现动态调节光的功能。目前,智能调光玻璃技术虽然在幕墙玻璃、车用玻璃以及高铁车窗玻璃上早就有所应用,但是受制于现有技术,智能调光玻璃技术始终未能真正实现大规模的应用。
[0003]传统的智能调光技术主要为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技术、电致变色(EC)技术以及悬浮粒子(SPD)技术。然而,传统PDLC技术只能实现透明/雾态两种状态的切换,无法实现光线的明暗调节,直接影响了其市场的推广。EC技术虽然可以在较低的电压下即可实现驱动,但是其响应速度慢,调光范围小,循环寿命有限,且目前仅能提供蓝色调光,且在深色条件下光透过率的动态范围较小(<20%),也无法有效满足实际应用需求。SPD技术则有着成本高,环境稳定性差以及驱动电压高的缺点,且存在只能提供蓝色调光效果等诸多问题。因此,传统的智能调光技术均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调光阀。
[0005]另,还有必要提供一种调光玻璃组件。
[0006]本专利技术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光阀,包括微胶囊结构,所述微胶囊结构包括囊壳和位于所述囊壳内的囊芯,所述囊芯包括混合向列相液晶以及分散在所述混合向列相液晶中的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其中,当所述调光阀通电时,随着通电电压的增加,所述混合向列相液晶与所述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先后进行定向偏转,以使所述调光阀由雾态到暗态,再到透明态变化。
[000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包括纳米棒以及纳米片中的至少一种。
[000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纳米棒包括以下(1)~(3)中的至少一项:(1)所述纳米棒的直径为2nm~100nm;(2)所述纳米棒的长径比为8~20;(3)所述纳米棒包括氧化锌纳米棒、氧化铜纳米棒、二氧化钛纳米棒、硫化铋纳米棒、硫化镉纳米棒、硫化锌纳米棒、硒化锌纳米棒、硒化镉纳米棒、羟基氧化铁纳米棒、磷酸铜纳米棒、磷酸镍纳米棒、磷酸钴纳米棒、二氧化锰纳米棒、金纳米棒、银纳米棒、铂纳米棒、钯纳米棒、铜纳米棒、碳纳米管以及四氧化三铁纳米棒中的至少一种。
[000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纳米片包括以下(1)~(3)中的至少一项:(1)所述纳米片的厚度为2nm~50nm;(2)所述纳米片的直径为20nm~1000nm;
(3)所述纳米片包括硫化铜纳米片、硒化铜纳米片、碲化铜纳米片、二硫化钛纳米片、硫化亚铜纳米片、二硫化锆纳米片、二硫化锡纳米片、硒化镉纳米片、硫化镉纳米片、二硫化钼纳米片、硫化锌纳米片、金纳米片、银纳米片、铜纳米片、铂纳米片、钯纳米片、纳米石墨烯片以及钙钛矿纳米片中的至少一种。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胶囊结构包括以下(1)~(3)中的至少一项:(1)所述微胶囊结构的直径为1μm~10μm;(2)在所述囊芯中,所述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的质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混合向列相液晶质量的10%;(3)所述囊壳的材质包括聚氨酯树脂、聚脲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树脂、密胺树脂、聚酯树脂、二氧化硅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光阀包括调光功能层,所述调光功能层包括聚合物基质以及分散在所述聚合物基质中的所述微胶囊结构。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光阀包括以下(1)~(2)中的至少一项:(1)所述调光功能层的厚度为5μm~200μm;(2)所述聚合物基质的材质包括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以及聚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光阀还包括: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覆盖在所述第一透明基层上;第二透明基层;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覆盖在所述第二透明基层上,且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相对设置;其中,所述调光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光阀包括以下(1)~(4)中的至少一项:(1)所述第一透明基层包括透明玻璃以及透明膜中的至少一种;(2)所述第二透明基层包括透明玻璃以及透明膜中的至少一种;(3)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ITO导电层、FTO导电层、FZO导电层、IZO导电层、GZO导电层、AZO导电层、纳米Ag线导电层、石墨烯导电层、银金属网格导电层、铜金属网格导电层、蒸镀银导电层以及纳米Cu线导电层中的至少一种;(4)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ITO导电层、FTO导电层、FZO导电层、IZO导电层、GZO导电层、AZO导电层、纳米Ag线导电层、石墨烯导电层、银金属网格导电层、铜金属网格导电层、蒸镀银导电层以及纳米Cu线导电层中的至少一种。
[0015]本专利技术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光玻璃组件,包括第一玻璃板和第二玻璃板,所述调光玻璃组件还包括所述的调光阀,所述调光阀位于所述第一玻璃板和所述第二玻璃板之间。
[0016]本专利技术将所述混合向列相液晶和所述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混合以实现所述调光阀的调光功能,避免了单独使用混合向列相液晶和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时调光阀颜色单一、无控温功能(单独使用混合向列相液晶)以及隐私功能较差(单独使用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的缺点。同时,本专利技术中的所述调光阀在通电后能够实现雾态、暗态以及透明态的三
态变化,从而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调光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调光玻璃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标:100

调光阀;10

第一透明基层;20

第一透明导电层;30

第二透明基层;40

第二透明导电层;50

调光功能层;51

聚合物基质;52

微胶囊结构;521

囊壳;522

囊芯;5221

混合向列相液晶;5222

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200

调光玻璃组件;210

第一玻璃板;220

第二玻璃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光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微胶囊结构,所述微胶囊结构包括囊壳和位于所述囊壳内的囊芯,所述囊芯包括混合向列相液晶以及分散在所述混合向列相液晶中的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其中,当所述调光阀通电时,随着通电电压的增加,所述混合向列相液晶与所述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先后进行定向偏转,以使所述调光阀由雾态到暗态,再到透明态变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包括纳米棒以及纳米片中的至少一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光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棒包括以下(1)~(3)中的至少一项:(1)所述纳米棒的直径为2nm~100nm;(2)所述纳米棒的长径比为8~20;(3)所述纳米棒包括氧化锌纳米棒、氧化铜纳米棒、二氧化钛纳米棒、硫化铋纳米棒、硫化镉纳米棒、硫化锌纳米棒、硒化锌纳米棒、硒化镉纳米棒、羟基氧化铁纳米棒、磷酸铜纳米棒、磷酸镍纳米棒、磷酸钴纳米棒、二氧化锰纳米棒、金纳米棒、银纳米棒、铂纳米棒、钯纳米棒、铜纳米棒、碳纳米管以及四氧化三铁纳米棒中的至少一种。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光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片包括以下(1)~(3)中的至少一项:(1)所述纳米片的厚度为2nm~50nm;(2)所述纳米片的直径为20nm~1000nm;(3)所述纳米片包括硫化铜纳米片、硒化铜纳米片、碲化铜纳米片、二硫化钛纳米片、硫化亚铜纳米片、二硫化锆纳米片、二硫化锡纳米片、硒化镉纳米片、硫化镉纳米片、二硫化钼纳米片、硫化锌纳米片、金纳米片、银纳米片、铜纳米片、铂纳米片、钯纳米片、纳米石墨烯片以及钙钛矿纳米片中的至少一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结构包括以下(1)~(3)中的至少一项:(1)所述微胶囊结构的直径为1μm~10μm;(2)在所述囊芯中,所述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的质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混合向列相液晶质量的10%;(3)所述囊壳的材质包括聚氨酯树脂、聚脲树脂、环氧树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